病毒性皰疹的傳染真相:發作期風險高,日常防護要做好

由 民福康養生堂 發佈於 健康

'25-10-03

病毒性皰疹是一類由皰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皮膚黏膜上出現簇集性水皰是其典型表現。不少人擔心接觸患者後會被傳染,其實不同類型的病毒性皰疹,傳染性強弱和傳播方式存在差異。科學認識其傳播特點,纔能有效規避風險,同時避免過度恐慌。

一、常見類型及傳染性差異

1.單純皰疹病毒(HSV)分爲1型和2型

HSV-1主要引起口脣周圍皰疹(俗稱“脣皰疹”),傳染性較強;HSV-2主要導致生殖器皰疹,屬於性傳播疾病,傳染性極強。

2.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具有特殊傳染性

初次感染表現爲水痘,痊癒後病毒潛伏在神經節內,免疫力下降時復發爲帶狀皰疹,水痘期傳染性強,帶狀皰疹期傳染性較弱。

3.傳染性強弱與病程相關

皰疹發作期(水皰出現至結痂)傳染性最高,水皰液中含有大量病毒;無症狀的病毒攜帶者(尤其是HSV-2)也可能隱性傳播,但概率較低。

二、主要傳播途徑

1.直接接觸傳播是最主要方式

接觸患者水皰液、皮膚破損處的分泌物,或親吻、性接觸等密切接觸,都可能被感染,尤其是皮膚黏膜有微小破損時更易中招。

2.間接接觸傳播需警惕

患者使用過的毛巾、餐具、剃鬚刀等物品若沾染病毒,健康人接觸後可能通過揉眼睛、摸口鼻等動作感染,但這種情況相對少見。

3.特殊傳播方式需注意

HSV可通過母嬰傳播,孕婦分娩時若生殖器皰疹發作,可能導致新生兒感染;VZV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水痘期),帶狀皰疹患者的水皰液也可能經空氣傳播給未接種疫苗者。

三、易感人羣與感染後果

1.免疫力低下者更易被感染

兒童、老年人、艾滋病患者、接受化療或長期服用激素者,接觸病毒後感染風險是健康人的3-5倍,且感染後症狀更嚴重。

2.初次感染與復發感染表現不同

初次感染HSV可能出現發熱、局部劇痛,病程約2-3周;復發感染(如脣皰疹)症狀較輕,通常1周左右自愈,但會反覆發作。

3.特殊部位感染危害大

眼部感染HSV可能引發角膜炎,甚至失明;新生兒感染VZV可能出現播散性皰疹,危及生命,需及時住院治療。

四、日常防護與避免傳播的措施

1.發作期避免密切接觸

患者出現水皰時,應避免親吻他人,不與家人共用毛巾、水杯;生殖器皰疹患者需暫停性生活,直至水皰完全結痂。

2.做好個人衛生與物品消毒

患者接觸過的物品可用含氯消毒劑擦拭(如84消毒液稀釋後),餐具可煮沸消毒;勤洗手,尤其觸摸水皰後需用肥皂流水沖洗至少20秒。

3.保護易感人羣

未患過水痘或未接種水痘疫苗者,應避免接觸帶狀皰疹患者;孕婦若從未感染過HSV,需避免與脣皰疹或生殖器皰疹患者密切接觸。

4.採取安全性行爲

使用安全套能降低HSV-2傳播風險,但無法完全阻斷(病毒可能存在於安全套未覆蓋區域),固定性伴侶並定期體檢是更有效的預防手段。

五、感染後的應對與治療

1.及時就醫明確診斷

醫生通過水皰液檢測或抗體檢測可確診,避免自行用藥延誤治療,尤其是眼部、生殖器部位的皰疹需儘早干預。

2.抗病毒藥物可縮短病程

阿昔洛韋、伐昔洛韋等藥物能抑制病毒複製,發作期儘早服用(48小時內)可減輕症狀、降低傳染性,需遵醫囑按療程使用。

3.避免搔抓水皰

抓破水皰可能導致繼發細菌感染,加重疼痛並延長癒合時間,可外用爐甘石洗劑緩解瘙癢,保持患處乾燥清潔。

4.增強免疫力減少復發

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能降低復發頻率,頻繁複發者(每年超過6次)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長期抑制治療。

病毒性皰疹具有明確的傳染性,但並非所有接觸都會導致感染,瞭解其傳播規律是防護的關鍵。對於患者而言,發作期做好隔離與衛生措施,可大幅降低傳播風險;健康人羣則需避免接觸病毒污染源,尤其要保護免疫力較弱者。不必因擔心傳染而疏遠患者,科學防護既能保護自己,也能給予患者必要的理解與支持。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