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熱潮席捲全球市場,將打進美國後院,美盟友想採購24架?

由 東方點兵 發佈於 歷史

'25-07-12

印巴5.7空戰作爲當代最大規模的現代化空中實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式空戰體系的強大實力,也讓殲-10的名號成爲一股熱潮席捲全球。對於全世界的潛在買家來說,這場“買家秀”勝過任何廣告,令其堅定購買殲-10的決心。

而在這一衆潛在買家中,有一個特別的存在——哥倫比亞。

作爲身處美國“後花園”的拉美國家,哥倫比亞面臨着“離天堂太遠、離美國太近”的困境,軍事力量發展長期受到美國影響與限制。尤其是近幾年中國在拉美及加勒比國家的影響力不斷增強,美國更是開啓了“嚴防死守”模式,力求遏制拉美國家與中國開展軍事合作。

這樣一個國家卻在正在積極尋求購買中國殲-10戰機,今年5月份時,歐洲“Bulgarian Military”網站就報道稱,哥倫比亞正尋求從中國購買24架殲-10戰機,替代該國老舊的以色列“幼獅”戰機。採購意向很可能已經由哥倫比亞總統古斯佩特羅普在5月12日訪華時提出,但具體採購事宜還未商定。

消息傳出後,立即引發了美國的警覺,有美國權威期刊就在近期刊出評論文章,要求美國重視哥倫比亞採購中國戰機的可能性。

01.一個擺脫美國供應鏈控制的機會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在7月4日時就刊登了該刊物高級國家安全編輯布蘭登·J·韋切特的文章,文中警告美國稱,中國殲-10戰機可以幫助哥倫比亞規避特朗普政府“通過經濟制裁削弱該國”的風險。

巴基斯坦空軍裝備的殲-10CE

文中還強調,哥倫比亞本應是美國在拉丁美洲“最親密的盟友”,但在親美政府被趕下臺之後,左翼政府與中國之間的關係越走越近,不但加入了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還尋求加入金磚國家.

如果該國獲得了來自中國的殲-10 CE戰鬥機,就會擺脫以往軍事力量受到美國限制的困境,不再畏懼來自美國的經濟制裁,這會極大打擊美國的利益,甚至影響美國所主導的全球秩序。

乍看之下,這篇文章的邏輯似乎有些奇怪,一款先進戰機爲什麼會增強一個國家抵抗經濟制裁的能力?一款戰鬥機又如何能讓哥倫比亞跨越地緣現實,擺脫美國限制?

實際上,文中所指的“美國通過經濟制裁削弱哥倫比亞”,實際上是美國控制哥倫比亞的國防裝備供應鏈,此前哥倫比亞裝備的“幼獅”戰機雖然是以色列生產,但是美國佔據供應鏈上游,爲該款戰機提供引擎等重要部件,哥倫比亞在使用戰機的過程中產生損耗,就必須從美國手中獲得備件。

哥倫比亞空軍“幼獅”戰鬥機

因此,只要美國在必要時使用經濟制裁手段限制相應的產品出口,哥倫比亞的主要作戰裝備就會因爲缺乏備件而陷入癱瘓狀態。

而哥倫比亞的國防環境並不樂觀,不但與多個鄰國存在劃界糾紛,還存在國內不安定因素。在自身缺乏工業能力、無法自產裝備零部件的前提下,爲了保障國防能力、維護國家安全,哥倫比亞就勢必向美國低頭,通過妥協換取生存空間。

但哥倫比亞從中國手中獲得殲-10之後,就可以擺脫美國對哥倫比亞國防力量的控制,擁有了相對獨立的自保能力,美國再進行經濟制裁,效果將大打折扣——畢竟哥倫比亞本身就是一個經濟發展一般、走私渠道極度發達的國家,單純的經濟制裁很難徹底摧毀該國。

甚至哥倫比亞還能借此獲得一定抵禦美國的能力,讓美國武裝入侵該國的成本大大提高,降低美國武力干涉該國內政的可能性,避免重蹈拉美地區的歷史覆轍。

不過,哥倫比亞想要藉此直接擺脫美國控制,還是有些異想天開,因爲地緣政治的首要因素是地理因素。

哥倫比亞的地理位置已經決定了美國干涉該國的難度低於其他任何域外大國,只要美國仍舊是哥倫比亞的鄰國,這種潛在干涉風險就不可能消失,將殲-10的能力誇大到如此程度,完全是美國評論者鼓吹“中國威脅論”的手段而已。通過這種誇大,美國專家希望美國的政治精英們重視這筆潛在軍貿的另一個影響——中國力量進入拉美。

02.美國爲何畏懼中國影響力

在國際政治領域,軍貿一直是大國施加地緣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因爲一個正常國家爲了確保本國軍隊具備長期穩定的戰鬥力,其軍事裝備體系通常具有延承性,這會給採購政策帶來極強的慣性,戰機這樣的主力裝備更甚,一筆直接訂單的背後往往隱藏着將來數十年的培訓、維護、保養訂單與下一代裝備的採購意向。

二戰後剛成立的哥倫比亞空軍就裝備美國P-47D戰機

而對於一個小國來說,如此長期與一個大國進行軍貿合作,在培訓交流、經濟接觸之間,其國內必然會誕生一批與大國利益關係密切的軍官與政府官員,這些人隨着時間升遷進入高層,就會左右該國軍事政策與政治方向。

這正是美國專家們最擔心的一點。包括哥倫比亞在內的多個拉美國家左翼政府上臺,已經讓美國失去了一部分對拉美地區的控制力;一些拉美國家加入“一帶一路”倡議,尋求加入金磚國家,更是讓美國通過政治影響力維持門羅主義的手段走向失敗。

如果中國影響力此時以這種方式進入拉美,讓美國對拉美的控制力進一步減弱,美國就有可能迎來全面的戰略失敗。

雖然美國的分析者們也清楚,中國軍售通常不附加政治條件,這會弱化這種長期影響力的構築,但對於拉美這種被視作“後花園”的地區嗎,美國一直是“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態度,更何況哥倫比亞是美國的“主要非北約盟友”之一,絕不能輕易讓出控制權,因此美國專家極力誇大哥倫比亞購買殲-10的影響,誘導美國政界重視並反制。

哥倫比亞左翼總統佩特羅在國內演講

不過,就當前的局勢來看,美國的這種反應還是有些用力過度,因爲自始至終,哥倫比亞購買殲-10都只是一種可能性,而不是實際落地的訂單。而在殲-10的一衆潛在用戶中,哥倫比亞購買的可能性處於最低一檔。

03.殲-10落地哥倫比亞仍不明朗

對於哥倫比亞來說,購買殲-10首要的問題就是經濟壓力。

哥倫比亞是一個並不富裕的國家,該國2024年GDP總量約爲4185億美元,人均GDP不足8000美元,年軍費支出也極不穩定,近些年來在幾十億至上百億美元之間浮動。

對於這樣一個國家來說,一次性購買24架殲-10CE戰鬥機將是巨大的財政負擔,該機在出口巴基斯坦時單價約爲6000至7000萬美元,出口其他國家單價則會更高,24架訂單總價很可能接近20億美元,考慮後期維護使用,整體投資很可能達到30億美元水平。

而殲-10還只是中式空戰體系的一部分,想要真正發揮中式空戰體系的威力,還需要投入更多資金購買預警機、地面雷達、防空導彈等設備,即便中式裝備整體價格低於西方裝備,這一整套下來也是哥倫比亞難以承受的價位。

ZDK-03也是五七空戰的功臣之一

目前流出的信息也顯示哥倫比亞並不願意承受這樣的成本,歐媒報道中就提到,哥倫比亞希望以9.6億美元購買24架殲-10戰機,單價約爲4000萬美元,這個心理預期價格已經低於殲-10戰機的成本,很難從中國手中買到戰機。

此外,中國作爲出售國也需要考慮當地的地緣形勢,當前中美關係仍未完全解凍,雙方防誤判機制存在缺失,中國同拉美國家發展經貿關係尚且受到美國忌憚與打壓,直接出售先進戰機難保不會引起美國誤判,最終演變成一場當代版的“古巴導彈危機”,因此中方也會謹慎對待哥倫比亞的購機需求,不會輕易向該國出售戰機。

總的來說,哥倫比亞購買殲-10戰機還是一件八字沒有一撇的事,而且後續能夠順利簽下訂單的可能性較低,任何人都不應將其預設爲即將發生的地緣政治事件,對其作出反應措施。

但若是將來美國的全球影響力持續下降,中國的全球影響力持續上升,且哥倫比亞在對華經濟合作中獲得長足效益,具備了購買中國先進戰機的條件,殲-10還是有機會在哥倫比亞安家落戶。而中國戰機正式落地拉美之時,就是美國通過門羅主義控制拉美及加勒比國家的野心徹底失敗之日。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