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召忠:半島一旦發生戰爭,那麼受益方將會是這個沒有軍隊的國家

由 劉白惜 發佈於 歷史

'25-07-11

朝鮮半島的局勢就像一根緊繃的弦,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全世界都得屏住呼吸盯着看。朝鮮那邊搞核試驗、放導彈,韓國這邊在美國撐腰下部署反導系統,雙方你來我往,氣氛是越來越緊張。在這麼個複雜的地緣政治大棋局裏,中國軍事專家張召忠扔出了一個讓人腦洞大開的觀點:要是半島真打起來,朝韓兩邊都得喫虧,反而是日本,這個受和平憲法限制、沒有正式軍隊的國家,可能悄悄地成了最大贏家。這話聽着有點玄乎,但仔細一琢磨,還真有幾分道理。

張召忠是誰?

要聊張召忠的觀點,先得知道他是個啥樣的人。張召忠,1952年5月6日生在河北省鹽山縣,家裏條件挺普通,父親張耀華是個老黨員,還拿過好幾次河北省勞動模範的稱號。父親對他的教育方式很接地氣,沒啥大道理,就是用行動告訴他啥叫堅韌和自立。小時候張召忠在農村長大,家裏不富裕,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勞動人民,父親忙着幹活,母親在家務農,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1970年,張召忠從鹽山中學畢業,沒考大學,直接參軍去了海軍,在導彈部隊當技術兵,專門研究岸艦導彈,這一干就是十年。那時候部隊條件苦,但他挺能喫苦,技術也紮實。1974年,他被選爲工農兵學員,進了北京大學東方語言學系學阿拉伯語。在北大他特別拼,阿拉伯語和英語學得賊溜,還自己摸索着學了日語。1979到1980年,他跑去伊拉克當過阿拉伯語翻譯,後來1986年和1988年又兩次去英國幹口譯員,國際經驗�攢了不少。

1990年,張召忠破格升爲副研究員,1996年又成了研究員。1998年,他調到國防大學,當了軍事科技與裝備教研室的主任,還晉升爲海軍少將。作爲軍事戰略學博士生導師和軍事裝備學學科帶頭人,他在軍事高科技、武器裝備、國際戰略、國防建設這些領域下了大功夫,寫了上百篇論文和十多本書,總字數超千萬,比如《未來海洋世紀的衝擊》《下一個目標是誰》《戰爭離我們有多遠》啥的。他還拿了八項國家和軍隊級科技進步獎,從1993年起就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妥妥的硬核專家。

不過張召忠真正火起來,還是因爲他在電視上講軍事。1992年,他開始參與央視《軍事天地》欄目製作,2006年起成了《防務新觀察》的常駐嘉賓。他講起軍事來不擺架子,幽默風趣,通俗易懂,特別接地氣,觀衆一看就喜歡,慢慢地就有了“中國首席軍事評論家”的稱號。2015年7月他退休後,沒閒着,轉戰網絡,開起了《局座召忠》《軍武大本營》《張召忠說》等節目,粉絲蹭蹭漲到4000多萬,大部分還是90後、00後。他的微信公衆號文章隨便一篇閱讀量都超10萬,B站視頻彈幕滿天飛,可見他在年輕人裏多有影響力。

半島戰爭誰受益?張召忠爲啥說是日本

2017年,張召忠在公開場合提到過一個觀點:如果朝鮮半島真打起來,朝韓雙方肯定都得損失慘重,但日本可能反倒成了受益者。他說的這個“沒有軍隊的國家”指的就是日本,因爲日本受和平憲法限制,沒有正式的軍隊,只有自衛隊。這話一出,很多人覺得挺新鮮,但仔細想想,他還真不是隨便瞎說的,背後有政治、經濟、安全三方面的邏輯撐着。

政治上的微妙關係

日本跟朝鮮半島隔着一條朝鮮海峽,最寬的地方也就67公里,地理上靠得太近了。歷史上,日本早就把半島當成戰略跳板,16世紀末豐臣秀吉就想着通過朝鮮打中原,後來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日本更是直接把半島變成了殖民地和軍事基地。現在呢,日本跟韓國的關係在美國撮合下越來越鐵,倆國家經常搞聯合軍演,比如追蹤導彈的演習,軍事上配合得那叫一個默契。

要是半島真打起來,日本很可能第一時間跟韓國站一塊兒。韓國捱打,日本肯定得出點力,這種合作不僅能讓日本在東北亞站穩腳跟,還可能順便在國際上多撈點話語權。畢竟美國在後面撐着,日本趁亂刷存在感的機會多得是。

經濟上的利益牽連

日本是個資源少但工業牛的國家,經濟全靠海上貿易撐着。朝鮮半島是它的重要通道,尤其是韓國,還是日本的第四大貿易伙伴。2019年日本財務省的數據顯示,日本對韓出口298億美元,進口516億美元,涉及汽車、電子、化工這些大頭產業。要是半島開戰,港口一關,貨輪一停,日本經濟短期內肯定得受點衝擊。

但反過來想,日本也不是傻子,打仗還能刺激經濟呢。比如戰爭經濟能讓日本的軍工產業火一把,生產更多武器裝備,甚至還能往韓國多賣點高精尖儀器。韓國要是亂了,日本還能趁機調整貿易策略,緩解國內經濟壓力,說不定還能在區域經濟裏當上主導大哥。這種可能性還真不小。

安全上的潛在機遇

朝鮮的核武器和導彈技術對日本威脅老大了。2017年8月29日和9月15日,朝鮮兩次發射導彈飛過日本北海道,日本全國的“J-Alert”預警系統都響了,民衆嚇得趕緊找地方躲。當時首相安倍晉三跳出來強烈譴責,說這是“嚴重挑釁”。日本一方面靠美國的反導系統撐腰,另一方面又不甘心老被人牽着鼻子走。

要是半島真開戰,日本就能拿這個當理由,加速軍事化進程。戰爭一亂,日本的軍工廠估計得加班加點,生產“宙斯盾”系統需要的部件啥的,技術上還能再突破一把。日本戰後一直被限制軍事發展,這回可能是個翻身的機會。畢竟朝鮮威脅在那擺着,日本順勢增強軍力,國際社會也不好說啥。

張召忠這個觀點的核心就是:朝韓打起來是兩敗俱傷,日本靠着地緣優勢和美國支持,能在亂局裏撈好處。政治上地位提升,經濟上產業刺激,安全上軍事鬆綁,咋看都是賺。

後續發展:半島局勢和日本的動向

2017年之後,朝鮮半島局勢確實挺熱鬧,但也沒真打起來。2018年,朝韓領導人開了三次峯會,簽了《板門店宣言》,說要推動和平、無核化。同年,金正恩跟特朗普在新加坡見了面,想緩和一下關係。可惜這些外交努力沒啥大成果,朝鮮還是沒放棄核武器。2022年,朝鮮發射導彈的次數創了紀錄,還包括飛越日本的彈道導彈,日本又抗議了一波。2023年,美日韓在馬里蘭州的戴維營開了峯會,三方關係更鐵了,承諾共享朝鮮導彈數據,還搞聯合軍演。

日本這邊呢,藉着朝鮮的威脅,軍事現代化搞得風生水起。2022年,日本出了新版《國家安全戰略》,打算部署能打到朝鮮和中國的遠程導彈。2023年,防衛預算加到680億美元,全球排名靠前。日本還計劃把兩艘直升機航母改成航母,遠洋作戰能力也要加強。

不過半島全面戰爭沒發生。2024年,韓國總統尹錫悅因爲宣佈戒嚴令被彈劾,國內亂了一陣,但朝韓雙方都剋制住了,沒搞大規模衝突。2025年,朝鮮還在試導彈,但國際社會靠外交努力維持了個脆弱平衡。平壤沒被戰火點亮,首爾街頭還是車水馬龍。張召忠的預測沒完全成真,但日本確實通過緊張局勢在軍事和政治上賺了點便宜。

和平還是大家的共同願望。戰爭陰影沒散,但朝韓、美國和國際社會都挺剋制的,避免了真打起來。日本軍力擴張是快了,但有美國和國際社會盯着,它能撈的好處也有限。張召忠這話提醒咱們,地緣政治這玩意兒複雜得很,有些國家真能在亂局裏找到機會,但和平對所有人來說還是最划算的。

結語

朝鮮半島的未來還是個未知數。張召忠的預測點出了日本在潛在衝突裏的戰略機會,但也讓我們看到戰爭的代價不是誰都能扛得住的。和平得靠大家夥兒的智慧和剋制纔行。你覺得日本真能在半島戰爭裏成最大受益者嗎?有啥想法,歡迎留言聊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