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國際新聞鬧得挺大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又開始他的關稅大棒,這次輪到菲律賓等幾個國家捱打了。7月9日,特朗普直接發信給菲律賓總統小費迪南德·馬科斯,告訴他從8月1日起,美國要對菲律賓出口的商品徵收20%的關稅,這比之前4月份威脅的17%還高了點。菲律賓那邊本來以爲跟美國關係鐵,能避開這些麻煩,結果還是中招了。差不多同一時間,中國那邊也出手了,7月1日宣佈對菲律賓前參議員弗朗西斯·託倫蒂諾實施制裁,禁止他進入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因爲他推動一些南海相關的法案,讓中方覺得損害了雙邊關係。馬科斯收到特朗普的信後,到現在7月11日,還沒公開回信或者表態,就這麼“已讀未回”的狀態,讓人覺得菲律賓夾在中美兩大國中間挺尷尬的。

先說說特朗普的關稅這事兒吧。美國這邊一直抱怨貿易逆差,去年菲律賓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達到49億美元,比前一年漲了21.8%。特朗普的邏輯就是用關稅來平衡這個,順便逼着這些國家跟美國談更好的貿易協議。7月9日,他發佈了針對巴西、菲律賓等8個國家的關稅通知,菲律賓是20%,巴西直接50%,還有伊拉克、利比亞這些30%的。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貼出這些信件,說8月1日準時開徵,沒商量。菲律賓出口到美國的貨主要是電子產品、服裝和農產品,這些東西一加稅,成本就上去了,本地企業得頭疼怎麼應對。菲律賓經濟部估計,這可能會讓出口下降,影響就業和經濟增長。本來菲律賓經濟恢復得不錯,靠着跟美國的貿易拉動,現在這關稅一砸下來,供應鏈得調整,廠家可能得找其他市場或者漲價轉嫁成本。

菲律賓跟美國的聯盟關係挺深的,從二戰到現在,美國在軍事上給菲律賓不少支持,尤其在南海問題上,馬科斯上臺後加強了跟美國的合作,允許美軍使用更多基地,還參加了聯合軍演。特朗普這關稅一出,就等於給了盟友一記悶棍,讓菲律賓覺得有點被背刺。菲律賓外交部長恩裏克·馬納洛在7月11日說,馬科斯打算這個月20到22日去華盛頓跟特朗普見面,當面談關稅的事兒,希望能降低點影響。白宮那邊確認了會議是22日,菲律賓總統辦公室說行程是20到22日。看來馬科斯不想坐以待斃,得主動出擊談條件。但到現在,他還沒公開回應特朗普的信,可能在內部商量策略,不想太早表態惹麻煩。
再看中國製裁這塊兒。7月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宣佈對託倫蒂諾的制裁,說他作爲反華政客,惡意抹黑中國,推動對抗,尤其在南海問題上。他贊助的菲律賓海域法案,明確了菲律賓在南海的領土主張,這讓中國覺得是挑釁。中國強調這是維護國家利益的正當措施,不會容忍損害雙邊關係的舉動。託倫蒂諾本人回應說,這制裁對他來說是“榮譽徽章”,證明他維護菲律賓權益的努力被注意到了。他繼續重申菲律賓的主權立場,沒被嚇住。菲律賓政府也沒閒着,7月8日外交部召見中國大使黃溪連,遞交抗議照會,說這種制裁不符合兩國平等主權國家的相互尊重規範,要求中方撤銷。總統辦公室通過新聞官克萊爾·卡斯特羅發佈了聲明,強調菲律賓反對這種單方面行動。

南海問題是中菲關係的痛點。菲律賓靠着2016年的仲裁裁決,堅持自己的專屬經濟區權利,但中國不承認這個,繼續在南海活動,包括建島和巡邏。馬科斯政府比前任杜特爾特更強硬,公開批評中國,還拉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這些國家一起搞聯合巡航。託倫蒂諾作爲前參議員,推動過相關立法,比如菲律賓海事和海軍區法案,旨在加強菲律賓在南海的防禦。這次制裁是中國對這些行動的回應,顯示中方耐心有限,不會坐視不管。菲律賓民衆對這個事兒看法不一,有些人支持託倫蒂諾的立場,覺得該硬氣點;有些人擔心經濟影響,因爲中國是菲律賓最大貿易伙伴,貿易額巨大,制裁升級可能會傷到香蕉、鎳礦這些出口。

馬科斯現在處境挺微妙的。一邊是美國盟友加稅,一邊是中國製裁前官員。他上臺後,外交政策偏向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站隊美方,但經濟上離不開中國。去年中菲貿易額超過400億美元,中國投資也多。要是跟中國鬧僵,旅遊、基建這些領域都受影響。特朗普的關稅又讓菲律賓出口雪上加霜,估計得損失幾個億的收入。馬科斯還沒公開回特朗普的信,可能在權衡怎麼回應,既不示弱,又不激化矛盾。去華盛頓見面是個機會,能談貿易豁免或者補償,但特朗普風格強硬,不好說結果。跟中國的抗議也得繼續,但不能太激進,免得引發更大報復。
從更大背景看,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是他的老套路,上次任期就搞過中美貿易戰,現在捲土重來,針對全球20多個國家,目的是“美國優先”,減少逆差,保護本土產業。但這也讓盟友不滿,日本、南韓這些也中招了,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說這是國家利益之戰,得強硬回應。菲律賓作爲小國,更難扛,經濟脆弱,依賴出口和外資。中國的制裁則反映了大國在地區影響力競爭,中美在亞太博弈,菲律賓成了棋子。馬科斯得小心走鋼絲,平衡兩邊,避免經濟下滑。

菲律賓國內反應也熱烈。媒體報道說,企業界擔心關稅會推高通脹,消費者買美國貨貴了。反對黨批評馬科斯外交太親美,導致中國報復。託倫蒂諾的支持者則覺得制裁證明他做對了,繼續推動南海立法。政府內部,外交部和經濟部得協調,準備談判方案。馬科斯可能在訪美前發佈聲明,強調菲律賓的立場,但到現在還沒動靜,讓人猜他下一步怎麼走。

這個事件不是孤立的。特朗普從1月上臺後,就陸續發關稅信,先是中國、加拿大、墨西哥,現在擴展到新興經濟體。菲律賓的20%不算最高,但對依賴美國的出口國來說夠嗆。去年菲律賓GDP增長6%,靠消費和出口,現在關稅一加,預測得下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說,全球貿易戰會拖累經濟增長,大家都輸。中國製裁託倫蒂諾是針對個人,但信號清楚:別在南海惹事兒。菲律賓召見大使是標準外交程序,但中方回應說這是正當權利,不會退讓。
長遠看,菲律賓得多元化貿易,別太靠中美。東盟內部合作加強,跟歐盟、印度談協議是個出路。軍事上,繼續跟美國聯盟,但經濟上得跟中國保持對話。馬科斯家族歷史複雜,他爸當年獨裁,現在他得證明自己能處理好外交。託倫蒂諾作爲前官員,影響力還在,繼續發聲,會讓中菲關係更緊張。

國際社會怎麼看?美國國務院沒評論特朗普關稅對盟友的影響,但強調貿易公平。中國外交部重申制裁是自衛。東盟其他國家也緊張,特朗普關稅波及幾個成員國,大家得抱團應對。巴西回應特朗普的50%關稅,說要反制,全球貿易摩擦升級。
馬科斯“已讀未回”或許是策略,等內部評估完再行動。訪美是個關鍵節點,能談成啥樣決定菲律賓下半年經濟。跟中國的抗議也得跟進,但別升級成全面對抗。菲律賓老百姓最關心的是生活成本別漲,工作別丟。這事兒提醒小國在大國夾縫求生不容易,得聰明點。

特朗普的關稅名單越來越長,從日本到南韓,再到菲律賓,覆蓋亞洲不少地方。菲律賓的20%是針對貿易逆差,但也混雜地緣政治。特朗普說這些國家得付“保護費”,不然就加稅。這讓盟友關係變味,本來是安全合作,現在經濟上互懟。菲律賓去年對美出口140億美元,順差大,加稅後企業得轉移生產,或者找本地替代。政府可能補貼出口商,但財政壓力大。

中國製裁託倫蒂諾的具體措施是禁入境,沒經濟罰款,但象徵意義強。託倫蒂諾推動的法案包括定義菲律賓海域,強化對南海島礁控制。中國視之爲侵犯主權,所以回擊。菲律賓外交部召見大使後,中國使館回應說這是正當,菲律賓的行動纔會自食惡果。雙邊對話渠道還在,但信任低。
馬科斯團隊在準備訪美,估計帶貿易數據去說服特朗普給豁免。菲律賓是美國在亞太重要夥伴,軍事基地協議剛續簽,加稅會影響聯盟穩定。特朗普可能用這個換更多讓步,比如菲律賓買美國武器或開市場。但馬科斯得維護國家利益,不想被當軟柿子捏。

這個事件對全球貿易的啓示是,大國政策變動快,小國得靈活適應。菲律賓得加強區域合作,東盟峯會可能討論怎麼集體應對特朗普關稅。中國在南海的強勢,讓菲律賓更靠美,但經濟代價高。馬科斯得在國內解釋這些決定,別讓反對派抓住把柄。

總的來說,這事兒還沒完,8月1日關稅生效前,還有談判空間。馬科斯訪美結果關鍵,中國製裁會不會擴展也未知。菲律賓得聰明玩轉外交,保護經濟。老百姓希望政府別讓生活更難過,這纔是實打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