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開始清算奧巴馬,通俄門就是他製造的,這可是“叛國罪”
上任半年,特朗普似乎終於摸透了華盛頓的權力遊戲規則。該拉攏的拉攏了,該摁下去的也摁得差不多了。眼下局勢穩定,他磨刀霍霍,目標直指那個困擾他整個第一任期的夢魘——奧巴馬。最近美國那邊動靜不小,兩條消息透露了關鍵動向。

先是兩位前情報頭子攤上事了。中情局前局長布倫南和聯邦調查局前局長科米,就是當年主持調查“特朗普通俄門”的那兩位主角,據說因在那場調查中的可疑操作,正在被司法審查。更扎眼的是,另一邊傳出了內幕消息。風聲顯示,所謂的“通俄門”調查,根本就是奧巴馬政府時期一手導演出來的。這要是坐實了,性質可就嚴重了。
想想看,2016年特朗普意外勝選後沒多久,“通俄門”的疑雲就像量身定製的緊箍咒立刻套在了他的頭上。鋪天蓋地的指控說特朗普能贏全是沾了普京的光。傳言繪聲繪色,說什麼普京對希拉里恨之入骨,於是花了大價錢資助特朗普,就爲了搞垮希拉里,干擾美國大選。這一查就是整整兩年,搞得特朗普灰頭土臉,疲於應對。最終雖然白紙黑字的調查報告還了他一個清白,承認沒找到他勾結俄羅斯的證據,但這口悶氣算是結結實實憋下了。

可現在,新的信息逐漸浮出水面,讓人們對“通俄門”的源頭產生了根本性的懷疑。有披露指出,美國自己的情報部門其實早在2016年大選之前或期間就已經得出過結論,認定俄羅斯根本不具備大規模操縱或實質改變美國大選結果的能力。然而,當時身爲總統的奧巴馬對這些已有的結論視而不見。大選結果一出,希拉里敗局已定,他立刻召見包括科米、布倫南在內的高級情報官員開會,要求他們“再查”,深挖俄羅斯干預的可能性,矛頭直接對準特朗普的當選合法性。
這就很奇怪了。既然情報部門已經做過判斷認爲俄羅斯能力有限,影響微乎其微,爲何奧巴馬還要執意推動這場針對當選總統的調查?這背後意味着什麼呢?種種跡象指向一個方向:這不是基於情報價值的常規調查,而更像是一次由當時掌握政府資源的民主黨人精心策劃的政治行動。目的很明確,就是試圖給特朗普的總統頭銜打上“非法”標籤,給他上任之路設置層層障礙,甚至不排除存着把他拉下馬的心思。從性質上講,如果這些指控被證實,利用國家機器干預選舉結果,給合法的勝選總統羅織罪名,這種行爲無異於一種政治陰謀,往重了說,扣上“叛國”的帽子也不爲過。

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幾乎全毀在了這場無休止的調查風波里。通俄門的陰雲時刻籠罩,嚴重牽扯了他的精力,政府工作幾乎舉步維艱,很多議程根本推不下去,他想反擊也找不到抓手。
如今不同了,進入第二任期已有半年,雖然開局磕磕絆絆,總算是逐步穩住了陣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半年來,特朗普自己的政績實在乏善可陳。移民牆建得磕磕絆絆,貿易戰摩擦不斷,國內問題一堆,對外也沒顯露出多少亮眼的成就。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他迫切需要拿出點成績,向支持者和全世界證明自己。
這時候,回頭清算“通俄門”這筆舊賬,拿科米、布倫南開刀,最終將矛頭對準其背後的操盤手奧巴馬,就成了一個極具誘惑的選擇。既能報昔日之仇,宣泄憤怒;又能將輿論焦點從自己執政的平庸轉向政敵的“陰謀”,轉移公衆視線;還能給核心支持者一個交代,凝聚民心。怎麼看,都是穩賺不賠的政治買賣。

於是我們看到,對兩位前情報局長的審查開始啓動了。這只是第一步。隨着調查深入,能否真的咬到奧巴馬,將是他這場“政治復仇”能否達到高潮的關鍵。這不禁讓人想起政壇裏一種反覆上演的戲碼,就像近年來我們看到的韓國政壇——現任總統施政乏力、支持率低迷時,最便捷的出路是什麼?就是掉轉頭去猛咬前任總統,找出對方的過錯,窮追猛打,甚至將其送入大牢。李明博抓盧武鉉,文在寅抓朴槿惠和李明博,都是如此。
如今美國政治的這潭深水裏,似乎也隱隱泛起了類似的波瀾。特朗普治下的美國,會走向這種“韓國式”的政治清算循環嗎?那這位依然具有強大影響力、被視爲民主黨精神領袖的前總統奧巴馬,這次會不會真的有危險了?風暴中心,或許就是他自己。畢竟,如果“通俄門”真被證明是一場由上屆政府策劃的構陷,其反噬的能量將是巨大的。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這場遲來的清算大戲已經拉開序幕,其走向值得所有人屏息關注。它考驗的不只是特朗普的復仇決心,更是美國政治遊戲的底線究竟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