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談判暫告一段落,特朗普有決定權?歐洲疑惑爲啥中歐結果不同

由 陳彬在歐洲 發佈於 熱點

'25-07-30

中美在瑞士的談判終於有了個初步結果,雙方決定將之前的關稅再次延期90天,然而美國方面的口風卻似乎顯得小心翼翼,特朗普或許另有打算?美國在歐洲的兩場會晤,究竟意味着什麼?

根據中美雙方的通報內容來看,雙方極有可能將8月12日到期的關稅休戰協議再次延長,而具體延長時間可能爲90天。

不過,美國方面的實際態度有些扭捏,負責談判事宜的美財長貝森特對外界表示:我們只需要給總統事實,然後他會作出決定,沒人否認特朗普在貿易方面的出色表現。

特朗普在談及此事時,給出了模棱兩可的回應:可能會,也可能不。

這種打模糊牌的目的既是在彰顯特朗普對包括關稅在內的任何事項都具有生殺大權,也是在給市場與中方造成不可揣測的心理預期。

其實,這種心理戰對中方而言,壓根就不具備任何作用,畢竟跟特朗普打關稅戰、貿易戰,雙方也是老對手了。

別看眼下越南、日本、歐盟與美國都相繼達成了關稅協議,而這份協議看似是具備永久效力的,甚至4年之後若民主黨上臺,便能有所減緩。可問題在於,他們給先撐過去剩下的3年多時間。

特朗普之後還有很多很多招沒出,地緣政治、製造業迴流等等,都需要這些國家鞍前馬後的“盡忠”,若拒絕,那麼關稅協議可能也就會暫時失效,更強烈的報復還在後面。

所以說,特朗普享有的最終決定權,並不是指中美本輪談判,更指美國對外的所有關係上,畢竟出爾反爾纔是本屆美國政府執政的底色。

在CNN最新的一篇文章中分析認爲,特朗普在面對其他國家之所以能快速取得進展,是部分國家對美不享有絕對的主權,特朗普能從防務安全等問題上進行要挾,而中國不同。

中國不僅擁有絕對的政治、軍事等領域的主權,還在經濟與部分產業鏈上有着能對美國反擊的手牌,而特朗普必須要考慮諸多現實情況。

有意思的是,在這篇文章中,CNN評論員還不忘揶揄一番馮德萊恩,聲稱中國對特朗普阿諛奉承的讚揚可能性幾乎爲零。

先前,馮德萊恩妥協達成了15%關稅,還承諾要投入近萬億美元用於對美投資以及購買美國的能源、軍事裝備等產品。按美國人邊談邊漲價的做法來看,實際付出的成本可能遠不止合同上的數字。

協議落地後,歐洲多國相繼表達出強烈不滿的情緒,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更是調侃道:馮德萊恩不是去跟特朗普喫早飯,而是被特朗普當成早飯喫掉了。

不得不說,同樣是在歐洲的兩場談判,爲何歐洲人身爲“東道主”卻被宰得這麼狠,被掏空了家底還要舔着臉笑呵呵的說:這是目前能爭取到的最後結果。

反而中國代表團抵達歐洲後,能與美方在首日便僵持5個小時互不退讓,緊接着又能提前透露出延長共識的結果,顯然收割羊毛的這刀最終未能落在中國身上。

這番明顯的對比之下,歐洲確實該疑惑爲啥美國在對華和對歐態度上截然不同?如何維護住戰略自主的發展前景。俄烏衝突爆發前是樂不思蜀,如今又有對美“輸血”重磅加身,現在的情況要一天比一天難了。

這或許是歐洲理應爲歷史、局勢買單的一天,畢竟沒人可以只享受權利而不履行義務,高福利的日子到頭來,人類理想的烏托邦也被幾個歐洲國家實現了,現在是該放棄幻想,認真還債的時候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