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隱身",城市更新"挑梁"!7.30高層會議裏的經濟"換軌"信號

由 地產銳評 發佈於 熱點

'25-07-30

7月30日政治局召開會議,重點研究“十五五”規劃建議,並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

在涉及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時,會議首次明確要求“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同時強調“積極穩妥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嚴禁新增隱性債務”。

但除了城市更新外,會議未提及房地產相關內容。這傳遞出了怎樣的信號呢?

房地產“缺席”傳遞三大關鍵信號

與過往會議不同,本次通稿全文未出現“房地產”這一關鍵詞。業內人士分析,這一有意省略背後,傳遞出清晰的政策邏輯。

其一,風險趨穩的階段性確認。

會議在肯定上半年成效時指出“重點領域風險有力有效防範化解”,間接回應了房地產領域。

去年四季度以來,政策組合拳帶動樓市逐步止跌,上半年商品房銷售面積降幅同比收窄15.5個百分點。此時不再單獨強調,表明房地產風險已從“緊急管控”轉入“常態調控”階段。

其二,擺脫“依賴症”的轉型定調。

未提房地產,是對“房地產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根本邏輯的延續。會議將內需釋放聚焦於“深入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和激發民間投資活力,顯示增長動能正從傳統地產驅動轉向消費與新興產業。

其三,新模式替代舊路徑的必然。

“城市更新”實質上承擔了房地產新模式的載體功能。城市工作會議已將“建設舒適便利的宜居城市”列爲核心任務,其內涵遠超傳統房地產開發。不提房地產,恰爲新模式推進掃除路徑依賴的干擾。

“高質量城市更新”的深層含義

大會將城市更新置於“防範化解風險”框架下部署,其戰略地位和政策導向不言而喻。

其一,從規模到質量的躍升。

相比此前“大力實施”“加力實施”的表述,“高質量”成爲新要求,標誌着工作重心從速度轉向品質。

今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明確通過用地、金融等政策支撐可持續更新模式。

其二,經濟新引擎的定位。

城市更新絕非簡單改造,而是“釋放巨量剛性需求、激活城市更新市場的強大引擎”。其帶動效應覆蓋建築加固、管線升級、適老化改造等領域,直接拉動新型建材、智能安防等產業。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指出,這將成爲促進住房消費和投資的重要抓手。

其三,風險化解的雙重功能。

一方面,通過城中村改造、存量房盤活消化房地產庫存;另一方面,嚴禁新增隱性債務的要求,倒逼地方政府擺脫“土地財政-盲目擴張”循環。這與“推進地方融資平臺出清”形成政策閉環。

未來政策實施的關鍵點

當前城市更新面臨社會資本參與不足的瓶頸。大會提出“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後續需配套專項債券、財稅優惠等工具,吸引多元化資金進入。

而“嚴禁新增隱性債務”是硬約束,地方政府需在有限財力下精準施策。經濟大省被要求“挑大樑”,區域差異化政策或加速落地

城市更新需服務“培育服務消費新增長點”目標。如近期龍湖濟南西城天街等項目通過引入40%首店佔比品牌,將商業更新與消費場景創新結合,預示產城融合將成爲主流路徑

中國城市發展的拐點已清晰顯現——當“高質量”成爲城市更新的核心標籤,當房地產的缺席傳遞轉型決心,一場從“增量擴張”到“存量煥新”的深刻變革正在展開。

城市更新不再是修補補的民生工程,而是承載着產業升級、消費提振、風險化解的戰略支點。在“十五五”規劃的前夜,這一轉向將重塑中國經濟增長的底層邏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