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網上看到一個話題:“帶孩子,哪有不瘋的?”
說的是,無論是帶娃的人類,還是生了娃的動物媽媽們,他們都會因爲帶娃而精神崩潰。
媽媽好像“只是帶了個娃”,但其實,媽媽要不斷滿足孩子的需求、要不停地忍受孩子的哭鬧、還要不斷感受節奏被打亂的挫敗感。
這些,都足以讓一位媽媽心力憔悴。
尤其是6歲前的孩子,會相對難帶一些。
我們有時候忍不住了,也會朝孩子發脾氣。但其實,孩子有些表現,並不是他在吵鬧,反而是表達對我們的愛。
孩子6歲前,有3種“壞行爲”,其實是對媽媽深深的愛,卻總被誤會。

一:黏人、粘着媽媽不放手
孩子小時候,能粘人到什麼程度?
就是你上個廁所,他也要搬個小板凳在旁邊坐着。你不讓他進來,他就隔着門扯着嗓子哭。
等他好不容易大一點,不哭了,他就站在門口不走,不停地拍門問:
“媽媽,好了沒有?”
“媽媽,還要多久?”
你有自己的事情要走開一會,他馬上抱緊你的大腿嗷嗷哭:“媽媽你去哪?”“媽媽,你別走。”
有時候,我們真的會煩,會忍不住說:“你怎麼這麼黏人?就不能自己玩一會?”
其實,孩子這樣,並不是有意添亂,也不是“不獨立”,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表達:
“我愛我的媽媽,我不想跟她分開。”
孩子6歲之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建立“安全感”。
他太小了,對世界是沒有掌控感的。他只知道,你是“安全基地”。
只要你在,他就心裏踏實。你一不見,他就像漂在海上的小船,慌得不行。

很多人說,孩子太粘是“沒斷奶”“太寵了”。
而真相,正好相反:孩子只有在感覺到足夠安全、足夠被愛的時候,纔敢放心地黏你。
孩子黏着你,說明他信任你。依賴你,正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之一。
而且,孩子小時候安全感足夠,長大後更獨立,也更勇敢。
所以,當孩子像“小尾巴”一樣跟着你的時候,不一定要推開。
哪怕只是摸摸他的頭,說一句“媽媽在”,也會讓他安心很多。
當然,如果你真的累了,也可以溫柔但堅定地告訴他:
“媽媽現在想要休息一下,你可以在旁邊安靜地坐一會嗎?”
提前說清楚,讓孩子有個準備,比“忽然消失不見”效果好很多。

二:在你面前哭鬧得多
家裏有些老人,一看到孩子在媽媽面前格外任性,格外吵鬧,就會覺得:
“怎麼你一回來,孩子就這麼難帶了呢?你剛不在,他多乖啊。”
聽到這樣的話,我們都難免懷疑自己:“難道是我帶不好?”
但如果你瞭解孩子的大腦發育,就不會這樣想了。
6歲前,孩子大腦中負責“控制情緒”的那部分——前額葉皮層,還沒發育成熟。
對他來說,冷靜、講理、換個說法,這些“成熟”的做法,他還真的不會。
他不高興就要發脾氣,生氣了就想跺腳,難過委屈了就想哭。
那爲什麼這些情緒,只有在媽媽面前才更任性地發泄呢?
因爲,只有在媽媽面前,他才感覺是最安全的。
哪怕他情緒化,媽媽也會哄他、抱他、安慰他、接納他。
但在別人身邊,他這樣做,可能會挨批評、被罵、被指責。
所以,在媽媽面前,他纔敢表達最真實的自己。
也就是說,你,是孩子最信任、最喜愛、最被他當“自己人”的那一個。

三:說狠話
有些媽媽,帶孩子會帶得很扎心,因爲孩子動不動就說:
“我纔不要你了!”
“你走開!”
“我討厭你!”
聽到這些話,媽媽的心都會一沉,覺得自己養了個“白眼狼”。
但其實,孩子不是不愛你了,而是在試探,你對他的愛會不會“變”。
3到6歲,是孩子“自我意識”快速發展的階段。
他開始有主見、有想法,但又不知道怎麼表達,也沒學會尊重別人。
他說出傷人的話,很大概率不是故意的,而是在測試邊界——
“我說出這些話,媽媽還會愛我嗎?”
“我做錯事,媽媽會不要我嗎?”
“我說討厭你,你會走掉嗎?”
很多時候,那些讓你心碎的狠話,其實是孩子用最“擰巴”的方式在說:“媽媽,我害怕你不要我。”
他們心裏最深的恐懼,就是失去你的愛。
他越愛你,就越怕你不要他;他越在意你,就越會在不懂表達的時候,說出一些“刺激你”的話,看看你會不會真的離開。
這其實是一種愛的測試,雖然方式不討喜,但出發點是依賴和害怕。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選擇生氣、疏遠,孩子心裏的不安反而更深,下一次還會更用力地試探。
於是,我們會看到一個“越來越難帶,越來越討厭”的孩子。
相反,如果我們能冷靜一點,回應一句:
“你可以生氣,但你說這些話會讓我傷心。你可以告訴我‘我不想這樣’,那我就知道你在想什麼了。”
慢慢地,他會學會既能表達不滿,也能尊重別人。

四:我們可以怎麼調整?
知道孩子不是故意“調皮搗蛋”,我們的心,會感覺輕鬆一點。
但真的碰上那些時刻,我們也還是會煩。那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孩子“善解人意”一點呢?
①先處理情緒,再引導行爲
孩子在哭、鬧、發脾氣的時候,大腦是混亂的。我們說再多,他都聽不進去。
這時候不適合講道理,也不要想着立刻糾正他。
我們可以先用簡短的語言,確認他的感受,比如:
“你現在很生氣,對嗎?”
“你覺得你的少,他的多,你認爲不公平是嗎?”
先接住他的情緒,等他緩和下來,再去討論事情對不對、有沒有別的辦法。
②提前說好,讓孩子有準備
很多哭鬧,其實是因爲孩子沒準備好。
比如你突然說要出門,他可能就情緒失控。
那我們就跟孩子提前說好,讓他有個準備。
比如提前告訴他:“媽媽下午要出門,上午陪你玩,好嗎?”
這種提前打個招呼的做法,會讓他心裏更踏實,不容易慌亂。

③堅持原則,溫柔而堅定
不是說,理解孩子就等於什麼都答應他。
界限必須有,而且要清晰、一致,比如:“你可以生氣,但不能打人。”
語氣不用兇,但說出口就要做到。別這次這樣,下次又那樣。
孩子有一個明確的規則、界限,他會更有安全感,也更好帶。
另外,我們也要給自己留出休息空間。和家人商量一下輪班帶娃、爭取一點獨處時間。
我們自己精神狀態好了,才能更好地滋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