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倒“要不要扶”?你的反應,影響孩子的性格,別做錯了

由 布穀媽媽 發佈於 親子

'25-07-06

鄰居家3歲的兒子,在小區草地上奔跑,鞋帶沒繫好,一下子摔了個屁股墩。

那一聲“咚”,響得很真切,連旁邊聊天的大人都嚇了一跳。

孩子愣了一下,小手撐地,臉上的表情,還沒完全確定要不要哭。

鄰居媽媽猛地站起來,邊跑過去邊喊:“哎呀!你摔着沒?疼不疼?快來媽媽抱!”

孩子一聽,嘴一撇,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不遠處,一位奶奶抱着孫子坐在椅子上,悄悄嘀咕了一句:“還沒事呢,嚇都被嚇哭了。”

其實像這樣的場景,在我們生活中特別常見。

孩子一摔倒,大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跑過去扶,有的還帶着焦急甚至驚恐,覺得這是在關心孩子。

但孩子摔倒了,需要馬上就扶嗎?

你的反應,影響孩子的性格,別做錯了。

一:孩子摔倒了,先別急着扶

孩子摔倒,是成長過程中再正常不過的事。

從他學走路開始,一直到上學跑跳玩耍,摔跤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不少家長看到孩子摔倒,第一反應是緊張甚至慌張,恨不得立刻衝上去,抱着安慰。

尤其是老人帶娃,更容易反應過度,一邊大聲喊“哎喲喲摔着沒”,一邊摟着孩子哄個不停。

但有趣的是,很多孩子剛摔那一下,其實並不疼,也沒有哭。

他是看到大人緊張、着急、擔心的表情後,纔跟着哭出來。

換句話說,孩子不是“疼哭”的,而是“嚇哭”的。

年幼的孩子,很多時候,還沒有清晰的自我認知。他們會通過觀察身邊大人的表情、語氣、動作,來判斷“我現在該是什麼反應”。

所以,當我們大人表現得越慌張,孩子心裏的“危險感”就越強。

他可能會想:“我現在是不是摔得很嚴重?”

這些想法一旦形成,就會變成一種習慣。

時間久了,孩子會越來越依賴大人的反應,缺乏自我判斷能力,也更容易變得膽小、敏感、依賴,甚至一摔就哭,一遇到問題就退縮。

二:摔倒,鍛鍊孩子性格的機會

心理學上有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孩子在摔倒後的3秒鐘,是情緒決定的關鍵窗口期。

如果在這三秒內,大人表情平穩,語氣鎮定,孩子多數會自己站起來,拍拍手就繼續玩。

如果大人立刻表現得很緊張,孩子就會進入“我需要被救”的模式,甚至形成“我一摔倒,大人就會過來抱我”的心理模式。

這背後,其實是孩子在一點點建立自己的“認知”——

我摔倒了,能不能自己站起來?

我是不是很脆弱?

別人會怎麼看我?

我要不要哭出來求幫助?

這就是性格的雛形。

摔跤,是孩子學習面對失敗、處理挫折的開始。

不是每一次都該被“扶起來”,而是讓孩子自己試一試:“我能不能自己站起來?”

一次又一次的摔倒和爬起,會讓孩子在潛意識裏建立一種力量感:“我沒事,我可以搞定,我能繼續玩。”

而這種心理力量,會慢慢成爲“我能解決問題”“我不怕失敗”的人格特質。

三:不是不扶,而是要“會扶”

當然,不是說孩子摔倒了,家長永遠不能扶。重點不在“扶不扶”,而在“怎麼扶”。

我們可以這樣做:

①先觀察孩子的表情和動作

如果孩子摔了以後,自己能站起來,沒有表情變化,那就不用扶。

我們可以在遠處鼓勵一句:“拍拍就好了,繼續玩吧。”

②如果孩子明顯受傷、情緒不穩

當孩子明顯受傷需要幫助了,那我們就走過去,蹲下身子,先和他對視。

不要一把抱起,而是溫柔但堅定地說:“是不是有點疼?來,咱們看看傷口。”

③給出清晰的安慰和引導

比如:“摔了一下沒關係,咱們看看有沒有破皮。貼個創可貼就好了,你很勇敢。”

這三個步驟看起來簡單,其實每一步,都在幫孩子建立一個信念:

“我並不脆弱,大人也不會過度緊張;摔倒不是失敗,而是成長中正常的一部分。”

這樣,孩子既得到了關心,也保留了自己面對問題的機會

很多人以爲不扶孩子,是冷酷或者不疼孩子,其實恰恰相反。

當一個媽媽選擇站在原地,耐心觀察孩子怎麼反應,背後藏着的,是對孩子能力的尊重,是對他成長節奏的信任。

她相信孩子不是那麼容易被打倒的,也願意讓他自己體驗、摸索、總結。

不是把孩子扶起來才叫愛,而是讓孩子自己站起來的過程裏,知道父母一直在背後看着他、信任他、支持他。

這,纔是一份堅定、信任的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