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揭示: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媽媽身上多有這3個特徵

由 布穀媽媽 發佈於 親子

'25-07-04

我們大多比較關心,孩子將來會成爲什麼樣的人。

卻很少去想,他是怎麼一步步成長爲那樣的。

孩子的成長,說到底,是一個不斷“模仿”和“吸收”的過程。

那他每天模仿誰?又吸收誰身上的特質呢?

一般來說,大部分孩子,會受主要養育他的那個人影響。

而這個人,主要是媽媽。

媽媽每天怎麼說話、怎麼處理情緒、怎麼面對生活,孩子都看在眼裏、學在心裏。

當然,媽媽不需要“完美”,如果身上有這3個特徵,那孩子將來多會“有出息”。

一:媽媽情緒穩定,不動不動就發火

在影響孩子一生的因素中,“媽媽穩定的情緒”至關重要。

因爲孩子在0-6歲階段,他基本是靠“感覺”來感受這個世界的。

他不會明白你說的“我都是爲你好”;

也不知道,爲什麼你總在生氣;

更不清楚,他爲什麼又捱了打。

他只看到了你“凶神惡煞”的樣子、聽到了你批評、吼叫他的語言、感受到了你熊熊的怒火。

那一刻,他感受到的,就是“不被愛”、“不安全”、“害怕”、“緊張”這些情緒。

那他對這個世界的感知、對媽媽的認知,就是不怎麼友好的、不怎麼愉快的、令人害怕、無助的。

他表現出來,就會是膽小、自卑、敏感、懦弱。

而如果我們情緒穩定,不會因爲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

那孩子感受到的,就會相對溫和、友好、平靜。他對這個世界、對人際關係,就會更信任也會更友好。

而且,在溫和、穩定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大腦會發展得更加健康,情緒調節能力更強,抗壓能力也更高。

因爲如果一直生活在“高壓”環境中,孩子大腦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如何避免這些壓力、如何不惹媽媽生氣、媽媽生氣要如何調節自己情緒上。

但如果,孩子的生活相對平靜、安全,那他大腦的注意力,就可以集中在探索和學習上。

並且,他自己也會學着做一個情緒穩定的人。

情緒穩定,將來更容易被人信任和依靠,也能得到更多的機會。

這樣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二:媽媽堅持學習、看書

在很多家庭裏,孩子的任務就是學習、背書、做題,而媽媽卻坐在旁邊刷手機、看劇,一本書也不翻。

這樣家庭氛圍下,孩子其實也會覺得不公平:

“憑什麼你們就能看手機,我就不能看呢?”

“爲什麼只有我一個人要看書、學習呢?”

“爲什麼你們就可以玩,我不能呢?”

自然而然地,他就會覺得“學習是被逼的”“讀書是爲了爸媽”,慢慢就會失去對知識的熱情和敬畏。

相反,那些從小就生活在“學習型家庭”裏的孩子,往往對知識更感興趣,更願意主動去了解世界。

這背後,其實就是媽媽在日常生活裏,給他樹立了一個“終身學習”的榜樣。

堅持學習的媽媽,不一定非要讀名著、學什麼高深的理論,有時候只是每天翻幾頁書,看看育兒資料,聽聽音頻課,哪怕是新學着一道新菜、瞭解一點新的知識,孩子都會看在眼裏。

他潛意識裏就會明白:原來學習不是爲了應付學校,而是爲了讓生活變得更好。

堅持學習的媽媽,其實也給孩子傳遞了另一個重要的信息:

再忙也要成長,再累也不能放棄自我。

這種精神,比任何說教都更有力量。

如果我們平時忙,也不需要抽打斷時間出來閱讀,睡前和孩子一起讀十分鐘,或者孩子學習時,我們也拿一本書坐旁邊陪他。

給他營造這樣一種氛圍,無形中,他就會明白——學習不是爲了別人,是爲了自己,爲了成長,爲了變得更好。

三:媽媽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

有些媽媽,習慣事事替孩子安排好:穿什麼衣服、喫什麼飯、該幹嘛、該怎麼做,事無鉅細,全都一手包辦。

久而久之,孩子看起來聽話,實則缺乏主見,不敢表達,更不懂選擇。

到了青春期,需要他做決定時,就會無所適從、容易迷失。

成長過程中,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決策力”——有主見、能判斷、敢承擔責任。

這類能力的形成,並不是靠某一次考試或訓練班培養出來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地被練出來的。

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放手,讓孩子嘗試爲自己做決定。

比如生活小事,我們可以問孩子:

“你想怎麼做呢?”

“你覺得呢?”

“我們可以怎麼辦呢?”

這些看似簡單的提問,其實正是在訓練孩子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

斯坦福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小時候經常有“做選擇”機會的孩子,長大後,更有領導力、抗壓能力,也更不容易被外界影響。

當然,讓孩子做決定,不等於什麼都聽孩子的,更不是“甩手掌櫃”。

我們在安全範圍內,設定邊界和規則,比如:

可以選擇玩什麼遊戲,但不能影響作息;

可以選擇菜喫多一點還是少一點,但要有蔬菜。

可以嘗試自己的新發明,但如果把房間弄亂、弄髒了,要自己收拾。

這樣既尊重孩子的選擇,又幫他學會在規則中自由,而不是在混亂中做決定。

孩子的未來,不在於我們說了多少道理,而在於我們是怎麼影響孩子的。

我們不必完美,只要在成長的路上,願意帶着孩子一起變好,就已經是最好的教育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