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父母讀懂孩子的先天氣質,開啓個性化養育

由 婚姻與家庭親子營 發佈於 親子

'25-07-03

本期專家


王書荃

中央教育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心理學會北京兒童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兒童教育心理研究分會學習障礙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兒童中心特聘首席諮詢師,中華育嬰工程專家組專家,兒童情商教育指導專家。


01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

父母不要急功近利貼標籤


在當下的快餐文化中,很多父母急功近利,把教育簡單地理解爲一種技術,包括有些媒體也過於強調教育的技巧和步驟。教育是一種文化,文化不是模仿得來的。


父母要好好學習中國文化,不要把孩子當成機器一樣養,不要認爲自己學習一點兒技術就會養孩子了。學習是從少到多,慢慢沉澱積累;書是從薄到厚,再從厚到薄的過程,自己吸收、理解的東西融化在一言一行裏,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這纔是教育。


不把孩子當成機器養,意思是父母首先要知道你的孩子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只有先了解孩子,才能走入他的心靈深處。


瞭解孩子,一方面要了解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滿足孩子對餵養、依戀、玩耍、結交同伴和學習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了解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特點、脾氣秉性、行爲風格,也就是“先天氣質”。


從事教育研究這麼多年,“先天氣質分爲什麼類型”是父母們常問我的問題。但是,我不願意回答這樣的問題,因爲一旦下結論,父母可能就會給孩子貼標籤。比如媽媽和孩子說:“你是一個‘困難型’的孩子,從小就愛哭,特別難帶……”孩子可能會受到心理暗示,做什麼事情都困難了,包括學習困難。


我已經70多歲了,但有一件事讓我至今難忘。我是學醫出身,醫生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診斷,診斷也就是給人下結論。我在澳大利亞學習的時候,曾經參加過一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特殊教育的學習班。老師講完病例,從來不下診斷。於是,我總問老師:“那診斷是什麼呢?”老師說:“我們用不着知道診斷是什麼。”當時,我心裏很不服氣,怎麼可以不下診斷呢?


老師解釋說:“我們用不着知道孩子的診斷是什麼,只要知道他的優勢是什麼,他的劣勢是什麼,我們的目標是什麼就可以了。你想養優補缺,可以發揚他的優勢,以長項代短項;你想補短板,可以把注意點集中在短項上做一些努力。


先天氣質也沒有好壞之分,每種先天氣質都有它的優勢與劣勢。有的父母覺得孩子的先天氣質不好,可能是因爲自己不接納這種氣質。舉個例子,媽媽覺得自己的孩子很難帶,很煩。其實,孩子只是比較活潑好動,媽媽喜歡安靜地獨處,每天被孩子吵得頭疼。


父母要認識到,孩子的氣質是與生俱來的,先在心理上接納孩子的先天氣質,然後再給予針對性的回應與陪伴,充分滿足他的心理需要,這樣親子關係就會更加親密,孩子也會越來越好帶。


或許,一個很宅的媽媽,因爲有了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慢慢開始接觸大自然,生命因此變得更加豐富。



02

從9個維度瞭解先天氣質,

讓教育事半功倍


不知道孩子的氣質類型,那父母要如何瞭解孩子的先天氣質呢?


其實有一個更科學的方法。美國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托馬斯和切斯在20世紀70年代設計了一套兒童氣質評定量表,用於檢測3歲~7歲的兒童氣質。


根據這套量表,我們可以從9個維度瞭解孩子的氣質,即活動水平、生理活動節律性、趨避性(處事反應)、適應性、敏感性、注意分散度(分心程度)、堅持性(注意廣度和持久性)、反應強度和心境特性。


活動水平高的孩子,一天到晚蹦蹦跳跳,很容易被誤認爲是多動症。父母一定要給他足夠的鍛鍊身體的機會,他活動夠了就不動了。另外,要注意培養他舉止得體、區分場合,不惹人討厭。這種孩子的優勢是身體健康、生機勃勃、好奇心強、愛探索。


活動水平低的孩子,肌肉運動的水平也低。看起來蔫蔫的不愛動,做事磨蹭拖沓,很容易被貼上“懶”的標籤。父母一是要給他充足的時間,二是要進行時間限制。比如,正常刷牙、洗臉、喫飯需要15分鐘,那麼可以給孩子25分鐘,然後約定7點30分出門上學。


如果到了時間,孩子還沒有喫完飯,那麼就讓他餓着去上學,通過讓他承擔後果,加強他的時間觀念。這種孩子的優勢是因爲做事比較慢,所以更加認真細緻。


生理活動節律性好的孩子,喫喝拉撒睡都特別有規律,父母養育時很輕鬆。但是,一旦孩子的生活規律被打破,他就會非常不舒服,甚至可能情緒崩潰。長大後,還可能會患有心因性的疾病。


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儘量不要打破他的規律,等他大一些,要提示他:“生活不是一天到晚都按照你的要求進行的,可能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變化。”幫助孩子增加心理彈性,適應生活中可能出現的變化。


生理活動節律性差的孩子,父母完全不能預測他的需求,不知道他什麼時候餓了,什麼時候困了。可以給他定一個作息時間,然後一點點地調整,養成生活習慣。比如,規定9點睡覺,即使孩子不想睡覺,也要求他躺在牀上。這種孩子的優勢是心理彈性大,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


趨避性和適應性,是兩個特別容易混淆的概念。簡單地說,趨避性是第一次接觸陌生的環境是否適應;適應性是接觸兩次(含兩次)以上的環境是否適應。比如,小明第一天上幼兒園時躲在媽媽身後不肯出來,但是上了兩天後,他就和小夥伴玩兒得很開心。這說明小明的趨避性差,但適應性好。



趨避性又叫處事反應,處事反應積極的孩子自來熟、膽子大、有闖勁兒。同時,對陌生人沒有防範意識,接受不良影響也快。爲什麼有的孩子容易被拐走?就是因爲他處事反應積極,不怕生。父母一定要注意對孩子做好安全教育。另外,要留心孩子的交友情況,還要時時刻刻告訴他不要冒失。


處事反應不積極的孩子退縮、羞怯,在接觸新環境時,父母要提前做功課,讓他慢慢熟悉。比如,上幼兒園之前,可以對孩子說:“寶寶,我們明天要上幼兒園了,幼兒園有很多玩具,還有好多小朋友……”最好提前帶孩子去幼兒園熟悉環境。


當孩子退縮時,也不要拉着他催促“快走快走”,多給予理解和耐心。這種孩子的優勢是受到不良影響的幾率少,而且爲人處世很謹慎。適應性的優勢、劣勢與父母應對方式,與趨避性類似。


敏感性高的孩子,連一點兒聲音、味道甚至是空氣的變化都能感覺到,不僅對外界環境敏感,對自己的身體也會很敏感,所以有的孩子經常肚子疼,到醫院又查不出病。長大後,他的情緒也容易受到干擾。父母要減少對孩子的刺激,同時忽略他對刺激的過敏反應。


敏感性低的孩子,對周圍環境的變化熟視無睹。父母可以經常提醒孩子:“你的身體有沒有不舒服?”“你別再這樣做了,你看小朋友都不高興了。”幫助他注意內外的刺激。不敏感的孩子受到外界的干擾小,情緒更穩定。



容易分心的孩子,一旦有外界刺激就會溜號,學習很容易受到干擾。父母從小就要幫助孩子建立責任感,讓他做事有始有終。比如,“你今天要把作業完成。”但是具體的過程,父母不要干預太多,可以給孩子一定的自由。比如,他可以一心二用,一邊寫作業一邊聽歌,只要他堅持把作業做完,保質保量就可以了。


不容易分心的孩子,注意力集中,學習效率高。同時因爲過分專注而忽視周遭的其他事物。父母可以適當提醒他:“媽媽在叫你喫飯呢。”


堅持性好的孩子,鍥而不捨,同時也可能會比較固執,父母要幫助他看到更多的可能性。適當打斷:“你休息一會兒,出去玩玩吧。”堅持性差的孩子,即使沒有受到外界刺激干擾,也無法在很長的時間裏完成一件事情,遇到困難容易放棄,同時性格更加靈活。


對於這種孩子,父母需要把一個大目標分成幾個小目標來做。比如,語文作業是抄一篇400字的課文,那麼可以分成4步,讓孩子抄100字就休息一會兒。同時規定時間,比如要在10分鐘之內抄完100字。



反應強度高的孩子,遇到一點兒小事就大喊大叫,容易受到父母的關注,也容易引起父母的擔憂和生氣。建議父母冷處理,忽視他的大喊大叫。


反應強度低的孩子,情緒表達不明顯,所以父母不知道他需要什麼,很難給予及時滿足。對於這樣的孩子,只要察覺他有一點兒不舒服的表現,比如哭、抱怨,就要認真對待。


心境積極的孩子,因爲樂天愛笑、人緣好,同時也可能會盲目樂觀,把人和事都想得太好,容易受挫折。父母需要做好安全教育,同時幫助他看到凡事有利有弊。


心境消極的孩子,總是悶悶不樂,父母會擔憂、自責、內疚或者生氣。孩子情緒不好不是父母的錯,建議儘量忽視孩子的抑鬱反應。心境消極的孩子比較慢熱,但對感情很渴望和珍惜。


孩子的先天氣質就是在這9個維度上的組合,可以有無數種組合,個體差異性很大,所以不用看着“別人家的孩子”眼紅,因爲孩子與孩子天生就不同。


03

豐富、和睦、有活力的環境,

是孩子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除了瞭解孩子以外,父母還要給他提供一個豐富、和睦、充滿活力的環境,這是孩子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孩子3歲以前的教育是環境教育,父母要給孩子提供信息豐富的環境,培養孩子的興趣和能力。人以外的所有的東西都是環境,包括語言環境、行爲環境、人文環境、空間環境、藝術環境等。


父母和孩子說話聊天的語音、語氣和語調,這是語言環境;父母做事的風格是比較粗暴,還是比較溫柔,這是行爲環境;父母是否愛讀書愛學習,這是人文環境;家裏的東西如何擺設,顏色是否鮮豔,這是空間環境;孩子接觸的東西是否具有美感,這是藝術環境。


很多父母把“家庭和睦”理解爲“不吵架”,我要強調的是,不吵架的家庭不一定和睦。我曾經接觸過一個孩子,他小時候比較內向安靜,但是要升小學時,突然表現得不聽話、搗亂、不和同學玩兒。這說明他的先天氣質並不是活動強度高的,出現行爲問題可能是受到了環境的影響,孩子做的沙盤也表現出他的內心很混亂。


我在諮詢中瞭解到,孩子的父母都是成功人士,無暇照顧他。孩子先在奶奶家住,一歲時由姑姑帶,3歲時由姥姥帶,經常變換撫養人,養育環境很不穩定。姥姥一天到晚嫌棄奶奶帶孩子帶得不好;爸爸對姥姥極度不滿,但是沒有表現出來。


這個家庭裏,從來沒有出現過爭吵,但彼此的關係並不和睦,積累了很多負面情緒,一直暗流湧動。通過多次沙盤治療,我幫助孩子梳理了他的潛意識,同時還給孩子的爸爸、媽媽、姥姥分別做了諮詢。在疏導他們的情緒、調整整個家庭的互動模式之後,孩子的行爲問題得到了改善。


活力,也是經常被父母忽視的問題。活力是一種正面內在的活躍思想,有活力的孩子,纔會有一種蓬勃向上的心,纔會擁有創造力。有活力的家庭,才能孕育出有活力的孩子,這要求父母自己的思維首先要活躍,要有文化和創造力,所以需要不斷學習成長。


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既然上天賦予孩子這樣的氣質特點,那麼肯定有它的道理。只要父母瞭解孩子的先天氣質特點,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給予最恰當的陪伴,並且給孩子提供一個合適的養育環境,那麼孩子的未來發展就不會差。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