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被允許“喫冰棍”,和被“限制喫”的孩子,長大差距有多大?

由 布穀媽媽 發佈於 親子

'25-07-01

天氣一熱,小區樓下的小賣部,就開始熱鬧起來。

而圍在小賣部冰櫃前的,大部分是孩子。他們拿着零花錢,買走一根根冰棍。

有些家長看見了,會喊一句:“不能多喫啊,只能喫這一根。”

也有些家長會完全不允許:“不能喫冰,對腸胃不好。”

還有一些家長則覺得,天氣熱,孩子喫點冰棍沒事,不用管。

那,從小被允許“喫冰棍”,和被“限制喫”的孩子,他們長大後,會有什麼差別呢?

一:“控制”與“尊重”的差距

許多家庭對冰棍的態度,是“完全禁止”。

特別是一些上了年紀的長輩,認爲喫冷的傷胃、傷身、尤其對女孩子不好。

於是,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只要碰冰棍,就會挨批評,然後被大人一把奪走,並警告不許再喫。

這樣的孩子,就會有這樣的想法:“我的感覺不正確,只能聽大人的。”

比如他明明覺得自己很熱,很想喫點冰的涼快一下,但只要拿起雪糕,父母就會說:

“你喫了會拉肚子。”

“喫了會胃痛。”

於是,他會不相信自己的身體的感受,並且真的相信,只要一碰冰的,他就會肚子、腸胃不舒服。

而那些從小被允許“適當喫”冰棍的孩子,往往會對自己的感覺更清晰。

他喫冰棍時,可能也會被提醒“喫太多肚子不舒服”。

但父母不會一刀切地禁止,而是教他們怎麼控制量,喫完之後可以喝點溫水,一天只能喫幾根。

這種“給予選擇+解釋後果”的方式,讓孩子學會了一個重要能力:自己做決定,併爲決定承擔結果。

二:長大後“過度彌補”

有一個詞,叫“被剝奪感”。

意思是說,小時候被過度限制,長大後,反而更容易控制不住自己。

因爲越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彌補回來。

就像很多人,小時候喜歡喫零食,但大人覺得零食不好,就一點也不許喫。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產生“過度補償”的心理,毫無節制地喫,只爲彌補小時候那種“被剝奪”的感覺。

而孩子小時候喫冰棍,如果要偷偷喫、被抓到就捱罵。

於是長大後,他很容易就有種“放縱一把”的衝動。

即便胃已經感覺涼了,他還非要喫,因爲沒有人再管他了,他可以放任自己了。

這種模式,不只體現在喫上,還可能出現在金錢、感情、自律等各方面。

比如小時候被管得特別嚴、家裏規矩特別多的孩子,長大後:

要麼非常壓抑,不敢享受任何“快樂”;

要麼走向另一個極端,放縱、報復性消費,甚至暴飲暴食。

這是因爲,小時候“被剝奪了”,他長大後,能自己做主了,就很想要彌補回來。

三:對自己的感覺有差距

喫冰棍這種事,其實也是一個人在生活中“察覺自己狀態、管理自己情緒”的縮影。

從小被允許適當喫冰棍的孩子,長大後通常對自己的身體更敏感,也更能“照顧好自己”。

他們知道,什麼情況下自己適合喫,喫完後怎麼讓身體舒服回來。

他們喫的是一種“享受”,不是“發泄”。

被壓抑長大的孩子,很多時候,對自己的狀態是模糊的——我不知道自己該不該喫、能不能喫、想不想喫。

他們往往活在“別人說了算”的世界裏。

自己覺得冷不冷、餓不餓、喜不喜歡,根本沒有明確的感覺。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難照顧自己,感覺也比較遲鈍。

四:有邊界的愛,才教得出會自律的孩子

有些家長擔心:“我要是不管,孩子就無節制地喫,喫壞了怎麼辦?”

確實,冰雖解暑,但確實很涼。尤其家有女孩,怕她喫太多寒涼的東西不好。

對於冰棍,我們不是不管,而是適度地。既不毫無節制任他喫,也不是完全不讓他喫。

關鍵是,有一個度,能讓孩子在小範圍內,體驗結果和調整能力。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

冰棍可以喫,我們要做好計劃,比如隔兩天喫一根,天氣冷或者肚子不舒服時就不喫;

如果喫了覺得不舒服,我們可以做點什麼來緩解;

你可以自己選擇品類,看看自己更喜歡哪種口味、喫完後身體有什麼感覺。

這種教育方式,其實是在幫孩子建立一個很重要的能力——自我調節。

小時候父母總說“不能喫”,孩子就學不會“怎麼喫”;

而父母說“你可以試試看,但也要學會照顧身體”,孩子反而更容易在體驗中學會剋制。

你家孩子喫冰棍多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