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2 11:10
來源:中國網
鏈接已複製
字體:小大

隨着各種交通工具的發展,綠皮火車不再是居民出行唯一選擇,而跑了50多年的6437/6438次公益“慢火車”卻依然熱度不減,小慢車承載着許多沿線居民的夢想故事......
跨越溫度
10月1日清晨,天邊泛起魚肚白,李先生搓了搓手,登上了6438次列車。他今年47歲,家住大澗站附近的村子,在燕山做保安。對他來說,這趟車就是他通往工作單位的“專線”,下車後就能直接到達單位,方便又實惠。李先生感慨地說:“過去車廂裏燒煤取暖,雖然也能暖和,但總感覺有些嗆人,現在車廂升級了,不再燒煤,乾淨整潔,還很暖和。”
5時39分,6438次列車緩緩駛出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大澗站。當第一縷陽光還未完全照亮大地,山間霧氣縈繞,一聲悠長的汽笛聲,瞬間打破山谷的靜謐,在峯林間不斷迴盪、綿延。
6時47分,列車駛入河北省保定市的淶源站,這裏也是這趟列車上下旅客最多的車站。
“如果不是有人發明了火車,如果不是有人把鐵軌撲進了深山......”車廂裏,子盟同學望着窗外的美景背誦着課文,張女士微笑着看着女兒,眼神中滿是對孩子未來的期待。
每次發車後,列車長崔大慶都要從車頭走向車尾,見到這熟悉的一家子熱情的說到:“子盟,這個週末又要和媽媽去哪玩呀,今天圖書角新到了關於故宮的書籍,一會我拿給你看。”
北京車務段值乘的這趟列車上開設了圖書角,配置了各類書籍、報刊供旅客閱讀。車上的小藥箱常備暖貼、速效救心丸等。便民箱配有針線、捆紮帶、放大鏡、一次性雨衣、紙杯、充電寶,給有需要的旅客使用。
崔大慶邊檢查車門是否鎖好邊介紹到:“很多旅客每月、每週、甚至每天都會坐這趟列車,都已經是老面孔了。”
爲了避免行李架上的物品滑落砸傷旅客,他總會在巡視過程中認真整理,將行李擺放平穩,取出側兜的水杯遞到旅客的手中並說:“一會幫您倒杯熱水,水杯您拿好。”
6438次列車繼續穿行於溝壑縱橫的太行山腹地,紅日初升,掙破雲霞,暖橙色的光輝徐徐暈染開來,車廂內外都洋溢着“秋”的氣息。

跨越城市
列車穿過一座座村莊,重巒疊嶂間,牛羊悠然,田疇農忙。天色漸明,乘客們有的欣賞美景,有的和周圍旅客閒談,綠皮火車裏,人與人的關係拉近了。
張先生和幾位同鄉正聊得熱火朝天。他們家住淶源縣,結伴去北京市房山區十渡鎮打工。近年來旅遊業發展迅速,十渡鎮以特色民宿和農家院聞名,吸引了大量外地遊客。張先生說:“我們外出打工都是坐這趟車,沿線發展旅遊經濟,機會也多了。”
6437/6438次列車經停32個車站,途經雲居寺、十渡、野三坡、百里峽、白石山等十幾個旅遊景點,爲當地旅遊業引流。
把遊客引進來同時,也要讓村民能走出去。家住大盤石鄉的馮先生坐在車廂裏,手裏攥着一份簡歷,眼神中充滿了期待。他準備去杭州的一家設計公司應聘。馮先生說:“我是學空間設計的,杭州的人才引進政策非常好,我想去試試,看看能否在那裏實現自己的職業夢想。”6438次列車逐漸駛出山區,沿途漸顯繁華。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鄉村全面振興成爲核心議題之一,而這趟列車沿線的南城司鄉奇峯塔村、三義村都曾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村,經過政府的精準扶貧,依託公益慢火車,很多村民走出了大山,到大城市找到了工作。服務好、惠民生的公益性“慢火車”早已融入沿線羣衆生活,駛進百姓心窩,公益“慢火車”承載着沿線居民熾熱的夢想,駛向更廣闊的天地。

走向未來
跨越161座橋樑,穿過121個隧道,6437/6438次公益“慢火車”像一條紐帶,連接着山區與城市,連接着過去與未來。
葛老先生坐在車廂裏,望着窗外熟悉的景色,思緒萬千。他今年70歲,家住淶源站附近,年輕時曾在淶源縣一家礦產公司工作。如今退休了,他每年都會和老伴坐這趟火車回承德老家。葛老先生感慨道:“以前京原線主要還是運送礦產,現在線路上拉礦石的貨車少多了,而這趟慢火車依舊開行。”老先生見證了沿線的發展,從開山採礦到如今更加註重環保,山野間煥發出新的生機。
每逢週末,嘉佑同學就會和媽媽外出體驗生活,他說道:“我從小就喜歡火車,經常去‘水南莊道口’拍高鐵列車,這次我是專程來體驗這趟‘慢火車’的,我很希望長大後能和你們成爲同事。”萬里鐵道線上不僅能跑出中國速度,還傳遞着中國溫度。
北京車務段將持續提升公益性“慢火車”開行質量,將“慢火車”的開行與當地產業發展、惠農助學、旅遊開發等深度融合,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鐵動力”,讓每一位旅客都能在慢時光中感受到時代的溫度與未來的希望。
歷經6小時54分鐘,行駛252公里,6438次列車最終停靠北京西站。鐫刻時代烙印的公益“慢火車”滿載沿線百姓的夢想,向着新生活加速奔跑。
(供稿人:袁旭冉、楊浩、胡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