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材料新突破!有望讓電子設備更快更省電

由 科技導報 發佈於 科技

'25-07-22

來源:光明日報
記者:晉浩天

當我們用手機刷視頻、用電腦處理複雜數據時,或許不會想到,支撐這些設備高速運轉的芯片正面臨“成長的煩惱”。作爲芯片核心材料的硅,在尺寸不斷縮小至納米級後,性能提升開始遭遇物理極限。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劉開輝、電子學院研究員邱晨光、博士生薑建峯,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劉燦等在《科學》發表的一項研究,爲突破這一困境帶來了新希望——他們研發的二維硒化銦(InSe)晶圓,讓電子器件在高速、低耗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我們每天使用的電子設備,性能好壞很大程度取決於芯片中電子的‘奔跑速度’(遷移率)。電子在材料中跑得越快,數據處理就越高效,‘轉身’就越靈活(即開關特性越好),設備能耗就越低。長期以來,硅憑藉其穩定性高成爲芯片材料的‘主角’,但隨着技術發展,它的‘潛能’逐漸見頂。”劉開輝告訴記者。

因此,全球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尋找更優秀的“選手”,二維材料因其獨特的原子層結構進入視野。邱晨光表示,晶體管溝道越薄,其開關效率越高,功耗就更低,好比水管越窄越容易被閥門關斷。而原子級超薄硒化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理論上,它的電子“奔跑速度”是硅的數倍,能耗卻更低,被認爲是超越硅基電子的潛力選手。不過,此前的硒化銦材料多是實驗室裏“手工剝離”的微小薄片。要實現大規模應用,必須能製造出大面積、高質量的硒化銦晶圓,這一直是困擾科學界的難題。

高質量的硒化銦晶圓爲何難造?




“這要從材料的‘脾氣’說起。”劉燦解釋道,硒化銦由銦和硒兩種元素組成,而它們“性格”差異很大:硒在高溫下容易“逃跑”(蒸氣壓高),而銦則相對“穩重”。這導致它們很難按精確比例結合,容易形成“雜質相”,就像麪糰裏混進了石子,影響性能。同時,原子排列是否整齊(結晶度)也至關重要,排列越亂,電子“跑”起來越費勁。

爲解決這些問題,研究團隊想出了“固—液—固”這個巧妙的策略。他們先做出一片“雜亂無章”的非晶態硒化銦薄膜,然後給它創造一個特殊的密閉環境:用液態銦密封薄膜,在高溫下形成一個“富銦液態界面”。就像給雜亂的房間請來整理師,在這個界面上,銦和硒原子重新排列,最終形成了純相、整齊有序的晶體結構。

通過這種方法,團隊成功製備出直徑約5釐米的硒化銦晶圓。更令人振奮的是,這片晶圓的“顏值”和“實力”並存:表面光滑度比原來提升了10倍以上,原子排列整齊度達到“單晶”級別,意味着電子可以在其中“暢行無阻”。

“有了好材料,我們立刻製造晶體管進行測試。”劉開輝介紹,結果令人驚喜:這些基於硒化銦晶圓的晶體管,電子“奔跑速度”遠超現有二維材料器件。更關鍵的是“開關特性”,就像電燈開關,好的晶體管應該能快速“開燈”(導電)和“關燈”(絕緣)。測試顯示,硒化銦晶體管的“開關靈敏度”接近理論極限值,意味着它能以更低能耗實現快速切換。

團隊也對先進節點硒化銦晶體管的極限性能進行了驗證。“我們製造的10納米溝長的硒化銦晶體管,本徵開關速度是現有3納米硅基技術的3倍,能效也提升了一個量級。目前來看,硒化銦晶體管的關鍵性能指標,已滿足國際半導體技術路線圖所設定的2037年性能指標。”邱晨光說。

在劉開輝看來,這項研究的意義不止於材料本身。它首次實現了大面積、高質量硒化銦晶圓的可控制備,就像從“手工作坊”升級到“自動化工廠”,爲規模化生產奠定了基礎。“未來,基於這種材料的芯片可能讓電子設備發生質變:手機續航時間大幅延長,電腦運行速度再上臺階,人工智能訓練效率更高……甚至在柔性電子、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硒化銦也有望發揮重要作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