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總有一天,當你出門辦事或外出時,你看到的將是和人類一樣多的人形機器人。”Figure AI 的創始人兼 CEO Brett Adcock 在最近的一次深度專訪中描繪了這樣一幅場景。“那感覺會像一部科幻電影,就好像未來 50 年的事情被提前到了今天。這即將發生的一切,會讓人感覺很瘋狂,而我對此感到無比興奮。”
作爲人形機器人賽道上最炙手可熱的明星公司,Figure AI 自 2022 年成立以來,以驚人的速度獲得了包括微軟、英偉達、OpenAI 以及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在內的科技巨頭和資本的青睞。在與 Gemini 開發者關係負責人 Logan Kilpatrick 等人的對談中,Adcock 深入闡述了他對人形機器人未來的宏大構想、Figure 的戰略佈局以及他從軟件到硬件的創業心路。

(來源:Youtube)
在他看來,人形機器人遠不止是一款新奇的智能設備,它將成爲人工智能時代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其地位堪比開啓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 iPhone。

硬件與 AI 的“奇點時刻”:爲何是現在?
在 Adcock 看來,機器人領域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指數級增長的“奇點時刻”。他將這一歷史性機遇歸因於過去十年間兩大核心瓶頸的決定性突破。
首先是硬件的成熟與可靠。“你無法在平庸的硬件上完成這一切。”Adcock 強調。他回憶道,十年前最頂尖的機器人,如早期的 Atlas,嚴重依賴液壓系統,這不僅意味着機器人只能運行二三十分鐘,還時刻伴隨着漏油和高達數千 PSI(Pounds per Square Inch,磅力每平方英寸)壓強的潛在危險,在周邊工作是“極其危險的”。而今天,整個行業已經轉向了“極其可靠”的全電驅動系統。這一轉變,使得機器人的物理“身體”變得前所未有的穩定、安全和高效,爲上層智能的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說硬件的成熟爲機器人提供了強健的“身體”,那麼人工智能的飛躍則賦予了它真正的“頭腦”。Adcock 認爲,更關鍵的突破在於,神經網絡近年來終於可以在機器人平臺上高效地運行了。“我們直到最近幾年纔看到神經網絡在機器人上表現出色。”他解釋說。這意味着機器人不再是隻能執行預先編寫的、僵硬程序的自動化工具,而是能夠像人類一樣,通過觀察和學習來適應並處理複雜的、非結構化的現實世界任務。
他以 Figure 公司旗下機器人 Helix 的最新進展爲例:通過搭載的 S1 Helix 神經網絡,Helix 僅基於 60 小時的物流工作數據進行訓練,便能完成長達一小時的不間斷包裹分揀任務。其速度與性能已“正在接近人類的水平”。這項任務涉及處理形狀、重量、材質各異的包裹,且堆疊方式千變萬化,用傳統的代碼編程方式幾乎無法實現,充分彰顯了 AI 學習能力的強大。

圖丨Helix 機器人(來源:Figure AI)

從第一天起就選擇“人形”賽道
在全球機器人領域,許多公司選擇從輪式機器人或其他非人形的特定形態方案起步,以求更快地商業化落地。然而,Adcock 從第一天起就做出了一個看似更艱難、卻也更具野心的決定——要直接開發人形機器人。
他將其他形態的方案視爲一種局部最優解。他認爲,雖然爲機器人裝上輪子或特製爪子在短期內可能更容易實現某些功能,但從長遠來看,這將成爲通向通用智能機器人的巨大障礙。“我們的整個世界,從工廠的佈局、工具的尺寸,到家庭的每一個角落,都是爲擁有四肢和靈巧雙手的‘人類’而設計的。”Adcock 解釋道,“如果你不從第一天起就爲正確的系統進行設計,未來你將面臨重大的轉型難題。”
“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解決人形機器人這個‘元問題’(Meta Problem)。”他補充道,“所以你必須直面它,不能繞道而行。”
基於這一核心理念,Figure 制定了雙軌並行的市場策略。短期內,公司將聚焦於勞動力市場,包括製造業、物流、倉儲和零售等領域。Adcock 認爲,儘管這些商業環境依然複雜,但相較於千變萬化的家庭環境,其任務的重複性和結構化程度更高,更容易實現技術的早期部署。他指出,這部分市場佔據了全球“一半的 GDP”,存在巨大的商業價值和日益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問題。
而公司的長期目標,則是讓機器人進入家庭。Adcock 坦言,這是“難上千倍”的終極挑戰,但他堅信,一旦技術成熟,家庭將是“大上千倍”的廣闊市場。他樂觀地預測,人形機器人有望在“個位數年份”內進入家庭,從事真正有用的自主工作。

機器人如何融入現實世界
如何讓這些高科技的造物從實驗室,真正走進人來人往的現實世界,並被社會大衆所接受?Adcock 從設計哲學、交互方式以及安全與信任的構建等方面進行了分析。
他首先堅決反對行業內一些爲了讓機器人顯得“可愛無害”而給它們裝上卡通化的“谷歌眼”(Googly Eyes)的做法。“我認爲從設計的角度來看,這非常愚蠢,”Adcock 直言不諱,“這些是極其精密的機器,它們理應被相應地設計。你與人類建立信任的方式,是通過把事情做好、通過機器人自身卓越的性能,而不是試圖用滑稽的外觀去欺騙他人,假裝它只是一個無害的小東西。”在他看來,信任源於能力的展現,而非外表的僞裝。
在人機交互的未來上,Adcock 同樣追求極致的自然與直觀。他認爲,未來的交互方式絕非通過手機 App 或電腦終端下達指令。“當我們身邊就站着一個機器人時,卻要打開電腦輸入命令行,這是我能想到的最奇怪的事情了。”他說,“它的延遲太高,帶寬太低。”因此,Figure 的機器人交互的“默認用戶界面”必須是語音。“你將會像和人交談一樣,直接和機器人對話。而當你不在它身邊時,你會給它發短信。”
當然,隨着機器人越來越多地進入我們的工作和私人空間,安全與隱私問題變得至關重要。Adcock 透露,Figure 爲此已專門建立了一個由來自 Snapchat 和 Google 等頂級公司安全專家組成的隱私與網絡安全部門。他強調,安全是多維度的:不僅包括防止機器人摔倒或撞到人的物理安全,更包括一種“常識性安全”,例如,機器人需要智能地理解到,不能打翻桌上的蠟燭,因爲這可能引發火災。此外,在數據層面,必須確保機器人的底層系統擁有牢不可破的規則,從根本上防止任何形式的未授權訪問,以守護用戶的隱私。

作爲 AGI 載體,重塑工作與生活
當被問及這一切努力的終極目標時,Adcock 提出了一個非常激進的觀點:人形機器人將是 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通用人工智能)在物理世界的“終極部署載體”。
他描繪了這樣一個未來:當強大的數字“超級智能”在雲端服務器中誕生時,它需要一種媒介來感知、影響並改造物理世界。“如果沒有人形機器人,AGI 可能會需要去驅使、強迫甚至付錢給人類來完成這些物理世界的任務。”Adcock 解釋道。而人形機器人,作爲能夠無縫融入人類環境、執行幾乎所有人類物理任務的實體,將是實現這種高級智能落地的完美媒介。
這一天的到來將意味着什麼?Adcock 預言,隨着機器人承擔絕大多數的體力勞動乃至大量腦力勞動,對於人類而言,工作將從一種生存必需品,轉變爲一種“可選項”(Optional)。這將從根本上提升全球的生產力,使得商品和服務的價格長期大幅下降,創造出一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

(來源:AI 生成)
當然,他也坦誠,這個光明的未來必然會引發一場“非常艱難的社會對話”,關乎人類存在的目的和意義。“這確實會帶來很多焦慮。”他說,“但我真誠地希望,人們能夠將更多的時間花在他們真正熱愛的事情上,無論是滑雪、藝術創作,還是僅僅是陪伴家人。”
“我希望我們不僅僅是停留在原地。”Adcock 在訪談的最後展望道,“我希望我們能將人類文明帶到下一個層面。我們需要在這裏,爲人類設定新的、宏偉的目標。”在他看來,無論是曾經遙不可及的水下城市還是太空電梯,這些宏大的夢想,都有可能在機器人所帶來的巨大生產力解放之下,成爲我們這一代人有生之年可以觸及的現實。
參考資料:
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Xct1BCLylc
運營/排版:何晨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