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樓梯踩空、打球時被絆倒、穿高跟鞋沒站穩……“崴腳”這事兒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有人揉一揉就接着走,有人卻腫得像個饅頭,連動都動不了。其實,崴腳不是小事,輕則韌帶拉傷,重則骨折錯位。學會判斷嚴重程度,才能避免“小傷拖成大病”。
一、先看“即時反應”:從疼痛和腫脹裏找線索
1.輕度崴腳:疼得“剋制”,腫得“含蓄”
剛崴腳時只是輕微刺痛,休息幾分鐘就能緩解,腳踝周圍有點發紅,但腫脹不明顯。試着活動腳踝,雖然有點疼,但能正常轉動,走路時只是“有點不得勁”,不會一瘸一拐。這種情況多是韌帶輕微拉傷,就像橡皮筋被輕輕拽了一下,休息幾天就能恢復。
2.中度崴腳:疼得“跳腳”,腫得“顯眼”
崴腳瞬間疼得“哎喲”一聲,幾分鐘後腳踝開始腫起來,可能還會發青發紫。試着踩地,疼得不敢用力,腳踝轉動時會有“卡住”的感覺。這時候韌帶可能有部分撕裂,需要及時處理,不然容易變成“習慣性崴腳”。
3.重度崴腳:疼得“鑽心”,腫得“誇張”
剛崴腳就疼得站不住,腳踝迅速腫成“發麪饅頭”,甚至連腳脖子都變粗了一圈。這時候根本沒法走路,稍微動一下就像“骨頭錯位”一樣疼,可能還會摸到骨頭突出的地方。這種情況大概率是骨折或韌帶完全撕裂,必須立刻就醫。

二、做個“小測試”:3個動作幫你進一步判斷
1.“負重測試”:看能不能踩穩
慢慢站起來,讓受傷的腳輕輕踩地,逐漸增加力量。如果能承受身體重量,只是有點疼,說明問題不大;如果一踩就疼得彈起來,根本沒法受力,可能是骨折或嚴重韌帶損傷。
2.“轉動測試”:看活動範圍
坐在椅子上,慢慢轉動腳踝,做“向上勾腳”“向下踩腳”“向裏翻”“向外翻”的動作。如果每個方向都能活動,只是轉動到某個角度時疼,多是輕度拉傷;如果某個方向完全動不了,或者轉動時聽到“咔噠”聲,可能是韌帶撕裂或骨頭錯位。
3.“按壓測試”:找痛點位置
用手指輕輕按壓腳踝周圍。如果只是腳踝外側有點疼,其他地方不疼,可能是外側韌帶拉傷;如果腳踝內側或腳面、腳跟也疼,尤其是按壓骨頭時有“鑽心疼”,要警惕骨折。

三、不同程度的“應急處理”:別瞎揉,別硬扛
1.輕度崴腳:“RICE原則”來救場
休息(Rest):別再走路,讓腳踝歇着,避免加重損傷。
冰敷(Ice):用毛巾裹着冰袋敷在腳踝上,每次15-20分鐘,每天3-4次,能減輕腫脹和疼痛。
加壓(Compression):用彈性繃帶輕輕纏住腳踝,像“給腳踝戴個緊箍咒”,但別纏太緊,不然會影響血液循環。
抬高(Elevation):坐着或躺着時,把腳墊高,高於心臟位置,幫助消腫。
2.中度崴腳:除了RICE,還要“制動”
在RICE原則的基礎上,用護踝或彈性繃帶固定腳踝,避免腳踝亂動。儘量少走路,必要時拄個柺杖,讓韌帶好好修復。一般2-3周後,就能逐漸恢復正常活動了。

3.重度崴腳:別猶豫,立刻去醫院
如果懷疑骨折或韌帶完全撕裂,別自己處理,趕緊去醫院拍X光或核磁共振。醫生可能會用石膏固定,嚴重的還需要手術治療。這時候千萬別硬扛,耽誤治療可能會留下後遺症,比如腳踝僵硬、反覆疼痛。
崴腳就像“身體給的警告”,輕視它可能會留下長期隱患。記住,判斷嚴重程度的關鍵是:疼痛是否劇烈、腫脹是否明顯、能否正常活動。輕度崴腳靠休息,中度崴腳要固定,重度崴腳趕緊去醫院。別讓一次不小心的崴腳,變成以後走路的“絆腳石”。正確判斷、及時處理,才能讓腳踝儘快恢復如初,重新靈活地跑跳、行走。畢竟,健健康康的腳脖子,才能帶你去更多地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