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裏翻江倒海,疼得直不起腰,還忍不住想嘔吐”——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人覺得是“喫壞了肚子”,忍忍就過去了;有人卻疼到冷汗直流,不得不半夜跑急診。胃疼加嘔吐,可能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背後藏着不同的原因,找對“真兇”才能對症處理。
一、飲食“惹禍”:最常見的“臨時搗亂者”
1.喫了“不乾淨的東西”
夏天的剩菜、沒洗乾淨的水果、路邊攤的小喫,都可能帶着細菌(比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進入腸胃。細菌在胃裏“興風作浪”,會讓胃黏膜發炎,引發一陣陣絞痛,還會刺激嘔吐中樞,讓人忍不住想吐。這種情況常伴隨腹瀉、發熱,嘔吐後胃疼會稍微緩解,但可能隔一會兒又開始難受。
2.暴飲暴食或“冷熱混搭”
一頓火鍋配冰飲、空腹喫太多辛辣刺激的食物,腸胃就像被“冰火兩重天”折騰,容易發生痙攣。胃裏堆了太多食物,消化液不夠用,就會脹得發疼,嚴重時會“逼”着食物往上湧,出現嘔吐。這種嘔吐物多是沒消化完的食物,帶着酸腐味,吐完後胃脹會減輕,但胃裏還是隱隱作痛。
3.對某些食物“過敏或不耐受”
比如乳糖不耐受的人喝了牛奶,會出現胃疼、腹脹、嘔吐;對海鮮過敏的人誤食後,不僅胃疼嘔吐,還可能渾身起疹子。這類情況有明確的“食物誘因”,避開過敏原後症狀會明顯好轉。

二、胃部“鬧脾氣”:炎症或功能紊亂在作祟
1.急性胃炎:胃黏膜“發炎紅腫”
胃黏膜就像胃壁的“保護層”,如果長期被酒精、藥物(比如阿司匹林)、細菌感染(如幽門螺桿菌)刺激,就會發炎、紅腫甚至糜爛。發作時胃裏像有“火燒火燎”的疼,還會噁心嘔吐,吐出來的可能是酸水,嚴重時帶點血絲。這種情況若不及時處理,可能變成慢性胃炎,反反覆覆折磨人。
2.胃食管反流:胃酸“逆流而上”
正常情況下,胃和食道之間有個“閥門”(賁門),能防止胃酸往上跑。如果這個閥門變鬆,胃酸就會逆流到食道,灼燒食道和喉嚨,引發胃疼、燒心,還會刺激得人想嘔吐,尤其是飯後或躺下時更明顯。有些人半夜會被“酸水嗆醒”,就是這個原因。
3.胃痙攣:胃部肌肉“抽筋”
腹部着涼、情緒緊張時,胃部肌肉可能突然“強烈收縮”,就像腿抽筋一樣,引發陣發性的絞痛,疼得人直打滾,還會伴隨嘔吐。這種疼痛來得突然,可能幾分鐘後緩解,但容易反覆發作。

三、鄰近器官“添亂”:疼痛可能“張冠李戴”
1.膽囊“發炎”:疼在右上腹,牽連到胃
喫了油膩的食物後,突然覺得右上腹疼,還往右邊肩膀或背部放射,同時噁心嘔吐——這可能是膽囊炎或膽結石在搗亂。膽囊負責儲存膽汁,幫助消化脂肪,一旦堵住或發炎,就會“牽連”胃部,讓人誤以爲是胃疼。
2.胰腺“罷工”:疼痛劇烈且持續
急性胰腺炎的疼痛堪稱“頂級折磨”,多是中上腹突發的“刀割樣”疼,彎腰屈膝能稍微緩解,還會伴隨頻繁嘔吐,吐完後疼痛也不減輕,甚至會發燒。這種情況非常危險,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危及生命,必須立刻就醫。
四、其他“隱形推手”:別忽視這些特殊情況
1.懷孕:激素變化引發的“孕吐”
女性懷孕早期,體內激素變化會讓胃排空變慢,容易出現噁心、嘔吐,有時還會伴有輕微胃疼,尤其是早晨起牀後明顯。這種嘔吐多在懷孕3個月後逐漸減輕,屬於正常生理反應。

2.精神壓力:情緒“連累”腸胃
長期焦慮、緊張時,大腦會“干擾”腸胃功能,導致胃動力不足、肌肉痙攣,出現胃疼、噯氣、嘔吐。這種情況多在壓力大時發作,調整情緒後會有所好轉。
3.藥物副作用:某些藥會“刺激胃”
布洛芬等止痛藥、某些抗生素,可能會刺激胃黏膜,引起胃疼和嘔吐。如果在喫藥後出現這些症狀,可以諮詢醫生是否需要調整用藥。
胃就像身體的“糧倉”,它的“舒服”與否直接關係到我們的生活質量。偶爾一次胃疼嘔吐可能是“小插曲”,但頻繁發作就是在提醒我們:該關注腸胃健康了。找到原因、及時處理,才能讓胃重新“輕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