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感冒”了?慢性淺表性胃炎不嚴重,但幽門螺桿菌要趕跑

由 民福康養生堂 發佈於 健康

'25-11-20

在消化科門診,“慢性淺表性胃炎”是出現頻率極高的診斷結果。很多人拿到檢查報告時,會被“胃炎”二字嚇住,擔心它是否會惡化成胃癌,或是終身難以治癒。其實,慢性淺表性胃炎的嚴重程度並非一概而論,它更像是胃黏膜發出的“預警信號”。本文將從定義、症狀、病因到應對方法,全面解析這種常見胃病,幫你科學判斷其嚴重性。

一、什麼是慢性淺表性胃炎?

1.定義核心

炎症僅侷限於胃黏膜的表層(黏膜層的上1/3),未累及深層組織,更未出現胃黏膜萎縮、腸化生等不可逆改變。

2.胃鏡下特徵

通過胃鏡檢查可觀察到胃黏膜充血、水腫,或伴有糜爛、出血點,但黏膜腺體結構完整,沒有發生萎縮或化生。

3.與其他胃炎的區別

和萎縮性胃炎相比,淺表性胃炎病情更輕——萎縮性胃炎會出現胃黏膜腺體減少、功能減退,而淺表性胃炎的胃黏膜功能基本正常,且多數可逆轉。

二、慢性淺表性胃炎有哪些常見症狀?

1.典型症狀

以上腹部不適爲主,包括隱痛、脹痛或灼痛,疼痛多與飲食相關,比如空腹時緩解、餐後加重,或進食刺激性食物後明顯。

2.非特異性表現

常伴有腹脹、噯氣(打飽嗝)、反酸、噁心等,部分人會出現食慾減退,進食後不易消化。

3.症狀的個體差異

約30%的患者無明顯症狀,僅因其他疾病做胃鏡時發現;而症狀明顯者多與炎症程度、個人敏感度有關,並非症狀越重病情就越嚴重。

三、導致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1.幽門螺桿菌感染

這是最主要的病因,約60%~70%的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這種細菌會破壞胃黏膜屏障,引發炎症反應。

2.飲食與生活習慣

長期進食辛辣、過燙、醃製食物,或暴飲暴食、飲食不規律,會反覆刺激胃黏膜;吸菸、酗酒(尤其是高濃度酒精)也會直接損傷胃黏膜。

3.藥物與應激

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布洛芬)會抑制胃黏膜保護因子;精神壓力大、焦慮等情緒波動則會通過神經內分泌調節影響胃的蠕動和分泌,誘發炎症。

四、慢性淺表性胃炎到底嚴重嗎?分情況看待

1.多數情況不嚴重

如果是單純的淺表性胃炎,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且症狀輕微,通過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炎症可逐漸消退,不會對健康造成長期影響,更不會直接發展爲胃癌。

2.需警惕的進展信號

若存在持續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或長期忽視調理(如反覆刺激胃黏膜),炎症可能反覆加重,少數情況下會進展爲糜爛性胃炎,甚至增加萎縮性胃炎的風險(萎縮性胃炎屬於癌前病變,但概率極低)。此外,若出現黑便、嘔血(提示出血)、體重驟降等症狀,可能是病情進展的信號,需及時就醫。

3.特殊人羣的風險

老年人、免疫力較差者或合併糖尿病、肝病等基礎病的患者,胃黏膜修復能力較弱,炎症可能持續時間更長,若不及時干預,可能影響營養吸收,間接加重基礎病。

五、如何治療與護理?關鍵在“早干預”

1.針對性治療

若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需遵醫囑採用四聯療法(兩種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鉍劑)根除,療程10~14天;症狀明顯者可短期使用抑酸藥(如奧美拉唑)、胃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緩解不適。

2.生活方式調整

飲食上要規律進餐,避免過飽過飢,少喫辛辣、過冷、過硬的食物,戒菸限酒;情緒上注意減壓,避免長期焦慮;作息規律,避免熬夜,減少胃黏膜的負擔。

3.定期複查的重要性

無明顯症狀且無危險因素者,無需頻繁複查;但幽門螺桿菌根除後、症狀反覆或存在糜爛的患者,建議1~2年做一次胃鏡複查,及時監測胃黏膜變化。

總的來說,慢性淺表性胃炎更像是胃黏膜的“小感冒”,多數情況下並不嚴重,無需過度恐慌。但它也是身體發出的“健康提醒”,若忽視調理,小問題可能積累成大麻煩。只要及時找到病因,做好飲食和生活管理,必要時配合規範治療,絕大多數人都能有效控制病情,讓胃黏膜恢復健康。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