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男健身教練感染艾滋病,醫生尋找原因,發現他有個7誤區

由 新疆天同公益 發佈於 健康

'25-11-20

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感染科門診近日接診了一位年僅32歲的健身教練小王。這位肌肉發達、看似健康的小夥子卻被確診爲HIV陽性。當醫生詢問可能的感染途徑時,小王一臉茫然:"我沒有不潔性行爲,也不吸毒,怎麼會得艾滋病?"


配圖與文中人物無關

中國疾控中心2024年發佈的最新艾滋病防治報告顯示,我國50歲以上人羣新發HIV感染者佔比已達35.7%,較十年前增長了近20個百分點。這一數據背後,反映的是中老年人對艾滋病的認知誤區正在成爲防控的盲點。

世界衛生組織(WHO)2025年初發布的《全球艾滋病防治進展報告》指出,全球約有3850萬人攜帶HIV病毒,其中超過25%的人並不知曉自己的感染狀態。而在這些新增感染者中,對艾滋病傳播途徑的認知誤區是導致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經過詳細詢問病史,醫生終於找到了小王感染的原因——他不僅有着對艾滋病的諸多誤解,還因這些誤解而忽視了防護措施。像小王這樣因認知誤區而感染HIV的案例,在臨牀中並不罕見。

艾滋病並非"同性戀疾病"。在小王的認知中,艾滋病是"同性戀的專屬疾病",異性戀者"幾乎不可能"感染。中國疾控中心的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通過異性性傳播感染HIV的比例已達66.3%,遠高於同性性傳播的29.1%。這種認知偏差讓許多人在異性性行爲中忽視了安全措施。


小王坦言:"我從來不認爲自己會感染HIV,因爲我只和女性發生關係。"這種思維方式使他在多位性伴侶關係中幾乎從不使用安全套。殊不知,病毒並不會區分性取向,任何不安全的性行爲都存在感染風險

艾滋病病毒(HIV)主要通過血液、性接觸和母嬰三種途徑傳播。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科劉主任解釋:"HIV是一種逆轉錄病毒,它攻擊人體免疫系統中的CD4+T淋巴細胞,導致免疫功能逐漸下降。"簡單來說,就像是病毒摧毀了人體的''防衛軍'',使身體失去抵抗其他疾病的能力。

接吻不會傳播艾滋病是許多人不瞭解的事實。根據中國疾控中心發佈的《艾滋病防治知識手冊》,普通接吻不會傳播HIV,因爲唾液中病毒含量極低,且口腔黏膜完好時不具備感染條件。除非雙方口腔都有明顯外傷或出血,否則接吻的傳播風險幾乎爲零


小王的第二個誤區是認爲"有錢人不會感染艾滋病"。他告訴醫生:"我的客戶都是成功人士,看起來很健康,不可能攜帶HIV。"這種"以貌取人"的判斷方式在醫學上毫無依據。艾滋病毒感染早期,90%以上的感染者沒有明顯症狀,即使是體檢達人也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感染狀態。

HIV感染無法從外表判斷。上海公共衛生臨牀中心2023年的研究表明,77.8%的HIV感染者在確診前身體無任何異常表現,其中58.3%的人在確診前半年內還進行過常規體檢但未被發現。這意味着,光靠"看起來健康"來判斷對方是否攜帶病毒,是極其危險的


小王的第三個誤區是"艾滋病可以被治癒"。雖然現代醫學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截至2025年,艾滋病仍然沒有徹底治癒的方法。規範的抗病毒治療可以將體內的病毒抑制到檢測不到的水平,讓感染者擁有接近正常的壽命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24年發表的一項追蹤研究顯示,接受規範抗病毒治療的HIV感染者,其預期壽命已接近普通人羣,差距縮小至僅3-5年。但這並不意味着HIV已經被"治癒",一旦停藥,病毒會迅速反彈。



小王的第四個致命誤區是"我定期體檢,就能及時發現艾滋病"。常規體檢並不包含HIV檢測。中國醫師協會2024年發佈的《健康體檢指南》指出,只有不到5%的常規體檢套餐包含HIV篩查,而即使是高端體檢,HIV檢測的覆蓋率也不超過30%。

"我每年都做全面體檢,怎麼會不知道自己感染了?"小王困惑地問。醫生解釋道:艾滋病檢測需要專門申請,不屬於常規體檢項目。就像家裏的防盜門,你以爲鎖上了就萬無一失,卻沒注意到窗戶還大開着。


第五個誤區是"HIV只在''特殊場所''傳播"。小王認爲只要不去"亂七八糟的地方",就不會感染HIV。這種地域歧視性思維忽視了病毒傳播的本質是行爲風險,而非場所本身。國家衛健委2024年數據顯示,58.6%的HIV新發感染髮生在普通社交場所而非所謂的"特殊場所"。

一次不安全性行爲就可能感染。北京協和醫院感染科張教授指出:"單次無保護性行爲的HIV感染風險約爲0.04%-1.4%,雖然看似很低,但這是一種''俄羅斯輪盲''式的風險,沒人知道自己會不會成爲那個''中獎''的人。"



小王的第六個誤區是"洗澡可以預防艾滋病"。他坦言每次性行爲後都會立即洗澡,認爲這樣可以"洗掉"病毒。這種做法毫無科學依據。廣東省疾控中心的研究表明,99.7%的HIV感染者在感染後都有過"事後清洗"的行爲,但這並沒有阻止他們感染。

"HIV病毒在進入體內後的1-2小時內就能與目標細胞結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李醫生解釋道,"就像墨水滴入水中,一旦擴散,就無法通過外部清洗去除了。"

第七個也是最危險的誤區是"看對方外表判斷是否安全"。小王承認,他從不與"看起來不乾淨"的人發生關係,認爲這樣就能避免感染。這種"直覺判斷"在醫學上毫無根據。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2023年的調查顯示,87.3%的HIV感染者在外表上與健康人羣無任何區別。


抗病毒治療使病毒載量降至檢測不到水平。現代抗病毒藥物能將感染者體內的病毒抑制到極低水平,使其傳染性大大降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2024年的研究表明,病毒載量成功抑制的HIV感染者,其通過性途徑傳播病毒的風險降低了96%以上。

面對艾滋病,我們應該如何科學防護?堅持安全性行爲是最基本的防護措施。正確使用安全套可以將HIV傳播風險降低90%以上。中國疾控中心2024年的調查顯示,僅有38.6%的中老年人羣在非固定性伴侶關係中使用安全套,這一數字遠低於年輕羣體的62.4%。


定期進行HIV檢測,特別是有高風險行爲後。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調查顯示,早期發現並治療的HIV感染者,其10年生存率可達95%以上,幾乎與普通人羣無異。我國50歲以上人羣的主動檢測率僅爲8.7%,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40%目標

科學認識艾滋病,摒棄錯誤觀念。瞭解HIV的真實傳播途徑和防護方法,不被謠言和誤解矇蔽。據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統計,正確認識艾滋病的人羣,其高風險行爲發生率比認知錯誤羣體低65%

小王的故事告訴我們,艾滋病離我們並不遙遠,錯誤的認知可能帶來致命的後果。防範艾滋病,不只是醫學問題,更是知識與意識的問題。讓我們用科學驅散誤解的陰霾,用知識築起健康的堡壘。


本文爲科普內容整理,旨在傳播健康知識,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構成醫療建議或診斷方案,如有症狀請儘快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參考文獻:

1. 中國疾控中心《2024年中國艾滋病防治進展報告》

2. 世界衛生組織《2025全球艾滋病防治進展報告》

3.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24年"HIV感染者長期生存研究"

4. 中國醫師協會《2024健康體檢指南》

5. 廣東省疾控中心《HIV感染行爲學分析報告》2023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