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梅尼:伊朗強勢領袖,把滅亡一國寫進憲法,葬禮上200萬人送行

由 WarOH協虎 發佈於 歷史

'24-12-23

以色列建國後的30多年,周圍的阿拉伯國家和其發生了五次戰爭。

這五次戰爭,阿拉伯人都未能取勝。後來以埃及爲代表的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和解,連苦大仇深的巴勒斯坦,都在1988年承認了以色列的合法存在。

但並非所有中東國家都向以色列低頭,還有一個國家至今把“滅亡以色列”寫入了國家憲法,這就是伊朗。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在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裏建立,這個國家是世界上極爲罕見的“現代神權國家”。

面對貧富分化,主權被美國侵佔的局面,伊朗人居然開了一次倒車,讓宗教勢力上臺奪了權。

其實,伊朗當年的大革命裏爭奪政權的力量有很多,左右派都有,可誰都沒法撼動宗教領袖霍梅尼的地位。這位“神的代言人”靠着幾千萬貧困農民的支持,成爲超越君主的伊朗主宰。

在回國奪權前,霍梅尼其實過得很不好,他被伊朗驅逐,在伊拉克、法國輾轉十幾年。

最慘時,他曾被薩達姆帶着警察趕出伊拉克,連行李都來不及收拾。這也導致霍梅尼和薩達姆結怨,給兩伊戰爭埋下伏筆。

那時,連薩達姆都沒想過一個宗教領袖居然能獲得國家權力,這彷彿是中世紀纔會發生的故事。

大革命後,霍梅尼一夜之間超越了一切世俗力量,他主持制定了現在的伊朗法律,選拔了一系列宗教繼承人,也確定了伊朗和伊拉克、以色列、美國爲敵的政治方向。

正是因爲霍梅尼的存在,伊朗把滅亡以色列寫入憲法。伊朗政府費盡心機造原子彈的目的,就是轟炸以色列。

那麼,霍梅尼是怎麼成爲宗教領袖的?他又是怎麼奪權的?爲什麼伊朗人封他爲國家真神?國際上對於此人的評價又如何呢?

【一】

雖然從印度來,但我是伊斯蘭聖裔

一些網友可能記得,上世紀末,中國電視上經常出現白鬍子、黑頭巾的霍梅尼。很多人會被他濃密的眉毛,深邃的眼神所吸引,他的面龐的確非常有氣勢,用中國話來說叫“不怒自威”。

而在他去世30多年後,這位領袖的畫像依然掛在伊朗的街頭。他的神態肅穆,彷彿是從天上俯瞰地上的生靈,經過他眼前的人無不被那雙眼睛所吸引。

霍梅尼的全名非常長——阿亞圖拉.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第一個詞是他的職業名,“阿亞圖拉”是伊斯蘭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的高級神職人員,有宗教解釋權。

不僅霍梅尼自己是阿亞圖拉,他的祖父、父親、哥哥都是阿亞圖拉,他們家族在宗教領域有代代相傳的權威。

可嚴格追究起來,霍梅尼這一脈甚至不是伊朗人。

霍梅尼的祖父賽義德.艾哈邁德.穆薩維.印地,出生在印度北部,據說有印度血統。因他們家族屬於“聖裔血統”,即聖人穆罕默德的後代,所以被冠以“賽義德”的稱號。

艾哈邁德後來離開印度回到中東,在什葉派聖城納傑夫朝聖、學習,隨後去波斯國定居。

霍梅尼的本姓也是“印地”,就是印度的意思,後來他們家族紮根在波斯的霍梅恩,家族姓氏也就改爲“霍梅尼”。

霍梅尼的父親賽義德.印地也是阿亞圖拉,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行走在伊拉克和波斯,宣傳宗教道德和教法秩序。

當時的伊朗正在經歷政變,新建立的巴列維王朝走西化道路,農村的傳統教士階層對此深惡痛絕。

賽義德爲此經常宣揚教法,反對政府,但在1903年,賽義德.印地在工作時被人刺死,兇手不知所蹤,這時候霍梅尼才半歲。

父親死後,霍梅尼兄弟只能和母親相依爲命,6歲那年母親去世後,他又被叔叔接走撫養。

在那個時代的伊朗,農村兒童沒有接受現代化教育的機會,唯有清真寺的神職人員每年夏天、冬天兩次集中教經,順便學習讀、寫。

霍梅尼在家鄉跟隨兄長學習到十幾歲,隨後他追溯祖輩的腳步,前往宗教學校進行專業的神學學習。

在阿拉克城和庫姆城的神學院,霍梅尼師從“大阿亞圖拉”亞茲迪,學習古蘭經和伊斯蘭教倫理學、希臘哲學,並接觸了波斯文學和歷史學。

有人認爲霍梅尼能有後來的成就,主要是因爲他的聖裔血統。其實不然,霍梅尼本身也很有天賦。

據說,霍梅尼7歲就能背誦數十萬字的《古蘭經》,十幾歲就閱讀了大量伊斯蘭教理論經典,所以才能進入神學院。

霍梅尼在聖城庫姆的神學院學習,後來當助理教師,學校的老師和學生都對他稱讚有加。

但這一時期的霍梅尼並不是徹頭徹尾癡迷於宗教,他也是一個優秀的波斯語詩人,而且對學院的清規戒律有不少抱怨。

霍梅尼對宗教的熱誠,大部分來自自己的家族傳統,作爲聖裔,他幾乎沒有別的路可走。除了宗教知識外,真正讓他脫穎而出的,是他的個人魅力、演講能力,以及比較硬朗帥氣的外表。

在講了幾年課後,霍梅尼成爲神學院的明星講師,他的學生遍佈伊朗、也門、伊拉克、敘利亞。

那個年代,霍梅尼在庫姆和伊拉克納傑夫交替活動,二戰後,因爲老一代宗教領袖相繼去世,霍梅尼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1958年,霍梅尼成爲阿亞圖拉,此時他也加入反對巴列維王朝西化的隊伍,是伊朗王室的眼中釘。

【二】

霍梅尼:伊朗教士階層的代表

二戰之後,巴列維王朝有過短暫的改革,即首相摩薩臺的改革,旨在脫離西方大國控制,走獨立自主的道路。

但這次改革動了跨國石油巨頭的蛋糕,被英美聯合巴列維國王絞殺在搖籃裏,隨後伊朗進入巴列維國王獨裁時代。

彼時,英國因國力下降,漸漸從伊朗撤離,伊朗的油田落入美國的手裏。爲了深入控制這份影響世界的石油儲備,美國開始深入到巴列維王朝的方方面面。

美國支持巴列維國王發展經濟,美方提供貸款、輸送技術,同時給伊朗軍隊輸送先進武器,武裝起了中東第一的伊朗軍隊。

巴列維得到了好處,自然要給美國人處處開綠燈——美國資本壟斷伊朗市場,美國人在伊朗各處暢通無阻,甚至擁有治外法權。

巴列維國王狠抓經濟,也積極推動全社會的西化。1963年政府開始“白色革命”,要改革土地所有制、改革公有企業、促進婦女平權、削弱國家的伊斯蘭教色彩。

在那時的伊朗王國,城市都是歐美風格,但農村的社會情況和500年前沒多大區別。

由於教權深深綁定着土地,剝削農民,衝撞法律,排擠世俗權力,伊朗的8萬座清真寺擁有全國20%的耕地,千百萬佃農給18萬毛拉們種地,僅獲得微薄的收入。

伊斯蘭教在基層擁有極大話語權,老百姓有矛盾不會找警察和政府,而是去寺裏找毛拉。

清真寺是無法地帶,政府無法逮捕教職人員,無法在清真寺內辦案。連帶毛拉和其他神職家族,這個百萬人的羣體遊走在國家法制之外。

巴列維要搞西化,其實就是讓國家世俗化,但此舉被教士階層痛斥爲“毀滅伊朗文明”。

霍梅尼在1961年剛剛升任爲“大阿亞圖拉”,他召集剩下的5個大阿亞圖拉,聯合寫公開信給政府,要求停止這個改革,保護人民尊嚴和神聖的宗教。

巴列維王朝一直對宗教實行壓制政策,只是忽強忽弱。巴列維國王的老爹禮薩.汗就打壓宗教,巴列維看到宗教勢力敢反對自己,立即下令軍隊鎮壓。

1964年末,因爲霍梅尼多次公開反對國王,並召集信徒聚集,巴列維下令軍隊將其逮捕。

11月,霍梅尼被遣送出境,軍機將其運往土耳其,並告知不許回來。

1965年,霍梅尼前往伊拉克的納傑夫定居,這裏是什葉派的聖城之一,也是霍梅尼當年求學的地方。但在納傑夫,哪怕伊拉克政府限制其活動,霍梅尼依然一呼百應。

整個中東的什葉派信徒都用各種途徑聽他的宣講,霍梅尼除了講授古蘭經,宣傳傳統道德思想外,主業還是抨擊巴列維王朝,並宣傳自己構想的神權王國。

霍梅尼的號召力在宗教界無與倫比,他堅毅的面龐,鏗鏘有力的演講,深邃的雙眼,讓無數信徒爲之癡迷。

霍梅尼在海外遙控伊朗邊遠地區的宗教勢力,經常搞遊行或者暴力活動,讓巴列維國王非常苦惱。

要知道,當時整個伊朗有18萬神職人員,每個人背後都是一座農村清真寺,以及一大片死忠信徒。

在伊朗這種高原山地爲主的國家,農村地區的封閉時間以百年爲單位。農民世世代代種地,供養地主和清真寺,而他們的精神世界完全被毛拉、阿亞圖拉控制,宗教就是一切。

70年代的伊朗,絕對是世界經濟奇蹟,但也的確問題重重。

因爲“白色革命”的不徹底,以及伊朗政府在政策執行力上的無能,加上貪腐蔓延,伊朗的經濟指數雖然在狂飆,但貧富差距卻不斷擴大。

巴列維國王搞出了一個至今在經濟史上無人能比的奇蹟——GDP年增長率70%。

但他也搞出了社會學家欲哭無淚的政策:在搞土地私有制的時候居然不抑兼併,讓資本家搞大農場、搞機械化農業,導致大量農民破產,成爲半流民。

隨着伊朗農民們陷入極端貧困,要麼回去自願當佃農,要麼進入城市貧民窟混飯喫。

最後,伊朗農民在貧困之下釀出了極端主義問題,霍梅尼趁機宣傳:

“所有的問題都是西化帶來的,是美國人帶來的,是國王帶來的。要讓伊朗回到正途,只能迎接伊斯蘭教迴歸。”

1977年後,伊朗各省會不斷出現遊行,教士們鼓動農民和失業者上街,要國王下臺。

1978年,伊朗又出現一些傳說,比如霍梅尼的臉曾出現在月亮上,一些地區流傳“庫姆來的人帶領伊朗”的預言,當時霍梅尼正在庫姆長期活動。

1978年末,遊行隊伍已經佔領了首都德黑蘭,學生和工人加入了遊行,他們反對的是國王的專制。

此時伊朗有民主派、左翼、宗教勢力共同活動,目標都是推翻巴列維。彼時鹿死誰手尚未可知,但1979年初霍梅尼的回國,讓這場爭鋒落下帷幕。

【三】

伊朗的“神權之主”,死後200萬人送行

伊朗王室四面楚歌後,巴列維國王在1979年1月離開國家,隨後伊朗建立了以巴赫蒂亞爾首相爲首的臨時政府。此人是革命組織“民族陣線”的領導,在國王離開後組織政府,重建秩序。

政局日趨穩定後,巴赫蒂亞爾邀請霍梅尼回國,希望借宗教的權威來進一步穩定局勢。但巴赫蒂亞爾沒想到,霍梅尼卻把他和一衆世俗派革命者掃落臺下。

霍梅尼雖離開祖國十幾年,但一回國就受到了百萬人的歡迎。他站在車頂上巡視了德黑蘭,向支持者發表了演講。

這時候的伊朗人還沒徹底接受伊斯蘭化的未來,霍梅尼也只是答應會建立一個民主的國家。

但緊隨其後,霍梅尼帶着信徒攻擊其他革命派別,因爲伊朗軍隊一些人開始支持他,霍梅尼宣佈要對反對派發起“聖戰”。

這場戰鬥摧枯拉朽,帶着軍隊和民兵的霍梅尼在1979年底掃清了反對派,將伊斯蘭共和國建立了起來。

彼時,雖然城市中產對霍梅尼有怨言,左派游擊隊在偏遠地區反抗,但幾千萬農民對霍梅尼無條件服從。

霍梅尼認爲,這個國家應該由教士“監國”,各種社會道德和國家法律要符合伊斯蘭教義,這樣才能“防止剝削和欺凌,並保持人民的道德純潔。”

伊朗隨即投票,以高得離譜的比例通過了建立伊斯蘭國家的決定。但伊斯蘭教法實行後,伊朗人民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女人必須戴頭巾,穿長袖和長裙。男人不能穿短褲,也不許喝酒、不許唱歌。電影院和酒吧、劇院被關閉,各種慶典、流行雜誌、娛樂節目也蕩然無存。”

伊朗的大學生被驚醒了,他們要的“民主共和國”不是這個樣。大學生第一個反對伊斯蘭教法,但霍梅尼政府出動宗教警察監督大學,清掃左翼勢力、西方勢力,穩住了躁動的年輕人。

霍梅尼的理論認爲——無論是東方的社會主義,還是西方的資本主義,都不能保證伊朗的繁榮強大。至於巴列維提倡的“波斯文化”,更是早已死亡的枯骨。

唯有伊斯蘭能讓伊朗繁榮,當然,霍梅尼理解的“繁榮強大”不是經濟和軍事上的,而是純粹的信仰上的。只要全民虔誠信仰真主,伊朗將國祚萬年。

伊朗這個GDP世界前10的經濟大國,一年之內被神權集團奪權,世界各國都很驚訝。霍梅尼以爲高枕無憂,但沒想到剛上臺一年,伊拉克軍隊就侵入了伊朗,兩伊戰爭爆發。

由於伊朗軍隊在革命中受到衝擊,戰鬥力大跌,神權政府只能鼓動民兵參戰。霍梅尼講話呼籲“武裝1000萬民兵”,之後居然有大量伊朗農民拋家棄口奔赴前線,以自殺式襲擊抵禦侵略。

整個兩伊戰爭打了八年,伊朗被打得奄奄一息,死傷100萬人以上,其中50萬人陣亡。此戰還花光了王國時代的外匯儲備,經濟損失高達3000億。

作爲國家領袖,霍梅尼以全局眼光看戰爭,認爲反侵略有利於國家統一,也有利於打擊伊拉克。

但5000萬伊朗人民卻後悔得無可復加,革命後的經濟衰退,加上戰爭破壞,伊朗的貧困居民比王國時代多了近50%。

同時,國家的工業水平不如20年前,因爲長期軍費高昂,導致伊朗科、教、文、衛全面落後,到了80年代末,伊朗底層老百姓的喫飯都有問題。

民間呼籲國家發展經濟,豐富生活,但霍梅尼對此並不在乎,他曾說:

“我們是穆斯林,我們禱告可不是爲了讓盤中餐便宜點。”

他認爲人的精神世界最爲重要,物質的東西可以靠節約來滿足。確實,霍梅尼本人是十分節儉的,但他的幕僚,他的家人都過着奢侈的生活。

伊朗最終穩定了下來,伊斯蘭教空前繁榮,霍梅尼非常驕傲。彼時蘇聯內憂外患,這位雄主曾親筆寫信給戈爾巴喬夫,讓他放棄共產主義,改信伊斯蘭教,這樣就能化解危機。

1989年6月3日,在和癌症鬥爭多年後,88歲高齡的霍梅尼去世了。

他的死訊,在上億什葉派教徒之中引爆了炸彈,整個中東數百萬人向伊朗進發,他們要參與霍梅尼的葬禮。

霍梅尼被葬在德黑蘭的郊區,6月6日的黎明時分,伊朗革命衛隊帶着霍梅尼的屍體前往修好的墓地。結果在整個德黑蘭郊區,有200萬狂熱的伊朗人守候在這裏。

舉目望去,人潮像螞蟻一樣蠕動,人們爲霍梅尼祈禱、哭泣,一些狂熱的信徒甚至衝入墳墓,要得到墓地上的一把泥土。

伊朗革命衛隊費了好大力氣才穩住局面,完成了葬禮。

後來調查,當天有1000萬伊朗人走上街頭悼念霍梅尼,這場葬禮毫無疑問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葬禮,由此可見霍梅尼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雖然8年兩伊戰爭打得血流漂櫓,而且伊朗經濟不斷下行,但在伊朗貧苦人民心裏,霍梅尼是祖國的解放者、是傳統的捍衛者、是農民的保護神。

這份感情夾雜了宗教狂熱,但仍然難能可貴。直到現在,伊朗民間對政府的批評很多,但對國父霍梅尼,更多的還是尊敬。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

1.《霍梅尼與伊朗伊斯蘭革命》,王哲

2.《舉世矚目的霍梅尼》,許博淵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