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攤牌:2025年至關重要,一旦制裁無效,美國有可能和中國動手

由 足智多謀的史論 發佈於 歷史

'25-07-04


2025年,中美關係可能要走到一個大拐點。美國那邊有媒體放出狠話,說這年頭至關重要,要是經濟制裁壓不住中國,美國搞不好真會動武。這話聽着挺嚇人,但也不是空穴來風。

中美關係現在啥樣?

過去幾年,中美關係那叫一個劍拔弩張。從貿易戰打到技術戰,再到地緣政治上的針鋒相對,倆大國就沒消停過。2018年特朗普點燃了貿易戰第一把火,美國對中國商品加了25%的關稅,涉及3700億美元的東西,中國也不甘示弱,回了1100億美元的報復性關稅。這仗打得全球供應鏈都跟着遭殃,貨運成本蹭蹭漲,企業叫苦不迭。

拜登2021年上臺後,嘴上說要合作,比如氣候變化這塊兒,但手上一點沒軟。對中國的高科技限制更狠了,2022年10月,美國商務部直接下令不讓中國拿先進芯片設備,想把中國半導體掐死在搖籃裏。還有啥“四方安全對話”“印太經濟框架”,拉着日本、澳洲、印度一塊兒圍堵中國,擺明了不讓中國舒坦。

軍事上更是火藥味十足。南海、臺灣海峽這倆地方,天天跟演大片似的。中國這邊軍演搞得熱火朝天,2023年光南海就整了50多場大規模演習。美國也不閒着,派軍艦搞“自由航行”,還在亞太駐了38萬兵。2023年初,美國空軍一個將軍叫邁克·米尼漢的傢伙放話說,2025年可能跟中國幹一仗。雖然五角大樓趕緊出來滅火,說這不代表官方意見,但這話一出,誰心裏沒點嘀咕?

2024年特朗普捲土重來當總統,對華政策更硬了。他2025年1月20日剛上臺,就拿芬太尼問題開刀,說中國沒管好出口,威脅加10%關稅。2月4日正式開徵,中國立馬反擊,貿易戰又火火燒燒起來。到4月9日,特朗普把關稅提到104%,中國回敬84%。世界銀行算了筆賬,這輪關稅戰讓全球股市2025年第一季度跌了3%,供應鏈直接被打懵。

不過,事情也不是一直硬碰硬。5月12日,中美在日內瓦談了個臨時協議,把關稅都降到10%,還定了90天的緩和期。6月11日倫敦談判定了框架,6月27日又簽了個稀土貿易協議,中國鬆了稀土出口,美國也撤了點反制措施。彭博社估算,這協議值200億美元,對美國高科技產業挺關鍵。

軍事上,中國也沒閒着。2025年海軍055型驅逐艦已經有8艘,還打算再造8艘。這玩意兒配的鷹擊-21導彈,射程超1000公里,能讓美國航母頭疼。還有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射程2500公里,速度5馬赫以上,服役量也不少。美國這邊往亞太塞兵,2025年5月國防部長在香格里拉對話上喊話,說中國威脅“就在眼前”,讓盟友把軍費提到GDP的5%。這架勢,誰看了都覺得不簡單。

制裁到底管不管用?

美國這些年對中國的制裁那是一波接一波。先是人權問題,比如新疆的事兒,制裁了一堆官員和企業。華爲更是倒了大黴,被美國摁在地上摩擦,斷了高端芯片供應,連帶着全球5G市場都亂了套。還有中興、字節跳動這些公司,也沒少捱整。

但制裁真能把中國壓趴下嗎?不好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GDP增長5.5%,美國才2.3%。中國在5G、AI、量子計算這些領域還是遙遙領先,華爲的5G基站佔全球一半以上。“中國製造2025”計劃也搞得風生水起,新能源車、電池、高鐵,哪樣不是世界頂尖?制裁是傷了點皮毛,但沒動筋骨。

爲啥沒壓住?一是中國內需市場夠大,14億人不是擺設,消費能力槓槓的。二是中國跟其他國家關係沒崩,像“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越做越大。制裁頂多讓中國難受一陣子,但要說徹底打垮,差得遠。

2025年爲啥這麼關鍵?

爲啥老美盯着2025年說事兒?《政治報》那篇文章給了點線索。它說2025年可能是制裁效果的“審判日”,要是這時候中國還活蹦亂跳,美國可能得換招兒了。

先看經濟。中國經濟韌性超乎想象,2024年5.5%的增速已經夠說明問題了。再加上“中國製造2025”這張牌打得漂亮,到2025年,中國在高端製造業的地位估計更穩,美國想靠制裁翻盤就更難。

再看軍事。中國海軍2025年艦艇總數超美國,055型驅逐艦和東風-17這些硬傢伙,讓美國在亞太有點坐不住。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報告說,中國在第一島鏈的反介入能力已經很強,美國航母再橫也沒以前那麼威風了。

還有臺灣這顆雷。2024年中國在臺海周邊軍演三次,軍機進臺灣防空識別區次數破紀錄。美國這邊賣武器、派軍艦,擺明了撐腰。《政治報》猜,要是制裁壓不住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強硬,美國國內鷹派可能坐不住,逼着政府動武。

特朗普這人也得提一句。他上臺後那股子冒險勁兒,誰不知道?2025年1月20日就職演說裏,他喊着要“奪回美國影響力”,明擺着衝中國來的。《政治報》分析,他要是覺得制裁沒戲,可能真會拿軍事行動當籌碼。

真會打起來嗎?

說到動武,這事兒得掂量掂量。兩國軍事實力都不弱,美國一年軍費8000億美元,全球霸主地位還在。中國2500億美元,增速快,裝備新,尤其是高超音速導彈這塊兒,美國都得忌憚。

打哪兒呢?臺灣和南海最可能。臺灣就不說了,敏感得跟火藥桶似的,哪天擦槍走火都不意外。南海也懸,中國在那兒造島、佈防,美國三天兩頭派艦隊晃悠,碰個火星子就炸。

但打起來代價有多大?世界經濟論壇算過,中美2024年貿易額7600億美元,真打起來,全球經濟得塌半邊。美國企業離不開中國製造,中國出口也靠美國市場,誰都不想自廢武功。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專家說,軍事衝突這玩意兒,毀滅性太大,雙方的命根子都捏在對方手裏。

布魯金斯學會也覺得打不起來。中國軍隊強是強,但主要是防衛,美國在亞太佔不到絕對優勢。特朗普政府裏也不是鐵板一塊,有人想打,有人想談,他本人更可能盯着短期利益下手,而不是真玩命。

2025年這關不好過,但也不是非打不可。貿易談判那塊兒,雙方都明白“脫鉤”是瞎話,互相離不開。6月那稀土協議不就挺好?以後這種小妥協估計還會有,領導人碰個頭,再籤點協議,關係就能穩一穩。

當然,風險沒散。臺灣、技術限制這些硬骨頭啃不下來,國內政治再一鬧騰,強硬派抬頭,事兒就不好說了。特朗普愛冒險,中國這邊也不示弱,誰也不肯先低頭。

總的來說,2025年是個坎兒。《政治報》說得危言聳聽,但點出了中美博弈的真問題。制裁沒完全廢,中國也沒垮,動武有戲但不一定演。未來這倆大塊頭怎麼鬥,怎麼和,咱都得盯着看,畢竟這戲碼牽動全世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