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我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
但是,卻有很多身在海外的優秀中華兒女毅然選擇了歸國盡忠。
在朝鮮戰爭中,麥克阿瑟曾經威脅對我國使用核武器。在關鍵時刻,正是很多這些歸國專家中的佼佼者,毅然挺身而出,爲祖國打造出了堅不可摧的“核盾牌”。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
當初,就曾有一個天才,因爲貪戀洋房豪車,不但沒有報效祖國,反而選擇留在美國,並造出了至今仍然威脅我國國家安全的洲際導彈。
那麼,這個不肖子孫是誰?
他幫美國造出了什麼樣的導彈?
而他現在又到底怎麼樣了呢?
利益更重要
本文要說的這個不肖子孫名叫林樺。

此人於1918年出生在北京。雖然中華當時正處亂世,但因爲家境優渥,林樺的成長倒是沒受什麼太大的影響。
客觀來講,林樺在學習方面確實有不凡的天分,否則,也不會考入清華大學,併成爲衆多學子中的佼佼者。
當年,美國爲了培養我國的親美勢力,把部分“庚子賠款”拿出來,到我國“資助”教育,並在每年選拔優秀的大學生赴美深造。林樺便是其中之一。
到美國之後,他先在普渡大學攻讀電機工程。
提起這個普渡大學,不是業內人士可能不太瞭解。這所大學在美國素有“航空航天之母”和“工程師的搖籃”之稱。從這所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基本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在美國的各大工業公司謀得一份高薪的差事。

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講,這更是一個一步登天,躋身美國上流社會的機會。
當時,在普渡大學就讀的中國留學生不只林樺一個人。日後,爲我國導彈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梁思禮同志和爲我國核武器事業立下不世功勳的鄧稼先同志都曾在這所大學就讀。梁思禮同志還是林樺的同學。
從普渡大學畢業後,林樺又在辛辛那提大學攻讀了碩士和博士學位。客觀來講,在同時代的中國留學生中,林樺是妥妥的翹楚。
當得知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美的很多留學生和專家都紛紛選擇回國報效祖國,錢學森、梁思禮、鄧稼先莫不如此。
尤其是錢學森,曾經參加過美國的原子彈計劃,是美國國寶級的科學家。因此,美國政府使出了各種威逼利誘的手段,甚至一度將錢學森軟禁,來阻止他回國。
但是,這一切困難都無法改變錢學森的堅定信念。最終,他突破重重阻力,帶着全家成功返回祖國,併成爲我國“兩彈一星”事業的領軍人物。
而林樺呢,卻恰恰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因爲貪戀美國的洋房名車和優渥生活,他壓根就沒打算回國。
在他畢業前,航空巨頭~波音已經向他伸出了橄欖枝,許以豐厚的薪水和各種先進的研究條件。對此,林樺照單全收,在博士畢業後,便開始全心全力地爲波音服務。

當時是1950年代,美蘇冷戰已經進入高潮,兩國都在拼命擴充自己的核武庫。同時,爲了確保能夠摧毀對方,或者是在受到核攻擊後,進行有效反擊,兩國也在大力發展洲際導彈。
而林樺正好趕上了這個好時候。在入職波音之後,他很快就成爲了洲際導彈設計部門的年輕專家。
如前文所述,他攻讀的是電機專業,而這個專業在洲際導彈的發展中具有極其關鍵的作用。
那麼,林樺到底負責的是哪一塊兒呢?
“民兵”
“民兵”洲際導彈工程始於1958年,原型是美國洲際導彈從第二代向第三代過度的關鍵型號,後期型號則是真正的第三代。
該導彈的起飛重量超過35噸,射程高達13000公里,頭錐內能裝載3枚17.5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打擊精度爲200米左右,不但威力十分巨大,而且,可以依靠高精度來直接摧毀蘇聯的陸基導彈發射井。

作爲陸基核導彈,“民兵”平時也是儲存於發射井中,在接到導彈來襲的預警後,可快速進行發射。
1970年,“民兵”的終極型號“民兵3”開始正式服役。該型導彈的一、二、三級發動機全部改爲固體燃料,反應速度遠超同時代蘇聯的液體燃料導彈。
其實,在“民兵”之後,美國還裝備了“侏儒”及“和平衛士”新一代陸基洲際導彈,只不過,這兩款導彈因爲美國和蘇聯簽訂了限制核武器的條約而被銷燬。
因此,直到目前,“民兵3”仍然是美國唯一的陸基洲際導彈。
過去,“民兵3”的主要目標是蘇聯,而在蘇聯解體之後,美國主要針對的對象除了俄羅斯,那就是我國了。所以,仍在服役的幾百枚“民兵3”洲際導彈對我國的國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而林樺當初在“民兵”項目中負責的就是自動控制系統!
那麼,這個自動控制系統有什麼用呢?

在遠程武器中,無論是炮彈。火箭彈,還是導彈,都有一個誤差的問題,而且,隨着射程的增加,誤差也會越來越大。
一枚普通炮彈在飛出去30公里之後,能偏離目標幾十米;一枚普通火箭彈在飛出去100公里之後,能偏離目標幾百米;而一枚老式的“飛毛腿”導彈在飛出去300公里後,能偏離目標1公里以上。
試問,一枚洲際導彈要飛10000多公里,按照上述標準,能偏離目標多少呢?
而這個自動控制系統在洲際導彈上的作用就相當於自動駕駛儀,可以在導彈的飛行過程中,不斷髮出信號,對導彈進行修正。在即將命中目標前,自動控制系統還會發出指令,使導彈精確落在目標區域之內。
可以說,自動控制系統就是洲際導彈的“神經中樞”。“民兵”洲際導彈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命中精度,林樺真是功不可沒。
對於美國人來講,他應該是“功臣”,但對於祖國的人民來講,他則是妥妥的罪人和敵人的幫兇。
事實上,隨着“民兵3”的列裝,林樺這批老工程師已經逐步失去了原來的價值。同時,隨着新技術的不斷應用,林樺也跟不上武器換代的節奏。
美國和我國不同,一切以實用主義爲先,對於“物”是這樣,對於人,同樣也是這樣。
所以,林樺在波音內部逐漸被新一代技術精英所取代,不尷不尬地一直幹到退休,然後很快被人遺忘。
如今,他參與設計的“民兵3”還在修修補補地堅守崗位,他自己卻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美國人不記得他,而在祖國,他留下的只是一片罵名。
輕於鴻毛,就是對林樺人生的最好概括。
而他的同學~梁思禮同志在祖國的境遇卻完全不同。
功臣
1949年夏,梁思禮在剛剛拿到博士學位後,便義無反顧地返回祖國。

有點尷尬的是,在歸國之後,他被安排到了郵電部下屬的某所,先參加了我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建設工作。此後,他又到越南,援建了北越的“越南之聲”。
雖然在這幾年裏,梁思禮乾的並不是自己的自動控制老本行,但只要是爲祖國服務,他渾身就充滿了幹勁兒。
1956年,梁思禮負責起草了新中國科技規劃中的空氣動力部分。同時,他也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那就是研究出中國人自己的導彈。

不久之後,國防部5院成立,錢學森同志掛帥院長,下面分爲10大研究室,而梁思禮就是自動控制研究室的主任,從事的領域和林樺一模一樣。
但與林樺那邊萬事俱備的條件不同,梁思禮這邊,和同志們連導彈是什麼樣都沒見過,更沒有相關的儀器和設備。
然而,林樺和同志們一起白手起家,愣是成功研製出各種符合設計要求的導彈部件和燃料。
1960年11月5日,我國首枚陸基彈道導彈~“東風1號”刺破蒼穹,成功試射,射程比原準彈~蘇聯的P2還遠了50%。

不過,在兩年後,我國自主設計的第一種中程彈道導彈~“東風2號”卻在升空後不久墜地。
面對失敗,梁思禮知難而進,在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問題後,“東風2號”終於在兩年後成功發射。從此,我國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導彈。
但梁思禮並未滿足於此,經過研究,他發現“東風2號”採用的蘇式技術路線存在很大的缺陷,導彈在飛行過程中,控制系統很容易受到地形影響,從而使彈道發生巨大偏離。

我國首枚原子彈在成功試爆後,與導彈的結合工作便提上日程。而搭載核彈頭的“東風2號”將在我國境內試射,一旦彈道發生嚴重偏離,後果不堪設想。
怎麼辦?
發現問題後,梁思禮果斷拋棄了蘇聯的技術框架。經過反覆研究、計算,他創造性地研製成功“全慣導系統”,排除了地形的干擾因素,並極大提高了導彈的命中精度。
1966年10月27日,改進型“東風2號”搭載原子彈成功試射,震驚全球。從這時起,我國便擁有了真正的核打擊和核反擊能力。

可以說,梁思禮爲鑄就新中國的“核盾牌”立下了汗馬功勞。
“特殊時期”後,梁思禮重回一線,參與了“東風5號”洲際導彈的研製,主要負責精度分析。
1980年5月18日,“東風5號”全程飛行9000多公里,成功落在了太平洋預定海域。
這意味着什麼?
這意味着我國擁有了與“民兵3”同等的戰略核重錘,美國的核大棒對於我國已經徹底失去了作用!

除了參與洲際導彈項目,梁思禮還在1976年到1978年間擔任了“長征3號”火箭控制系統的負責人,併兼任了“長征2號”的副總師。
正是他制定的一系列控制質量的措施,“長征2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不但連續發射了23顆偵查衛星,還將我國一批又一批航天員和空間站成功送入太空。
而我國的“北斗”導航星座中的大部分衛星都是由“長征3號”負責發射。
可以說,梁思禮同志爲我國的國防和航天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但是,在工作和生活條件方面,他和林樺是有着天壤之別。
曾經有人問過樑思禮同志對此的看法,他卻十分自豪地答道:他搞的“民兵”是瞄準中國,我搞的“東風”是保衛我們祖國的!

兩相對比,高下立判,是雲泥之別。
在歷史的長河中,林樺的名字終將被歲月抹平,但梁思禮同志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共和國的豐碑之上!
素材來源:
綠色中國網絡電視丨放不下美元別墅,爲美國研製核導彈,拒絕報效祖國,如今怎麼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