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中俄關系這幾年在外人眼裏,那是鐵板一塊。兩國領導人在國際場合頻頻互動,軍事演習搞得熱火朝天,經濟上也互相抱團取暖,特別是在俄羅斯跟西方鬧翻之後,中國成了它背後的大靠山。
2025年初,有些苗頭讓人覺得,俄羅斯這老大哥好像有點不地道,表面上跟中國稱兄道弟,背地裏卻有點想翻臉不認人的意思。
烏克蘭戰爭把關係推上了新高度,也埋下了新隱患
要說中俄關系最近的大背景,那就得從2022年烏克蘭戰爭說起。
這場仗一打,俄羅斯跟西方的關係徹底崩了,歐美帶着一堆國家對俄實施了史上最嚴厲的制裁,銀行被踢出SWIFT,能源出口被掐脖子,日子過得那叫一個艱難。

這時候,中國站了出來,雖然沒直接送槍送炮,但經濟上給了俄羅斯不少支持。
買石油、買天然氣,貿易額蹭蹭往上漲,2023年雙邊貿易額突破了2400億美元,中國一下子成了俄羅斯最大的貿易伙伴。
西方撤出的市場,中國企業也趕緊填補空白,手機、汽車、家電,啥都賣過去,俄羅斯人日常用的東西,十有八九都有“中國製造”的影子。
但這支持也不是白給的。中國在國際上一直走平衡路線,這種“曖昧”態度讓俄羅斯有點不爽。
畢竟在莫斯科看來,兄弟有難,你得兩肋插刀,可中國這態度,怎麼看都像是“幫你但不站隊”。俄羅斯這邊盼着中國能更給力點,幫它扛住西方的壓力。
西方一撤,中國貨鋪天蓋地進來,俄羅斯本地企業被擠得喘不過氣。有人就擔心,這麼下去,俄羅斯經濟會不會變成中國的“附庸”?這種不安情緒在俄羅斯高層和民間都有點發酵。
具體的事兒:俄羅斯的“小動作”讓中國有點看不下去

光說宏觀背景還不夠,咱們得看看具體的事兒,到底俄羅斯干了啥讓中國覺得它“不顧情面”甚至“過河拆橋”。這幾年,有些事兒確實挺扎眼的。
貿易上的“卡脖子”
2023年,俄羅斯海關突然對從中國來的貨加強了檢查,說是要確保產品質量和合規性。結果呢?邊境上堆了一堆集裝箱,有的貨被扣了好幾周,甚至直接退回中國。
不少中國商人虧得血本無歸,氣得直罵娘。他們覺得,這哪是質量問題,分明是俄羅斯故意找茬。

有消息說,俄羅斯這邊是想壓一壓中國商品的勢頭,畢竟現在俄羅斯市場幾乎被中國貨“佔領”了,本地企業完全沒競爭力。俄方官員嘴上說是爲了保護消費者,可誰信啊?這不擺明了不給中國面子嗎?
這事兒一出,中俄商貿圈裏炸了鍋。俄羅斯這是典型的“過河拆橋”——之前制裁的時候求着中國幫忙,現在緩過勁兒來了,就開始翻臉不認人。
能源合作裏的“討價還價”
再說能源這塊。中俄合作的明星項目“西伯利亞力量”管道,從2019年開始給中國供氣,本來是兩國關係的大亮點。可最近這兩年,俄羅斯老想着改合同。
原來籤的時候,氣價跟國際油價掛鉤,但烏克蘭戰爭後,能源市場亂成一團,俄羅斯覺得老價錢喫虧了,想漲價。中國這邊不幹啊,說當初白紙黑字簽好的,憑啥說改就改?

這爭執背後,其實是雙方利益的博弈。俄羅斯現在被制裁得厲害,能源出口全靠中國這個大客戶,可它又不想讓中國捏住命脈,所以老想着擡價或者加條件。
俄羅斯這是“得了便宜還賣乖”,畢竟當初制裁最狠的時候,中國可是沒少幫忙。這管道的事兒,吵來吵去沒個結果,關係也跟着有點僵。
基建項目上的“拖後腿”
還有一個例子是莫斯科到喀山的高鐵項目。這本來是中俄合作的重點工程,中國出錢出技術,俄羅斯出地盤,大家一起幹。
可實際操作起來,麻煩一大堆。俄羅斯這邊手續拖拖拉拉,要求一改再改,資金到位也不痛快。2023年還爆出中國公司差點撤資的消息,說是受不了俄羅斯的“磨洋工”。

最後雙方談了半天,勉強繼續,但這事兒讓中國這邊很窩火,覺得俄羅斯不拿合作當回事兒。
外交上的“小別扭”
國際舞臺上,中俄也不是每次都一條心。比如在聯合國安理會,2023年討論南海問題時,中國本以爲俄羅斯會站自己這邊,結果俄羅斯投了棄權票,說是要“保持中立”。
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一直沒跟西方唱反調,多少算是幫了俄羅斯。這類小動作雖然不至於翻臉,但俄羅斯這老大哥有時候也真不地道。
這對中俄關系意味着啥?
首先,信任肯定受影響了。合作歸合作,但中國現在對俄羅斯得多留個心眼兒,怕它關鍵時候掉鏈子。
俄羅斯也一樣,覺得中國沒掏心掏肺,以後的協議估計得簽得更仔細,雙方都得防着點。

中俄這對組合一直是抗衡西方的大招,要是關係鬆動,西方肯定樂見其成,說不定會趁機拉攏俄羅斯,或者挑撥離間。但反過來,要是中俄能把這些疙瘩解開,那對西方的壓力就更大了。
對做生意的人來說,這可不是好消息。貿易風險高了,投資得更謹慎,可能還得找別的市場分擔風險。中俄企業之間的合作,估計也得多掂量掂量。
還有像中亞、北極、非洲這些地方,中俄本來就各有盤算,現在關係有點彆扭,競爭說不定會更明顯。誰都想多佔點地盤,少讓對方得逞。
結語
總的來說,俄羅斯這幾年的“小動作”,讓中國有點看不慣,覺得它有點“過河拆橋”的意思。但這也不全是俄羅斯忘恩負義,它有自己的算盤,想保住地位,不讓中國太囂張。
兩國關係複雜得很,表面上還是好兄弟,背地裏卻各有各的心思。未來咋走,就看雙方能不能找到平衡點,把這些矛盾消化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