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稀土這些東西,本來就是工業裏的寶貝疙瘩,美國那邊老想着從中國這兒搞走大批量的,可中國從去年底開始就卡住了出口,尤其是針對美國的那些關鍵材料。結果呢,美國企業不死心,繞道走,通過泰國和墨西哥這些國家轉手,硬是把數千噸的貨弄了過去。數據擺在那兒,從2024年12月到2025年4月,美國從泰國和墨西哥進口的銻氧化物就達到了3834噸,這比前三年總和還多三倍。
泰國和墨西哥自己沒啥銻礦,也沒冶煉能力,這貨明顯是從中國倒騰過去的。泰國一家叫聯合寵物工業的公司,半年內就往美國運了3366噸銻產品,比之前漲了27倍,這公司其實是中國廣西某礦企的子公司。墨西哥那邊也差不多,一家停工兩年的廠子突然開工,產量暴增,但誰都知道那是中轉站。海關記錄顯示,這些貨最終去了美國德克薩斯州的軍工廠和亞利桑那的半導體廠。說白了,這倆國家就是幫着洗身份,讓中國貨搖身一變,成了泰國造或墨西哥造。

中國這邊從2024年12月3日就正式禁了向美國出口鎵、鍺、銻這些東西,理由是這些材料有軍民兩用屬性,得管起來。禁令一出,美國進口量先是掉了一陣子,但很快就反彈了,通過第三方國家繞道。鎵的進口量在2025年上半年還保持了禁令前的85%,價格卻翻了三倍。爲什麼這麼幹?因爲美國那邊離不開這些玩意兒,F-35戰鬥機的雷達系統得用鎵砷半導體,紅外傳感器要銻化銦,電磁炮的儲能部件也靠銻基合金。美國軍工企業87%的供應鏈都指着中國。民用方面,銻是光伏玻璃的澄清劑,全球70%的焦銻酸鈉來自中國。鎵則是氮化鎵功率器件的原料,能讓電動車充電快三倍,中國佔全球85%的產能。
轉口這事兒不是新鮮玩意兒,中國企業把銻礦僞裝成鐵礦或鋅礦報關,出海後在中轉國簡單包裝一下,就變身了。泰國全國就一座銻冶煉廠,年產能只夠國內5%的需求,墨西哥的廠子復工前閒置兩年,就算滿負荷也撐不住這麼大出口量。海關航運記錄清清楚楚,這些貨從中國港口出發,繞道東南亞或拉美,最終進美國生產線。美國企業負責人自己承認,每月從亞洲中間商那兒買200公斤鎵,僞裝成電子元件或科研設備,經香港、越南中轉。禁令後,美國海關數據顯示,鎵進口沒掉多少,價格倒是飆了。中間商賺佣金,每噸5萬美元的對賭協議,風險高但利潤大。

中國當然不是坐視不管。2025年5月,海關緝私艇在北部灣截了一艘貨船,抓了20噸僞裝成化肥的稀土氧化物,還翻出美方中間商和境內團伙的協議。3月,香港海關查了5噸銻錠,用鋁箔包着,標成醫療器械準備去美國。4月,商務部出公告,對釤、釓、鋱等7類中重稀土管制,要出口商給最終用戶實名證明,用途證明,還得接受半年抽檢。這直接把美國採購週期從30天拉到90天,武器生產線慢下來。5月,中國推出稀土區塊鏈溯源系統,每批貨都有電子身份證,從礦開採到裝船全上鍊,海關AI10秒鐘就能識破異常交易。

針對中轉國,中國學美國對越南轉口加稅的招,對泰國、墨西哥出口銻原料收150%保證金,要是最終去美國就全沒收。6月,印尼想拉美國開發鎳礦,中國馬上對印尼不鏽鋼加22%反傾銷稅,斷了他們主要賺錢路。miningweekly.comRCEP框架下,中國推轉口限制議定書,讓成員國共享數據,聯合查。這些措施擠壓灰色空間,第三方國家操作難度加大。
稀土背後是大國博弈。中國有全球30%的銻儲量,更有99.999%的超高純度提純技術,其他國家有礦也煉不出合格貨。美國地質局數據,2024年美國70%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屬從中國進口,本土銻礦只夠3年挖。美國想建“四國稀土聯盟”,但挖出礦還得送中國精煉,全球92%的加工能力在中國。擔心的事兒就是供應鏈斷裂,美國工業命脈卡在中國手裏。要是轉口鏈子斷了,美國軍工、民用都得慌。光伏搶裝潮拉動銻需求40%,新能源電價改革讓產能利用率從66%到75%。

中國企業也沒閒着,湖南冷水江的“世界銻都”用綠色選冶技術,把每噸污染降80%,還搞出銻基儲能電池,能量密度比鋰電池高30%。鎵領域,6英寸氮化鎵晶圓量產,成本比美國低40%。美國在阿拉斯加狂挖銻礦,歐洲高價搶稀土,但中國產業鏈完整、技術領先、政策堅定,牢牢抓着全球關鍵礦產命脈。
話說回來,這轉口遊戲玩得溜,但風險不小。中國加強海關執法,逮捕走私犯,拉緊專家護照,防技術外流。歐盟、日本也喊話中國管制稀土出口,怕波及自己。2025年6月,中國批准一些稀土出口許可,但只限民用,半年量,還得審批。軍用還是禁。特朗普上臺後,貿易摩擦升級,中國禁鎵、鍺、銻出口到美國,回應美方關稅。 美國本土生產零的那些稀土,如鏑、釤,中國市場份額95%以上。轉口讓美國暫緩了口氣,但長遠看,依賴沒變。

泰國和墨西哥當幫兇,幫着轉貨,賺中轉費,但也惹事兒。中國出口記錄顯示,2025年泰國、墨西哥成中國銻前三目的地,儘管它們沒資源。專家說這是轉運跡象,中國貨最小加工或換標籤,就成第三方產。這不光銻,鎵、鍺也類似。越南、馬來西亞也成潛在中轉點。美國企業通過這些道兒,維持供應,但成本高,貿易數據扭曲,監管難。

中國從2023年起就逐步管制,先是鍺、銻,2024年加鎵,到2025年擴展中重稀土。4月4日,商務部公告18號,對七種稀土控出口,回應特朗普關稅。 這不是單針對美國,是全球實踐,但美國最受傷。稀土有雙用性,軍方用得多。中國稀土出口停滯,賣家宣告不可抗力,合同中斷。
緬甸稀土礦區亂,叛軍控制一半重稀土產地,中國進口2025年1-5月減50%,價格波動大。中國威脅停買緬甸礦,怕供應斷。越南也抓稀土走私到中國,但那是反向。

美國想脫鉤,難。中國礦產69%,加工90%以上。美國產11.5%,但得送中國煉。澳大利亞、尼日利亞、泰國產少。特朗普關稅讓事兒更亂,中國暫停對美實體稀土禁,4月4日禁七種,9日加12實體。
轉口鏈暴露漏洞,美國買家冒險繞禁,但中國堵漏快。區塊鏈系統、AI預警、聯合稽查,讓灰色操作空間小。2025年7月,路透社曝轉口細節,美國企業用泰國中國子公司運貨。這事兒持續,美國供應鏈被動,工業命脈捏別人手裏。

擔心的事兒,可能真要發生了。轉口鏈要是被中國徹底掐斷,美國軍工停擺,新能源卡殼。全球稀土加工集中中國,聯盟建不起。貿易戰升級,雙方互卡脖子,美國本土礦不夠,技術落後。長遠看,這不光經濟事兒,還關國家安全。泰國、墨西哥幫兇角色,賺短期錢,但惹中國不快,關稅反制來。全球供應鏈重塑,但中國優勢穩。
中國企業創新,綠色技術降污染,成本低,技術封鎖破不了。美國地質局數據顯示,依賴重。禁令後,美國進口繞道,但價格漲,週期長。海關抓走私,涉案大。印尼鎳礦合作被中國稅卡住,教訓在那兒。

這事兒接地氣說,就是大國過招,稀土成棋子。美國想獨立,短時難。中國守命脈,政策一步步緊。轉口是暫緩,但根兒沒變。擔心供應鏈崩,軍事弱化,可能真來。全球看熱鬧,但誰都離不開這些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