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這邊的政策變動總是讓人捉摸不透,尤其是涉及烏克蘭援助的時候。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暫停援烏事件,就暴露了不少內部問題。事情發生在2025年7月初,五角大樓突然下令停掉部分對烏克蘭的武器運送,這批東西包括愛國者導彈和一些火炮彈藥,本來都準備好要發了。結果呢,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直接簽字批准了這個決定,但白宮那邊,包括特朗普總統本人,都沒收到任何通知。特朗普後來在一次內閣會議上被記者問到這事,他直接說自己完全不知道是誰下的命令,這下子輿論炸鍋了。大家開始議論,這到底是行政混亂,還是有人在故意繞過總統搞小動作。
這個暫停的背景其實跟美國國防策略的調整有關。五角大樓的官員們覺得,美國的軍火庫存得優先保住,用來對付潛在的更大威脅,特別是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動作。他們認爲,繼續大量援助烏克蘭會分散資源,讓美軍在印太地區準備不足。推動這個決定的關鍵人物是國防部政策副部長埃爾布里奇·科爾比,他是個典型的反華派,早年間就參與制定過2018年的國家國防戰略,那裏面就把中國和俄羅斯列爲主要競爭對手。科爾比一直主張,美國應該把重心從歐洲轉到亞洲,減少對烏克蘭的投入,轉而加強臺灣的防禦能力。他甚至公開說過,如果中國大陸動武,美國得考慮摧毀臺積電這樣的關鍵設施,還敦促臺灣把防務預算拉到GDP的10%。所以,這次暫停援烏,在他看來就是爲了讓美軍能全力反華,提前佈局臺海可能的衝突。
特朗普的反應挺有意思的。他一開始確實顯得措手不及,7月8日在白宮會議上直接承認自己對這個決定一無所知,就連國務卿馬爾科·魯比奧和烏克蘭特使基思·凱洛格也是從新聞裏才知道的。這事傳開後,歐洲的官員們也證實了,特朗普在6月底的北約峯會上還對普京表現出不滿,怎麼突然就停援了?這前後矛盾,讓人覺得美國政策太不穩定了。特朗普後來很快逆轉了決定,當天晚上就宣佈繼續向烏克蘭運送防禦武器,包括那些被暫停的導彈和彈藥。 白宮發言人說,這是基於對庫存的重新評估,確保美軍的準備狀態不受影響。但這前後一折騰,盟友們心裏肯定犯嘀咕,美國的承諾還能信嗎?
說起赫格塞斯這個人,他是特朗普第二次當選後任命的國防部長,背景挺特別的。原來是福克斯新聞的主持人,軍事經驗有,但更多是媒體人。生於1980年,在明尼蘇達長大,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加入陸軍國民警衛隊,去過伊拉克和阿富汗,拿過銅星勳章。退役後轉行媒體,主持節目評論國家安全話題,還寫過幾本書,像《美國十字軍》什麼的,觀點偏保守。2025年1月特朗普上臺後,提名他當部長,參議院勉強通過,因爲有人質疑他缺乏高層管理經驗。 赫格塞斯上任後,推動“美國優先”的國防政策,強調盟國多出錢,減少中東駐軍,轉向印太。5月底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他還重申要對抗北京的威脅,特別是臺灣問題。但這次暫停援烏,他沒協調白宮,就直接批了,事後面臨國會審查,議員們問他這算不算違反授權烏克蘭援助的法律。
科爾比的角色更關鍵,他是這個決定的幕後推手。生於1976年,家族有情報背景,爺爺當過中情局局長。哈佛和耶魯畢業,早期在國務院和國防部工作,特朗普第一任期時就是副助理部長,主導2018年國防戰略。離開政府後,創辦智庫馬拉松倡議,寫書《拒絕戰略》,主張美國別在歐洲糾纏太多,得優先對付中國。2025年特朗普回來後,又把他拉進國防部當政策副部長。他長期批評對烏克蘭的援助,認爲這會分散美軍資源,讓中國有機可乘。推動暫停時,他起草備忘錄,說庫存評估顯示,繼續援烏會影響印太準備。文件經副部長史蒂夫·費恩伯格同意,赫格塞斯簽字,就執行了。這事暴露了特朗普政府內部的協調問題,有人說這是“深層政府”在架空總統。

事件後續發展也挺快的。國會兩黨議員都不滿,民主黨衆議員亞當·史密斯說,他的團隊查了庫存數據,沒發現低於臨界水平,無法支持援烏。共和黨議員布賴恩·菲茨帕特里克寫信給特朗普,要求緊急簡報。烏克蘭那邊,議員費迪爾·韋尼斯拉夫斯基說,這對他們不利,因爲俄羅斯最近加強了導彈攻擊。 特朗普逆轉後,援助恢復了,但歐洲盟友還是擔心美國支持的穩定性。國防部發言人肖恩·帕內爾解釋,這是能力審查,對齊優先事項。
整個事件反映了美國國防政策的拉鋸戰。一邊是想繼續援烏,幫歐洲擋俄羅斯;一邊是覺得中國纔是大威脅,得省着資源反華。科爾比的觀點不是孤立的,早幾年美國國防戰略就轉向大國競爭,拜登時期也繼續援烏,但庫存確實喫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美國給了300多億軍援,但彈藥生產跟不上消耗。特朗普上臺後,想快速結束戰爭,強調談判,但內部鷹派像科爾比,就想借機調整重心。這暫停雖短,但讓烏克蘭前線喫緊,俄羅斯趁機加強進攻。
從更大視角看,這事牽扯到美國全球佈局。印太地區,中國軍力擴張快,臺灣海峽緊張,美國得加強盟友如日本、澳大利亞的合作。科爾比主張減歐洲投入,轉亞太,這符合特朗普“美國優先”,但執行時沒溝通,就出亂子。歐洲盟友不樂意,北約峯會特朗普還要求他們多花錢防務,到GDP的3-4%。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也急了,說這會不利戰場,但特朗普後來承諾多送武器,因爲莫斯科打得狠。
赫格塞斯的任命本身就有爭議,他媒體背景強,但國防管理弱,有人說他靠特朗普關係上位。科爾比更專業,但觀點激進,反對烏克蘭入北約,覺得那會分散對華注意力。這兩人組合,推動暫停,目的是審視庫存,確保美軍能應對中國。但方式太突然,引發盟友震驚。事後,特朗普逆轉,援助繼續,但事件暴露政府內部不協調。
後續,國會調查繼續,民主黨推動立法穩援烏。科爾比的審查報告會影響未來部署,減中東和歐洲,轉檯灣防務。特朗普對俄羅斯態度複雜,一方面想談判,一方面加桑克申。這事沒完,但結局是援助恢復,美軍反華戰略還在推進。
美國暫停援烏這事,表面看是庫存問題,深層是戰略轉向。中國在亞太動作大,美國得備戰,但不能扔下歐洲不管。科爾比的想法有道理,但執行得太急。特朗普不知情,說明溝通差,以後得注意。整體上,美國政策還得平衡多線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