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不演了?重要消息傳出,印度叫囂要制衡中國,事情不簡單

由 劉白惜 發佈於 歷史

'25-07-11

莫迪不演了?重要消息傳出,印度叫囂要制衡中國,事情不簡單

一、莫迪放狠話,印度要“制衡中國”?

事情的起因是莫迪2025年一次公開講話。據印度《經濟時報》和路透社這些靠譜媒體報道,莫迪在某次活動中明確提到,印度得在印太地區“發揮更大作用”,要“制衡中國的影響力”。

這話說得挺硬氣,直白點就是:中國你別太囂張,我印度得站出來跟你掰掰腕子,保住自己的利益。這話一出,印度國內媒體跟打了雞血似的,各種解讀滿天飛。

有人說這是莫迪在國際舞臺上“放大招”,也有人覺得他這是給國內民衆打氣,畢竟印度最近經濟和軍事上有點起色,自信心爆棚。但不管咋說,這話不是隨便放的,背後肯定有盤算。

爲啥莫迪敢這麼喊?咱得看看背景。過去幾年,中印關係一直不咋地,尤其是2020年那次加勒萬河谷衝突,雙方徹底撕破臉。

死了人、傷了兵,這事兒在印度那邊記恨到現在。莫迪政府覺得,中國在邊境上動作頻頻,對印度的國家安全是個威脅。

再加上中國在印度洋和印太地區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印度覺得自己不能坐以待斃,得站出來硬剛一把。

二、邊境問題:導火索還是老問題?

說到中印關係,邊境問題絕對是繞不過去的坎兒。中印邊界線長達3000多公里,劃得不清不楚,歷史遺留問題一大堆。

尤其是實際控制線(LAC)附近,兩邊軍隊時不時就碰個面,氣氛緊張得跟拉滿的弓似的。

根據BBC和《印度斯坦時報》的報道,2020年加勒萬河谷衝突後,中國在邊境地區修了路、建了哨所,軍事部署明顯加強。

印度這邊也不甘示弱,往邊境調兵遣將,還搞了基礎設施建設,比如修橋修路啥的。莫迪政府覺得,中國這是在“步步緊逼”,威脅到了印度的領土完整和國家安全。

其實這事兒也不新鮮。中印從1962年那場戰爭開始,就沒徹底消停過。過去幾十年,小規模摩擦時有發生,但2020年這次不一樣,死了20多個印度兵,國內輿論炸了鍋。

莫迪政府扛不住壓力,覺得得拿出點硬措施,不能老讓中國“佔便宜”。所以這次喊“制衡”,很大程度上是衝着邊境去的,想給中國點顏色瞧瞧。

但話說回來,邊境這事兒真要解決,哪有那麼簡單?雙方都覺得自己佔理,誰也不肯退一步。印度喊制衡,軍事上能頂多大用不好說,但至少在氣勢上不能輸。

三、經濟制裁:印度想掐中國命脈?

除了邊境,莫迪政府還想在經濟上給中國使絆子。據《金融時報》和印度官方聲明,過去幾年,印度對中國商品和投資的限制越來越嚴。

2020年衝突後,印度直接禁了200多箇中國APP,包括抖音、微信這些大V,連帶着還限制了中國企業在印度的投資。

爲啥這麼幹?印度政府覺得,中國在邊境搞軍事動作,經濟上也不能讓它太舒服。官方說法是“保護國家經濟利益”,但其實也有點“報復”的意思。

數據顯示,中印貿易額雖然不小,但印度一直處於逆差狀態。2022年,印度從中國進口了1000多億美元的東西,自己出口才200多億,差距老大了。

印度覺得自己太依賴中國,得找機會“脫鉤”。再加上美國這幾年也在推“去中國化”的供應鏈,印度覺得自己能搭上這班車。

莫迪政府喊着“印度製造”,想把製造業搞起來,吸引外資,把中國擠出去。比如富士康、蘋果這些大廠,最近都開始在印度建廠,印度覺得自己有機會翻身。

不過這招真管用嗎?不好說。中國畢竟是全球製造業老大,供應鏈不是說斷就能斷的。印度自己的工業基礎還挺薄弱,基礎設施也跟不上,短期內想完全替代中國,難度不小。

而且禁了APP、限制投資,印度消費者和企業也不樂意,畢竟便宜好用的東西誰不愛啊?所以這經濟制裁,看着挺狠,實際效果還得打個問號。

四、外交上硬剛:印度想拉幫結派?

經濟、軍事之外,印度還在外交上使勁兒。據《外交官》和路透社報道,莫迪政府最近跟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這些國家走得挺近,尤其是“四方安全對話”(QUAD)這個組織,印度玩得挺嗨。

QUAD明面上是談“印太安全”,但大家都心知肚明,這是在針對中國。莫迪在演講裏也提了,印度得在國際舞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不能讓中國一家獨大。

印度覺得,中國在“一帶一路”上搞得風生水起,沿線國家都跟中國關係好,印度得拉點盟友,平衡一下局勢。

除了QUAD,印度還跟法國、英國這些國家眉來眼去,簽了不少軍事和經濟協議。比如跟法國買陣風戰鬥機,跟英國搞聯合軍演,擺明了是想壯大聲勢。

莫迪政府覺得,中國在國際上太強勢,印度得站出來,帶着一幫小弟跟中國對着幹。但這外交牌打得咋樣?也得看實力。

結語:

印度雖然人口多、經濟增長快,但在國際上的硬實力還是差口氣。

跟美國這些國家合作,印度更多是“借力打力”,自己能撈多少實惠,還得看人家給不給面子。中國這邊也不是喫素的,印度想靠拉幫結派壓住中國,沒那麼容易。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