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搞了個大動作,訪華前放話提出了三項要求,要中國點頭答應。這事兒一出,全球都盯着看熱鬧,想知道中國會咋接招。結果,中國就回了一句,短得不能再短,但味道十足。
馮德萊恩的三項要求是啥
馮德萊恩這三項要求可不是隨便說說的,背後都有她的算盤,針對的也是中歐關係裏的一些老大難問題。咱一個一個來拆解。
馮德萊恩第一個要求就是讓中國停了對俄羅斯的支持。她覺得,自從俄烏衝突爆發後,中國跟俄羅斯走得太近,經濟上、能源上的合作沒少搞,這讓歐洲心裏不踏實。尤其是現在歐洲正忙着制裁俄羅斯,中國的態度在他們眼裏就顯得有點“刺眼”。她希望中國能鬆開這根線,至少別跟俄羅斯綁得那麼緊,給歐洲減輕點壓力。
這要求聽着挺直接,但其實挺複雜。中俄關系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合作也不是爲了針對誰,而是基於兩國的實際需要。馮德萊恩這麼提,等於是想讓中國爲了歐洲的利益調整自己的外交政策。
第二個要求是關於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馮德萊恩說,中國有些產業,比如鋼鐵、新能源車這些,產量太大,國內消化不下了,就靠出口往外賣。她覺得這對歐洲市場衝擊不小,尤其是中國商品價格低,歐洲本地企業根本競爭不過。她想要中國管管這事兒,別讓歐洲的企業日子太難過。
這話聽着有幾分道理,但也站不住腳。中國這些年的工業能力確實強,但出口是全球貿易的一環,歐洲自己也有不少東西賣到中國來。馮德萊恩拿這個說事兒,多少有點想讓中國單方面讓步的意思。

最後一個要求跟稀土有關。稀土這玩意兒是高科技產業的核心,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供應商,控制着大部分市場。馮德萊恩說,中國對稀土出口管得太嚴,歐洲企業拿不到足夠的貨,生產線上老卡殼。她希望中國能放開點,讓稀土流到歐洲更順暢。
這點確實是歐洲的痛點,稀土對製造芯片、電池這些東西太關鍵了。但中國管制稀土也不是無緣無故,一是爲了保護資源,二是戰略需要。馮德萊恩這麼提,等於在要中國讓出點自己的底牌。
馮德萊恩這三項要求拋出來,大家都等着看中國會咋表態。結果,中國沒長篇大論,就回了一句:“中俄之間的正常合作不針對第三方,也不應當受到第三方的干擾。”就這十幾個字,簡單得不行,但信息量一點不少。
先說第一層意思,中國是在強調中俄合作是“正常”的。意思很明白,我們跟俄羅斯做生意、搞合作,都是基於兩國自己的需求,不是爲了跟誰作對,更不是衝着歐洲來的。這等於直接懟了馮德萊恩第一個要求,告訴她別把中俄關系想歪了。
第二層意思,中國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你們歐盟沒資格干涉我們跟俄羅斯的關係。中俄關系是兩國主權範圍內的事兒,輪不到外人指手畫腳。這話既是在維護自己的外交獨立性,也是在提醒歐洲,強加條件沒用。
第三層意思稍微隱晦點,中國沒直接提產能過剩和稀土的事兒,但這句回應其實也涵蓋了。中國等於在說,我們的政策是自己定的,不會因爲你提了要求就改。這是一種很硬氣的態度,但又留了點餘地,沒把話說死。
這事兒咋來的
要搞清楚這事兒爲啥會鬧到這步田地,咱得回頭看看中歐關係的背景。
中歐建交都快50年了,關係一直是大起大落。早些年,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歐洲是工業強國,兩邊合作挺互補。後來中國經濟起來了,尤其是這十幾年,成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歐關係就變得更復雜了。

經濟上,中歐是彼此的大客戶。中國連着好幾年是歐盟最大的貿易伙伴。歐洲的奢侈品、汽車賣到中國,中國的東西,像手機、衣服,也鋪滿了歐洲市場。但合作多,摩擦也不少。歐盟老覺得中國市場不夠開放,中國這邊則覺得歐洲老搞貿易壁壘,雙邊有點互相看不順眼。
政治上,分歧就更明顯了。歐洲老拿人權問題說事兒,比如香港、新疆這些,隔三差五就批評兩句。中國這邊則覺得這是內政,歐洲管得太寬。兩邊在這上面沒少過招。
馮德萊恩爲啥這時候攤牌
馮德萊恩挑這時候提要求,其實跟當前局勢脫不開干係。俄烏衝突讓歐洲安全問題繃緊了弦,他們覺得中國跟俄羅斯走近是在“站隊”。加上全球經濟不景氣,歐洲企業壓力大,馮德萊恩就想借着訪華的機會,給中國施點壓,爭取點籌碼。
她這三項要求,表面上是經濟問題,實際上摻了不少地緣政治的算計。訪華前放話,也是爲了造勢,給接下來的中歐峯會鋪路,想在談判桌上多拿點主動權。
這事兒有啥影響
馮德萊恩這麼一攤牌,中國的回應又這麼硬氣,中歐關係肯定得受點波及。短時間內,這事兒讓中歐關係有點冷場。馮德萊恩本來想借着訪華拉近點距離,結果這三項要求一出,反而把氣氛搞僵了。中國這句回應雖然沒撕破臉,但也明擺着不喫這一套。接下來中歐峯會上,估計雙方得針鋒相對一陣子。
貿易上,歐盟可能會繼續對中國商品加點限制,比如反傾銷稅啥的。中國這邊也不會坐着捱打,反制措施肯定會跟上。稀土這塊,中國短期內估計不會鬆口,歐洲還得自己想辦法找替代方案。
長遠點看,這事兒其實也暴露了中歐關係的一些深層問題。歐洲想把中國拉進自己的規則體系,中國則更想走自己的路,兩邊的理念不太合拍。馮德萊恩這次攤牌,可能會讓歐洲內部也吵起來。畢竟歐盟27個國家,對華態度也不完全一致,有的想跟中國多做生意,有的更聽美國的,這內部矛盾遲早得爆發。

對中國來說,這事兒反倒是個機會。歐洲這麼一鬧,反而讓中國在國際上更顯底氣。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看中國這麼硬氣地頂回去,可能更願意跟中國站在一塊兒。
這事兒之後,中歐雙方都沒閒着。那次中歐峯會,馮德萊恩帶隊又把這三項要求拎出來說了一遍,想讓中國給個明確答覆。中國這邊還是那套話,強調合作得平等,不能拿政治壓經濟。結果峯會沒談出啥大成果,就發了個模棱兩可的聲明,算是各退一步。
峯會後,馮德萊恩回布魯塞爾開了個會,說這次峯會“坦誠但有收穫”。但外頭的人不這麼看,媒體和企業都覺得她這趟沒撈着啥好處,反而把中歐關係弄得更彆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