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歐盟和美國敲定了一項臨時貿易協議,這事兒聽起來挺大,但結果卻讓人有點摸不着頭腦——歐盟的關稅待遇竟然比英國還差。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美歐貿易戰算是告一段落了,可歐盟咋就落了個“慘敗”的名聲?

說到這場貿易談判,美國那邊的主角自然是唐納德·特朗普。這位老兄,1946年出生在紐約,商人出身,靠房地產起家,後來靠真人秀《學徒》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2017年到2021年,他第一次當美國總統,2025年又捲土重來,成了第47任總統。他的標籤就是“美國優先”,貿易政策上尤其硬核,喜歡用關稅當武器,跟誰都不客氣。
特朗普第一次當總統時,就搞了個大動作——2018年對歐盟的鋼鋁加徵關稅,理由是“國家安全”。歐盟不幹了,反過來對美國的摩托車、威士忌啥的也加了稅。那會兒美歐關係就有點劍拔弩張。後來他下臺了,拜登上臺稍微緩和了一下,但2025年特朗普回來,立馬又把貿易牌拿出來玩。他這人談判風格就是“先下手爲強”,不管對手多大塊頭,先把條件擺得高高的,逼着你讓步。這次對歐盟,他顯然又使出了這招。
歐盟這邊就複雜多了,沒一個具體的“特朗普式”人物站出來,而是靠歐洲委員會的貿易團隊集體作戰。領頭的通常是歐盟貿易專員,這個位置得平衡27個成員國的利益,難度不小。2025年這會兒,具體是誰不好說,但大概率是沿襲了之前像瓦爾迪斯·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這樣的人物風格——務實、低調,但得在內部吵吵鬧鬧中找出條路。
歐盟的貿易政策有個特點,得所有成員國點頭纔行。這聽起來挺民主,可實際操作起來就頭疼。比如德國車企想保美國市場,法國農民死守食品標準,意大利中小企業又怕關稅砸自己飯碗,協調起來跟趕鴨子似的。東布羅夫斯基斯這號人,1950年代生人,拉脫維亞出身,當過總理,後來在歐盟幹了多年,算是老江湖了。但面對特朗普這種不按套路出牌的對手,歐盟團隊再老練也得捏把汗。

事件來龍去脈:歐盟咋就妥協了?
要搞懂這事兒,得先看看美歐貿易這本賬。歐盟和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伙伴,每年幾千億的貨物流來流去,關係不能說不深。可這倆老夥計也老愛掐架,比如波音和空客的補貼大戰,雙方互相指責對方搞不公平競爭,世界貿易組織(WTO)都判了好幾輪。還有數字稅的事兒,歐盟想對谷歌、亞馬遜這些美國科技巨頭收稅,美國立馬跳腳,說這是針對他們。還有農業,歐盟不讓美國的轉基因食品和激素牛肉進來,美國就覺得這是在擋他們的財路。
2018年那波鋼鋁關稅戰是個轉折點,特朗普直接動手,歐盟硬剛回去,兩邊打得不可開交。後來2021年拜登上臺,雙方緩和了一下,暫停了部分報復性關稅。可到了2025年,特朗普一回來,氣氛又緊張了。這次,他把矛頭對準了歐盟,擺明了要拿貿易協議重新立威。

2025年7月,消息傳出來,歐盟和美國快達成一個臨時貿易“框架”了。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美國要把“對等關稅”定在10%,這跟英國的基準關稅是一樣的。可奇怪的是,另一邊又有消息說,歐盟的關稅比英國還高。這咋回事?
咱得掰開揉碎了看。10%這個數字,可能是基礎關稅,但具體到不同商品,肯定有差別。比如,美國可能對歐盟的汽車、鋼鐵加了更高的稅率,而英國那邊因爲脫歐後動作快,跟美國單獨談了個更寬鬆的協議,可能在某些領域關稅低一些,或者乾脆有減免。歐盟這邊呢,27國一盤棋,談的時候得顧全大局,沒法像英國那麼靈活。
談判桌上,特朗普估計又是那套“極限施壓”打法。先把條件開得特別狠,比如威脅加25%的關稅,或者乾脆限制歐盟商品進入美國市場。歐盟扛不住這壓力,只好先簽個臨時協議,把大事化小。可這協議裏,美國明顯留了後手,表面上10%對等,實際上某些關鍵領域關稅高得讓歐盟喫不消。
英國爲啥能拿個好deal?這得說到脫歐。2020年英國正式離開歐盟後,急着證明自己單幹也能行,跟美國談貿易協議時動作快得很。2025年這會兒,他們已經有了個基礎協議,可能在汽車、農產品這些領域爭取到了低關稅甚至零關稅。美國呢,可能也樂意給英國點甜頭,一來拉攏這個老盟友,二來給歐盟樹個“榜樣”,意思是“你看,離開歐盟多自由”。

歐盟就不一樣了,27個國家得統一意見,德國車企喊着要市場,法國農民嚷着要保護,內部扯皮就夠喝一壺的。結果就是談判拖拖拉拉,特朗普抓着這弱點猛攻,逼着歐盟讓步。加上美國可能還想拿歐盟殺雞儆猴,給其他國家看看不聽話的下場,歐盟這回真是被按住了。
後續發展與影響:歐盟咋辦?
協議一簽,歐盟內部立馬炸了鍋。德國汽車工業估計得跳腳,他們本來就靠美國市場賺大錢,關稅一高,競爭力肯定受挫。法國那邊可能鬆口氣,因爲農產品標準沒丟,但也得盯着看後續咋落實。像波蘭、意大利這些小國,可能就埋怨大佬們沒談好,自己跟着喫虧。

歐洲委員會這邊趕緊出來滅火,說這協議避免了貿易戰,至少保住了基本盤。可老百姓不買賬啊,好多人覺得歐盟又軟了,網上評論都炸了:“27國加起來還幹不過一個特朗普,太丟人了!”還有人拿英國說事兒,說人家脫歐後多利索,歐盟這大船掉頭太慢。
美國那邊,特朗普肯定得拿這事兒吹一波。他可能會在集會上說:“我又給美國工人爭了口氣,歐盟這次服軟了!”這對他政治上是大加分,尤其是中西部那些製造業州,選民最喫這一套。加上英國的對比,他還能順便踩一腳歐盟,說“看看,單幹多好,幹嘛非抱團”。
說歐盟“慘敗”也不完全對,畢竟貿易戰沒真打起來,市場準入還在。但這回妥協確實露了底。27國利益不一致,決策慢吞吞,面對特朗普這種“快刀手”就容易喫虧。還有個大背景,全球貿易這幾年不太平,中國崛起,美國保護主義抬頭,歐盟夾在中間想兩邊不得罪,結果哪邊都沒站穩。

長遠看,這事兒對歐盟是個警鐘。內部得想想咋更團結,不然老被外人牽着鼻子走。對外呢,可能得找新朋友,比如加強跟亞洲、非洲的貿易,別老盯着美國市場。這次關稅高點,可能還逼着歐盟自己內部市場搞得更活泛,少點壁壘。
人物的“結局”
特朗普這邊,這協議算他政治生涯又一筆。他靠這招在美國國內刷了波聲望,2025年這年估計過得挺滋潤。歐盟貿易專員就沒那麼好過了,可能會被成員國和歐洲議會批一頓,說沒談出好結果。不過這行當就這樣,背鍋也得硬扛,後面還得接着幹。
2025年這出美歐貿易戲,歐盟妥協了,關稅比英國高了,貿易戰是消停了,可歐盟咋就落了個“慘敗”的名聲?根兒上還是內部不齊心,對上特朗普這種硬茬子就露了怯。這事兒告訴咱,團結是多重要,27國還得好好磨合磨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