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臺灣史上動員人數最多的“漢光41號”演習登場之際,來自於臺灣軍方智庫的一份荒誕民調開始在島內媒體及社交平臺傳播。民調顯示,若大陸攻臺,有41%的民衆“非常願意”爲臺灣而戰、25%“有點願意”,合計有66%的島內民衆願意上戰場。民進黨及臺灣軍方在宣傳時則變成“臺灣民衆的抵抗意志近年普遍可達七成”。

相關報道稱,這份民調由臺軍方智庫“防務安全研究院”與島內最高學術機構“中央研究院”合作,去年整整花了一年時間,針對18歲至22歲義務服役男性的“抗敵意志”進行調查。這是臺灣義務役期自去年起延長至一年後,首次針對義務役男進行的大規模調查。結論則是“有66%的民衆願意爲臺灣上戰場”。
仔細分析,此事有三個弔詭之處。首先,民調結果今年3月就出爐,爲何在“漢光41號”軍演登場的節骨眼上再次被翻炒?其次,民調同時顯示,在“統獨”意向方面,“絕大部分”選擇較溫和的“維持現狀”。這與所謂“臺灣民衆的抵抗意志近年普遍可達七成”完全矛盾。再者,這只是一份針對島內18歲至22歲義務服役男性的民調,抽樣範圍很小,結論卻被擴大解讀爲“全臺灣民衆有66%願意上戰場”,其刻意“誇張宣傳”的斧鑿痕跡再明顯不過。
這根本是配合“漢光41號”的自欺欺人的假民調,所投射出來的,反而是賴清德之流“以武謀獨”的心虛,如走夜路過墳場,吹哨壯膽故作鎮定。由“臺獨”頑固分子顧立雄掌舵的臺灣軍方炮製出如此離譜民調,終究只會淪爲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
臺海如果不幸發生戰爭,原因一定是因“臺獨”引爆。事實上,“不知爲誰而戰,不知爲何而戰”長期困擾臺軍,其無解的關鍵,乃是島內極少有民衆願爲“臺獨”而戰。事實上,近年來臺軍各項數據、各種現象無不都在證明這一點。
賴清德之流和臺灣軍方若還要硬掰,還是要自欺欺人,那請作答以下四個問題:
第一,隨着解放軍戰機戰艦巡臺常態化後,尤其佩洛西竄臺後,臺灣願意賠錢提前退伍的人數越來越多。2024年,選擇“賠錢退伍”軍士官人數達到了1565人,是2020年401人的近4倍。這是爲什麼?
第二,臺軍募兵制最終破產,不得不再次恢復強制性的徵兵制。臺軍志願役人數每年都在跌,從2021年底的16.48萬人暴跌至2025年6月的15.28萬人,創2018年以來新低。這是爲什麼?
第三,臺軍“編現比”(編制規模設定與實際軍人數之比)逐年走低,從2020年的88.57%降至2024年的78.6%,遠低於作戰標準的85%,基層部隊人力缺口尤爲嚴重。這是爲什麼?
第四,現在連徵兵制都難以爲繼,“逃避兵役潮”成爲島內極嚴重的現象。儘管2024年恢復一年期義務役,但逃避兵役現象愈演愈烈。比如,明星王大陸花費360萬元新臺幣僞造病歷逃兵役;另有年輕人通過極端減肥或增重使BMI超出服役標準,甚至出現“閃兵集團”專門協助僞造醫療證明。數據顯示,單單新北市超過33歲未服役的役男仍有262人,凸顯年輕人對兵役的強烈牴觸。這又是爲什麼?
說到底,臺灣軍方智庫這份民調一開始在問題設計上就故意設陷阱,然後再對結論進行各種“加料”誇大,其所謂“高抵抗意志”自然就與臺軍實際情況矛盾重重,本質上這是一種假民調與欺騙民衆的“大內宣”。
此前島內多份民調顯示,臺灣20-29歲羣體中約70%明確表示不願自己或家人上戰場。媒體街頭訪問顯示,多數臺灣年輕人直言“希望兩岸統一以避免戰爭”,甚至有民衆因兩岸緊張考慮購買外幣避險。臺灣作家龍應臺今年4月初曾投書《紐約時報》,主張臺灣應該和大陸和解。她引述臺灣大學生常用的匿名論壇Dcard非正式民調指出,受烏克蘭戰爭影響,有七成臺灣學生選擇“直接投降”,以此推論在臺海戰爭爆發時,多數臺灣人贊成投降而不是抵抗。
臺灣民衆不願當兵,其實是“臺獨”挑釁升高臺海局勢緊張所帶來的反噬效應。賴清德“臺獨”路線加劇臺海危機,2024年兩次“聯合利劍”圍臺軍演後,臺灣民衆對臺軍防衛能力的信心降至冰點。賴清德當局所謂“抵抗意志普遍達七成”,不過是沙灘上的城堡,經不起任何現實風浪的衝擊。
(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