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逼俄軍投降,烏軍首次零步兵作戰成功

由 梁芳 發佈於 熱點

'25-07-14

在烏克蘭與俄羅斯持續的衝突中,一場沒有士兵直接參與的戰鬥引起了全球關注。2025年7月9日,烏克蘭第三獨立突擊旅在哈爾科夫州展開了一次完全依賴無人作戰系統的軍事行動,首次在無步兵介入的情況下,成功俘獲了俄羅斯士兵。這不僅是戰術上的突破,也預示着現代戰爭形態正向自動化、智能化的方向快速演進。

據烏克蘭方面稱,這次行動依靠的是地面自殺式機器人平臺和第一人稱視角(FPV)攻擊型無人機。這些裝備在攻擊過程中摧毀了數個俄軍掩體,並最終迫使俄軍士兵主動投降。更令人震驚的是,押送俘虜的過程也是由無人系統完成的,整個戰鬥過程沒有一名烏克蘭士兵踏上前線。可以說,這種作戰方式前所未有,標誌着機器人在戰場上的應用已經從輔助支持演變爲主導戰鬥的角色。

戰術層面上,這場行動揭示了無人系統在正面進攻中的巨大潛力。據烏方描述,俄軍此前成功抵禦了由步兵發起的兩輪進攻,但在面對“無聲無息”的機器人攻擊時,防線卻迅速崩潰。這些機器人不僅攜帶炸藥,可以摧毀堅固的陣地,還具有足夠的精確控制能力,能夠接近殘餘士兵,並在關鍵時刻迫使其投降。這種方式極大減少了己方人員傷亡,同時提升了突襲效率。

這場戰鬥也凸顯出烏克蘭在無人系統領域的迅速發展。據報道,該國目前已有超過100家公司投入到人工智能控制的無人機系統研發之中,一些公司正在測試能夠集羣協同作戰的無人機,這種集羣足以穿透強大的防禦系統。烏克蘭戰略工業部長就曾經表示,無人機羣不僅是先進技術的體現,更是能在戰場上“領先敵人幾步”的關鍵武器。

除了技術和戰術的突破,這次行動還引發了法律和倫理層面的討論。現有的《日內瓦公約》並沒有明確如何對待由無人系統俘虜的戰俘,這在國際法上是空白區域。比如,戰鬥機器人是否具備戰俘管理權?其執行的“押送”過程又是否符合法律規範?這一系列問題正迫使各國軍事和法律專家重新思考武裝衝突中“非人類角色”的合法性與邊界。

目前,美國、以色列等國家的國防專家也在關注並研究這一新型作戰案例,試圖爲未來的自動化戰理論提供新的框架。這表明,烏克蘭這次戰鬥不僅是戰術上的成功,更可能成爲全球軍事戰略轉型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烏克蘭第三獨立突擊旅的聲明不只是一次勝利的彙報,更是對未來戰爭形態的一個預演。在戰爭機器的逐步接管下,傳統意義上的“人類對人類”的交戰模式正在被重構。而如何控制、規範、甚至制衡這些自主武器的使用,將成爲各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課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