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懲罰關稅砸向歐洲,中國卻靜悄悄佈局,這次真要“換劇本”?

由 關權教授 發佈於 熱點

'25-07-14

特朗現在已經對貿易談判已經失去了耐心,從4月開始到7月份,關稅戰已經進行了3個多月,但是推進程度卻異常的緩慢,並且談出來的結果和條件都達不到特朗普政府團隊的訴求。

現在特朗普不打算對關稅進行談判了,直接進行關稅施壓,想要用實打實“貿易戰”的形式逼迫歐盟,日韓,印度等國家直接在關稅上對美國舉手投降。

特朗普關稅戰核心的訴求是什麼?特朗普的關稅最終是否真的會分裂整個世界?

關稅鬧劇背後的美債陰謀:誰在替“大而美”埋單?

根據美國媒體的報道,週末特朗普正式做出決定,給歐盟和墨西哥的商品統統加徵30%關稅,8月1日生效。

至此,特朗普的第二波關稅施壓已經宣佈完畢,對日韓徵收20%的關稅,加拿大和墨西哥徵收35%的關稅,這些美國最親密的盟友們全部都收到了關稅信函,這也宣告貿易戰面前升級。

並且特朗普壓根沒給討價還價的餘地,他威脅所有收到關稅信函的國家,如果對美國商品徵收報復性關稅,那麼他將會繼續加徵更高的關稅,上不封頂。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穆勒算賬得出結論,光鋼鋁關稅就讓歐洲車廠每天損失數百萬歐元,30%的稅率簡直是滅頂之災。意大利葡萄酒聯盟80%出口產品面臨事施禁運。

在關稅大棒前所有的盟友都變成了待宰的羔羊,最慘的是巴西,直接領到50%“罰單”。金磚國家上週剛在里約喊話“反對單邊關稅”,直接用言語威脅美國的美元霸權。

可以想象未來巴西或許將會面臨更多的制裁,甚至面對美國的全面封鎖。​

特朗普的關稅突然抬高一檔,背後是對財政額外收入的渴望,2024年美國關稅收入已破1000億美元,但比起“大而美”法案的胃口,這只是塞牙縫,該法案要砸數萬億美元搞減稅和基建,錢完全要依靠美國的消費者繳納關稅來買單。



美債市場暗流湧動,6月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飆到4.5%,海外買家卻集體躺平。

日本央行邊拋美債邊護日元,中國持倉量早跌破2009年水平。沒人接盤,關稅就成了逼購債的鞭子。

歐盟的反擊:從“團結”口號到分裂現實

布魯塞爾會議室裏,各國大使爲反制措施吵翻了天。法國總統馬克龍拍桌子建議,動用一切手段反制,但是得到的回應卻不盡如人意。

歐盟這個爲了發展經濟而組建的聯盟,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摩根大通CEO戴蒙在都柏林論壇甩出硬數據,歐洲GDP從美國90%縮水到65%。

當中國搞“鏈長制”攻堅芯片、美國砸3690億補貼新能源時,歐盟的“綠色產業法案”才擠出200億歐元。

反擊武器也捉襟見肘,歐盟揚言用“反脅迫工具”制裁美國,但是等到要執行的時候卻充滿了阻力。

特朗普的關稅子彈亂飛,卻意外打開新棋局,全球貿易的產業格局勢必在關稅的影響之下被撕的粉碎。

中國正在通過自身的影響力重新構建陸上貿易秩序,由於美國的地理位置原因,很明顯,新的全球產業秩序勢必要將美國排除在外。

無論歐洲和中國在產業鏈之上有多大的貿易隔閡,在產業鏈上是否有衝突,但是都可以形成良性競爭的格局。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完全打破了原有以美元貿易爲基礎的全球貿易體系和格局,所以當全球產業鏈進行重建的時候,大概率是排除他的。

疊加上美國的地理位置,和歐亞大陸並不相連,所以在貿易競爭的格局之中,除了農業和能源之外,美國沒有任何的優勢。​

全球貿易的舊劇本被撕得粉碎。當意大利葡萄酒商改道新加坡、韓國電池廠湧向匈牙利、墨西哥番茄農改種大麻(利潤高5倍),就突然懂了中國外交部那句點評:“貿易戰沒有贏家,但適應新規則的人永遠有出路”​​。

此刻布魯塞爾凌晨兩點,馮德萊恩的辦公室還亮着燈。桌上擺着兩套方案:反制清單瞄準佛羅里達柑橘,讓步草案同意開放醫藥採購。窗外廣告牌亮着戴蒙的警告:“​​歐洲在衰落,改革是生存問題!​​”——就是不知政客們能否聽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