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總結新空戰模式給美軍帶來的挑戰,中國空軍走在正確道路上

由 矚望雲霄 發佈於 熱點

'25-07-28

美國《防務新聞》文章指出,現代空戰已從高速纏鬥演變爲遠程導彈決鬥,勝利的關鍵在於“先敵發現、先敵射擊”。因此,下一代戰鬥機需要更大的機體,更高的載彈量,更強的態勢感知能力,更大的航程 ,而不需要再追求高機動性。中國空軍的裝備發展顯然已充分認識到這一趨勢。殲-20、殲-35、殲-36以及沈飛六代機的設計,均以隱身性、遠程打擊能力和信息優勢爲核心,摒棄了傳統戰鬥機對速度和機動性的過度依賴。

相比之下,美國空軍的F-35、F-15EX和F-47項目仍部分停留在傳統戰鬥機設計框架內,強調高機動性和小尺寸機身。然而,這些特性在現代空戰中逐漸喪失優勢。正如文章所述,美國若繼續沿用傳統思路,可能難以應對中國空軍在遠程空戰和高存活性平臺上的領先優勢。

殲-20和殲-35作爲中國空軍的第五代隱身戰鬥機,均未配備傳統機炮,這一設計選擇反映了對現代空戰需求的深刻理解。傳統空戰中,機炮是近距離格鬥的利器,但隨着空戰從近距纏鬥轉向遠程導彈決鬥,機炮的作用逐漸邊緣化。殲-20和殲-35通過優化內部武器艙,優先搭載遠程空空導彈(如霹靂-15)和精確制導武器,顯著提升了超視距作戰能力。

此外,這兩款戰機的隱身設計大幅降低了雷達反射截面積(RCS),使其在“先發現、先射擊”的現代空戰原則中佔據優勢。殲-20的大型機身設計還允許攜帶更多導彈和更先進的傳感器,進一步強化其在複雜電磁環境下的作戰效能。殲-35作爲一款中型隱身戰機,繼承了類似的設計理念,適合在航母艦載作戰中發揮靈活的遠程打擊能力。

殲-36採用三發發動機方案,這一獨特設計引發了廣泛關注。相比傳統雙發戰鬥機,三發設計可能在推力冗餘、航程和載彈量上帶來顯著優勢。現代空戰強調飛機的生存力和武器搭載能力,而三發方案或許是應對這一需求的創新嘗試。通過增加一臺發動機,殲-36可能在保持高機動性的同時,擁有更大的武器艙和更長的作戰半徑,從而在遠程空戰中佔據主動。

三發設計還可能爲殲-36提供更高的可靠性和戰場生存力,尤其是在面對複雜電子對抗環境時,冗餘動力系統能夠確保飛機獲得現代電子戰對電力的需求。這一設計理念與美國學者約翰·斯蒂利恩提出的“大型、高存活性飛機”設想不謀而合,表明中國空軍在裝備發展上正引領潮流。

作爲中國下一代空中優勢平臺,沈飛六代機的重型設計進一步體現了中國空軍對現代空戰趨勢的精準把握。六代機預計將集成更先進的隱身技術、人工智能輔助決策系統,旨在實現全域信息優勢和超遠程打擊能力。與傳統戰鬥機不同,沈飛六代機可能更接近於下一代全向隱形戰鬥機的概念,強調低可探測性和航程,而非傳統的速度與機動性。

六代機的重型設計使其能夠攜帶更多遠程導彈和其他有效載荷,這與《防務新聞》文章中提到的現代空戰趨勢高度契合。在對抗複雜電磁環境時,六代機的網絡化作戰能力和大容量武器艙將顯著提升其對敵方目標的摧毀效率。

中國空軍裝備發展的前瞻性爲美軍敲響了警鐘。美國需要重新審視其空中優勢戰略,考慮加大對大型、高存活性飛機的投入,如B-21“突襲者”轟炸機。這款隱形轟炸機在設計上與中國的重型隱身戰機有異曲同工之妙,具備低雷達特徵和大載彈量,或許能爲美軍提供新的發展方向。

總的來說,中國空軍通過殲-20、殲-35、殲-36和沈飛六代機的研發,展現了對現代空戰本質的深刻洞察。其設計理念不僅順應了空戰模式的轉變,還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了全球戰鬥機發展的趨勢。可以說,中國空戰裝備的發展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而這一道路正在重塑未來空戰的格局。

#發優質內容享分成#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