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介紹“十四五”時期稅收改革與發展有關情況。
國家稅務總局局長鬍靜林分析“十四五”時期稅務部門徵收的稅收收入有哪些特點時表示,剔除減稅降費、價格變動、稅源結構等因素後,我國稅收收入與GDP增速大體匹配。近年來房地產等傳統行業帶來相應稅收增速放緩甚至減收,現階段“新三樣”等新興行業發展勢頭好,但對稅收增長的拉動作用還不夠大。

發佈會現場
從稅種結構看,“十四五”期間直接稅比重超過40%,較“十三五”期間提高了1個百分點。胡靜林認爲,這反映出稅收的調節分配功能在增強,我國稅制結構在優化。
據介紹,“十四五”時期,稅收收入(未扣除出口退稅)將超過85萬億元,比“十三五”期間稅收總額多約13萬億元。
從稅收與經濟的協調性來看,胡靜林表示,經濟決定稅收,但也會有一些因素影響,造成經濟與稅收不完全同步。例如減稅降費因素,近年來我國減稅降費力度較大,這對經濟增長具有拉動作用,對長期稅收也是有利的,但是會減少當期的稅收收入。再如價格變動因素,價格特別是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對稅收收入影響很大,從過去10年看,PPI的增減會帶來稅收收入的同幅度增減。這兩年的稅收受PPI影響比較直接。還如稅源結構因素,近年來隨着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和科技創新,我國經濟稅源發生了一些結構性趨勢性變化,其中最顯著的就是,對稅收貢獻相對較大的房地產等傳統行業增速下降,帶來相應稅收增速放緩甚至減收;“新三樣”等新興行業發展勢頭好,但是稅收總體規模較小,而且享受的優惠政策比較多,現階段對稅收增長的拉動作用還不夠大。剔除這些因素後,我國稅收收入與GDP增速大體是匹配的。
紅星新聞記者 胡伊文 北京報道
編輯 張莉 責編 馮玲玲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