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各地高考投檔分數線陸續公佈。一批“新生代”研究型大學如福建福耀科技大學、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大灣區大學首年本科招生,便以逼近甚至超越985高校的分數線引發熱議。然而,當部分高分考生在社交平臺曬出這些新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時,卻遭遇了意想不到的質疑:有網友嘲諷考生“腦子進水”“高中白上了”,更有人斷言“放棄985是自毀前程”。
爭議背後,選擇新型大學究竟是“冒險賭未來”還是“精準謀發展”?日前,福耀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徐飛接受文匯報專訪。他直言,新型大學非傳統高校的替代者,而是激活高教生態的“鯰魚”。
《文匯報》:新型研究型大學新在哪?爲何能吸引高分考生?
徐飛:新型研究型大學“新”在打破體制束縛,實現理事會治理、學科交叉前置、師資全球競聘和資源高度集約,其吸引力源自以下五方面優勢。
首先,突破傳統高校的行政化管理。以福耀科技大學爲例,我們採用“理事會+校長負責制”的現代治理結構,推行“教授治學”理念,賦予學術團隊更大自主權,且體制彈性優勢明顯,可新設和快速調整專業。
其次,學科設置精準對接科學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專業設置高度聚焦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前沿領域,課程嵌入企業真實課題,就業方向明確。
第三,師資力量雄厚。福耀科技大學已聘請15位海內外院士、56位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71.2%的教師具有海外教育或工作經歷;大灣區大學則表示,院士將親自爲學生授課。
第四,人才培養強調“本碩博貫通”和國際化。福耀科大實行“3+2+3”學制,學生本科階段即可獲福耀和境外名校雙學位,26歲前後可完成博士學業。
第五,資源投入密集。師生比逼近1:5,而傳統985的師生比約爲1:15,實驗室配置超前,生均投入巨大,其“高投入-高產出”模式對追求學術資源的考生極具吸引力。
《文匯報》:一線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背景是否成爲關鍵吸引力?
徐飛:一線城市經濟圈構成基礎吸引力、但並非唯一要素。數據顯示,2025年大灣區大學深圳校區分數線超過了部分985高校,然而,非一線城市的新型大學,同樣表現亮眼。福耀科技大學雖位於福州,但分數線卻直逼中上游985;寧波東方理工大學位於寧波,首年招生分數線僅低於浙江大學2分。
實際上,經濟發達地區的產業集羣爲新型大學提供天然優勢。大灣區大學毗鄰華爲、OPPO等企業,學生可直接參與企業研發項目;南方科技大學依託深圳年投入4.3億科研經費,超多數省屬重點高校;深圳理工大學依託光明科學城,與騰訊共建實驗室;寧波東方理工依託長三角集聚芯片企業,爲學生提供實習-研發-就業閉環;福耀科大同樣憑藉福耀集團在汽車玻璃領域的龍頭地位和全球產業資源,與寧德時代、蔚來汽車等企業建立深度合作,這種“校區即園區”的地理優勢,使學生能接觸最前沿的產業需求。
這表明,產業資源集中度比城市能級更重要——只要學校能整合區域產業鏈資源,即使不在一線城市,仍能吸引高分考生。但需警惕的是,先進產業過度集中可能加劇區域高教失衡,需政策引導資源流動。
《文匯報》:小而精的專業佈局如何精準對接產業需求?是否犧牲了通識教育?
徐飛:新型大學的專業佈局遵循“需求導向-動態調整-學科交叉”原則,開設的專業中,90%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精準狙擊傳統產業痛點,專業與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適配度高。例如,大灣區大學根據華爲、OPPO的技術需求,擬開設《機器人與無人自主系統》《智能與仿生能源系統》等專業,課程內容直接嵌入企業真實項目;福耀科技大學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與福耀集團的光伏玻璃研發形成閉環,學生畢業設計課題多來自頭部企業技術攻關需求。這種“極致乾淨”的專業設置,通過校企聯合實驗室可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在通識教育方面,新型大學採取“分層融合”策略。福耀科技大學要求學生大一、大二在文理學院學習數學、力學、人工智能等硬核基礎課,以及世界文明與跨文化領導力等通識課,大二下學期才進入專業學習。倫理、管理模塊“絲滑”嵌入專業課程,力求科學素養、人文情懷、批判性思維,以及“硬技能+軟實力”的有機融合。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同樣將科技倫理、全球治理等通識課程融入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專業教學中,避免“技術至上”的功利化傾向。這些做法在保證專業深度的同時,還通過顯性通識教育和隱性博雅教育(如導師制、書院制)涵養塑造學生的人格和品德。
當然,要看到的是,確有部分新型校存在通識教育受擠壓的情形,通識學分佔比僅爲15%,需着力加以改進。
《文匯報》:缺乏靈活的機制,是否是傳統高校最大的短板?
徐飛:我認爲,這確實是傳統高校需要改進的地方。傳統高校在辦學上收到一些機制上的束縛,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人事制度相對僵化。事業編制導致不勝任教師退出成本高,而新型高校普遍採用“3+3”預聘制提升流動性。值得一提的是,教授職稱評定過度依賴論文數量,難以吸引產業界頂尖人才。傳統高校要想直接聘任頭部企業資深工程師爲兼職教授,其考覈程序非常複雜;
二是學科調整滯後。某985高校新設量子信息專業需3年審批,而東方理工同類專業6個月落地。同樣地,一些985高校的材料科學專業仍以傳統冶金爲主,而福耀科大已開設高熵材料、納米材料與新能源器件等前沿方向;
三是資源配置低效,一些傳統高校的實驗室設備共享率不足30%,而新型大學通過“大科學裝置+高校”模式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如大灣區大學與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共享科研平臺。
靈活體制的核心優勢在於快速響應能力。例如,深圳理工大學在獲悉AI醫療影像技術突破後,3個月內即可開設相關課程,並與騰訊聯合開發教學案例。這種“敏捷辦學”模式,使新型大學在人才培養的精準度上遠超傳統高校。
《文匯報》:大灣區大學與華爲、OPPO等企業深度共建課程,被稱“華爲訂單班”。深圳理工首屆“包就業”承諾、南科大-騰訊校企聯合實驗室等機制。這種“需求-課堂-就業”三點一線的模式,是否代表未來高教方向?就業保障是短期噱頭,還是長期競爭力?是否過於功利?
徐飛:這種模式是產教融合的升級版,但能否成爲主流需滿足三個條件:企業參與度、學術深度和制度保障。大灣區大學的教學方案顯示,華爲不僅提供課程內容,還派遣工程師擔任兼職導師,學生在華爲松山湖基地完成畢業設計,優秀者可直接獲得工作offer。
“三點一線”模式的優勢在於:一是縮短人才培養週期,學生在校期間即掌握企業所需的編程、實驗技能,入職後無需崗前培訓;二是提升科研轉化效率,以實現“實驗室-市場”的快速迭代。
無疑,“課堂即研發前哨”模式指向教育4.0方向。但需建立防火牆機制,如學術委員會保留課程否決權,以防止因過度強調應用技術而可能導致的基礎理論研究弱化。爲平衡這一矛盾,高校可要求學生在企業實踐的同時,必須完成“學術論文”和“技術報告”雙軌考覈,確保學術訓練不縮水。
就業保障機制的可持續性,取決於資源整合能力和質量控制體系。深圳理工大學的“包就業”並非簡單分配工作,而是通過雙導師制實現,學生需在騰訊實驗室參與“AI醫療影像識別”項目,同時完成南科大的學術論文,畢業時可選擇進入騰訊或攻讀研究生。這種模式的關鍵在於校企利益綁定——騰訊通過實驗室獲取人才儲備,南科大則藉助企業資源提升科研轉化能力,形成良性循環。
從長期看,就業保障需建立在學術深度之上。例如,南方科技大學與騰訊合作的“智能聲學聯合實驗室”,要求學生在發表SCI論文的同時,提交技術專利申請,確保學術成果與產業價值並重。至於“功利化”質疑,新型大學通過分層培養化解,對志在科研的學生,提供本碩博貫通路徑;對傾向就業的學生,強化實踐訓練。這種“分流機制”既滿足多元需求,又避免學術貶值。
概言之,就業保障協議的本質是“信任前置”,即通過培養質量承諾降低社會選擇成本。其中,可持續性設計必不可少,能力本位契約應附加“核心課程達標+認證考試通過”條款,而非無條件兜底。
《文匯報》:福耀科技大學力推本碩博貫通培養的主要考量是什麼?
徐飛:福耀科技大學的本碩博貫通培養,旨在破解教育碎片化和科研內卷化問題。具體而言,通過“3+2+3”學制連貫性培養,學生可在8年內完成從本科到博士的學業,從而避免傳統分段培養中的重複性課程和升學備考的時間損耗,使學生精力更集中於核心能力培養和深度研究中;同時,學生從大二開始進入導師團隊,針對智能製造、芯片設計等長週期項目,形成“問題導向-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的完整鏈條,避免升學重構課題;再者,通過與米蘭理工、斯坦福、MIT等名校的合作,使學生不僅能掌握國際前沿技術,還能切實對接國內產業需求。當然,本碩博貫通培養會配套動態篩選機制。
本碩博貫通的另一考量是人才儲備。早期鎖定優秀生源和潛力學者,爲其提供長期穩定的預期,可使博士階段流失率降至15%以內,而行業平均通常超過40%。
《文匯報》:福耀科技大學首年投入8億招50人,“對標斯坦福”。放棄“以學養學”,依賴基金會輸血,百億級投入能否持續?民辦非營利模式如何規避資本干預學術?
徐飛:福耀科技大學的可持續性建立在多元資金池和制度防火牆之上。首先,其資金來源包括:河仁慈善基金會的100億元初始捐贈、福州市政府每年5億元財政補貼、校企聯合實驗室的科研經費等。這些經費全部用於人才培養和科研,無需爲樓宇等基建分心。其次,民辦公益性、非營利模式通過理事會治理規避資本干預。福耀科大的理事會由教育家、企業家和政府代表組成,學術事務由教授委員會獨立決策,曹德旺先生雖爲理事會理事長,但明確表示“不干預具體辦學”。
然而,長期挑戰依然存在。例如,基金會投資收益的穩定性、政府補貼的政策延續性,以及校企合作的持續性,尤其重要的是大學多元、多渠道籌集資金的開源和自身造血的“使能性”。對此,福耀採取“動態平衡策略”,一方面,通過國際化科研合作爭取國際資金;另一方面,探索“技術入股”模式,將科研成果轉化收益反哺教學。
《文匯報》:首批學生成“實驗樣板間”,若校企合作遇冷或方向調整,可能面臨風險。高回報是否伴隨高風險?考生該如何權衡“賭未來”與“求穩妥”?
徐飛:高回報必然伴隨高風險,但風險可控性取決於學校的資源整合能力和學生個人“反脆弱”能力。學校方面,大灣區大學與華爲、OPPO的合作協議均明確“技術迭代責任條款”,若企業技術方向調整,需提前兩年告知學校並協助課程更新;福耀科技大學則通過多企業合作分散風險,與寧德時代、紅旗等多家企業建立合作關係;深理工的“就業保障”亦附帶20家企業組成的備用僱主聯盟,避免過度依賴單一企業。
對於考生而言,權衡需考慮四個方面:一是學校“背書”強度。福耀科技大學由曹德旺、王樹國等個人信譽加持,西湖大學有施一公等頂尖學者“站臺”,這種“名人效應”可降低風險;二是轉軌可行性。可覈查學分互認高校名單,新型研究型大學普遍與海內外一些名校達成學分轉換協議;三是產業穩定性。選擇與國家戰略綁定的專業(如集成電路、新能源),比跟風熱門領域更可靠;四是個人適應性。學術能力強的學生可選擇本碩博貫通項目,實踐能力突出的學生可側重校企合作方向,學生可根據興趣在“應用”與“理論”間切換。
《文匯報》:新型研究型大學是“鯰魚”還是“替代者”?
徐飛:是鯰魚,而非替代者。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價值在於激活高等教育生態,而非顛覆傳統體系。首先,新型大學通過差異化競爭倒逼傳統高校改革。實際上,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已開始借鑑大灣區大學的“產教融合”模式,與本地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其次,它們填補了傳統教育的空白,例如福耀科大專注未來技術創新,西湖大學則聚焦基礎科學研究,與綜合性大學形成互補。
從政策導向看,國家明確支持“多元辦學主體協同發展”,《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這意味着新型大學將與傳統高校長期共存,共同構建“金字塔+特色塔”的高等教育體系,形成差異化互補。實際上,實證數據亦很好地註解了這種互補:2025年人工智能專業招生中,新型校聚焦智能硬件開發(佔計劃70%),傳統985側重算法理論(佔65%)。深造目標學校選擇上,南科大畢業生赴C9高校深造率達35%,反向強化傳統校科研輸入。
綜上,新型研究型大學的使命,是通過“變軌”突破探索爲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可複製的經驗。其價值不在替代,而在驗證高階精妙組合:高等教育可以既是學術的神聖聖殿,也是新質生產力的強大引擎。未來將形成“雙軌生態”,共同提升國家創新系統效能。
原標題:《福耀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徐飛:新型大學是“鯰魚”而非“替代者”》
欄目主編:樊麗萍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文匯報 儲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