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12天內停戰,特朗普對俄的“最後通牒”能奏效嗎?

由 直新聞 發佈於 熱點

'25-07-29

儘管美國總統特朗普曾反覆宣稱自己能夠迅速結束戰事,但烏克蘭衝突的戰火仍在持續,和平談判缺乏進展停滯不前。近幾周,特朗普正在施壓俄羅斯總統普京,意圖讓這位俄羅斯領導人坐到談判桌前。


當地時間28日,正在英國蘇格蘭進行訪問的特朗普表示,他對普京感到“非常失望”,將不再與普京進行“愉快的通話”。特朗普還說,他正在縮減此前用以給俄羅斯與烏克蘭達成協議所設定的50天期限,最後期限即從當日起大約10到12天,美國將於當晚或29日確認最後期限。


7月2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蘇格蘭會見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和他的妻子維多利亞·斯塔默。


這位美國領導人坦言他“熱愛俄羅斯人民”,但同時表示“沒有理由等待”“我們只是沒有看到任何進展”。他威脅稱,如果在指定期限內,俄羅斯未能就烏克蘭衝突達成協議,將對與俄羅斯合作的國家實施二級制裁和徵收關稅。他指出,制裁可能包括“100%關稅”,這種措施仍在考慮中。


至於“50天期限”,是特朗普在本月14日初次提出的。他與北約祕書長馬克·呂特會晤時表示,如果俄羅斯未能在50天期限內達成和平協議,美國將對俄羅斯實施100%的關稅,並對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徵收次級關稅。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隨即表示感謝。“在關鍵時刻,美國總統展現出明確立場和堅定決心,這至關重要。此時正是通過力量實現真正和平的時機。我感謝特朗普總統的努力,他希望挽救生命,終結這場可怕的戰爭。”澤連斯基還稱,基輔將“與華盛頓不懈合作”,以使兩國“更加安全、強大和繁榮”。



施壓奏效嗎?俄羅斯強硬回應



面對“最後通牒”,俄羅斯方面表現得較淡定且強硬,認爲這種施壓是無效的。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當地時間28日說,特朗普在和俄羅斯玩“最後通牒”的遊戲,不管是50天還是10天,每一次新的“最後通牒”都是向戰爭又進一步的威脅。“戰爭不是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戰爭,而是與(特朗普的)自己的國家之間的戰爭。”俄羅斯國家杜馬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列昂尼德·斯盧茨基則強調,用施壓和最後通牒的語言與俄羅斯對話“毫無意義,適得其反”。


俄聯邦委員會國際事務委員會副主席安德烈·克利莫夫推測,特朗普提出新的“最後通牒”,是爲了維護自身形象。社交媒體上不斷流傳特朗普“在迎合俄羅斯總統”的說法,克利莫夫認爲,特朗普提出這類“最後通牒”,可能正是爲了打破這種迎合的可能性。“我認爲,他正是爲了破除這種形象,纔開始發表這類言論。你也明白,他完全可以同樣地提出48小時解決衝突的要求。”克利莫夫如是說。


俄羅斯科學院安全問題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政治學家及美國問題專家康斯坦丁·布洛欣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特朗普未必會在他爲烏克蘭和談定下的10至12天新期限結束後對俄羅斯及其貿易伙伴國實行關稅。


“我認爲,實際上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他自己明白,對俄羅斯發起的制裁要多於對伊朗、朝鮮、委內瑞拉和白俄羅斯的制裁。這對俄羅斯沒有產生任何副作用。相反,卻導致了俄羅斯經濟上漲並且增加了政治和經濟主權。”布洛欣說。


7月23日,俄羅斯和烏克蘭第三輪直接談判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圖源:新華社)



12天如何達成停火協議?



俄烏衝突久拖不決,雙方談判至今未取得突破性進展。本月23日,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代表團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了第三輪俄烏直接談判,但不到一個小時即告結束,雙方在人道主義議題上取得進展,同意繼續交換被俘人員,但未在兩國首腦會面、停火等核心議題上實現突破。


澤連斯基呼籲與普京直接會晤,稱只有兩國領導人會晤才能結束俄烏衝突。俄羅斯總統新聞祕書佩斯科夫本月25日表示,俄烏高層會晤或可討論,但兩國元首不會在未敲定細節的情況下會面。他同時認爲,鑑於目前俄烏雙方對於實現停火的方式存在截然相反的立場,且難以迅速得到調和,雙方的停火協議很難在8月底之前達成。


2025年7月27日,在烏克蘭哈爾科夫地區前線附近的軍人。


此外,在特朗普發表“最後通牒”之際,俄烏前線仍在激戰。烏克蘭空軍28日在社交媒體發文稱,27日晚至28日凌晨,俄軍使用324架無人機和7枚導彈對烏克蘭發動新一輪空襲,襲擊造成8人受傷。俄羅斯國防部稱,烏克蘭軍隊對俄羅斯發動了無人機襲擊,俄防空部隊一晝夜間在俄羅斯五個地區上空攔截並摧毀了74架烏克蘭無人機。與此同時,俄方稱,將自今年8月1日起正式關閉根據1995年俄羅斯與烏克蘭雙邊協定設立的20個邊境口岸。


外界輿論認爲,經過三年半的衝突和僵持,目前尚不清楚雙方如何能在12天內達成停戰協議。



俄羅斯面臨多重挑戰



除了口頭施壓外,經濟層面的對俄打壓,同樣在特朗普的蘇格蘭之行之中受到關注。特朗普當地時間27日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共同宣佈,美歐雙方達成了一項新的貿易協議。根據這項協議,爲換取美國降低關稅,歐盟將徹底放棄進口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轉而購買美國能源。馮德萊恩透露,未來三年內,歐盟將從美國購買7500億美元的能源產品。


梅德韋傑夫對此發文稱,協議禁止歐洲購買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顯然是在針對俄羅斯。他還指出,儘管特朗普的言論和行動極其矛盾,但他在一件事上始終保持高度一致:他正在強硬地推進美國的經濟利益。


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28日回應稱:“很明顯,這種做法將導致歐洲進一步去工業化,資本從歐洲流向美國。”


7月2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蘇格蘭會晤後握手。


在軍事層面,與特朗普不滿的聲音一起出現在臺前的,是美國高調宣佈向烏克蘭轉售最先進武器。美國與北約本月14日達成了向烏克蘭運送武器的協議,特朗普當天說,“北約將迅速支付數十億美元的軍事裝備費用,並將其分發到烏克蘭戰場”。包括“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在內的一些裝備將“非常快”、預計“數日之內”運抵烏克蘭。他補充說,一些歐洲國家將把本國的“愛國者”防空系統轉交給烏克蘭。


此外,上月北約峯會舉行後發表的宣言稱,北約成員國領導人決定在2035年前將年度國防開支提高至國內生產總值的5%。北約還在軍事安全層面強化在東翼國家的軍事戰略部署,提出“東翼威懾戰線”的新概念。有分析認爲,俄羅斯本來就將北約東擴和北擴視爲對自身安全的巨大威脅,北約在東翼地區的一系列軍事部署無疑再次觸碰俄羅斯的安全紅線,這種“以武求安”的邏輯只會導致北約和俄羅斯之間的對抗進一步升級。


“俄面臨‘歷史首次與整個西方作戰局面’”,俄外長拉夫羅夫當地時間28日所說的這句話,成爲全球各大媒體的報道標題。報道指出,拉夫羅夫表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俄羅斯均有盟友。但在今天的戰場上,俄羅斯沒有盟友,只是依靠自己,因此不能顯示出軟弱性和弱點。拉夫羅夫還稱,在冷戰時期,蘇聯與美國之間依然保持着相互尊重,但這種尊重在當今的俄羅斯與歐洲關係中已不復存在。


這場持續了1250多天的衝突,讓俄烏兩國都陷入疲憊,在美歐不斷地攪局下,雙方仍在高速消耗。雖然特朗普定下了12天的最後期限,但外界仍疑惑,這場馬拉松式的衝突,終點在哪裏。




作者丨黃茹娟

排版丨季靳瑋

編輯丨王思嫿

審校丨李怡

監製丨池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