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槍出現後,騎兵非但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反而規模更大了

由 非凡的黑索金 發佈於 軍事

'24-12-22

都說機槍出現後,遊牧民族就從能征善戰變成了能歌善舞了,因爲機槍對騎兵是降維打擊。事實上,機槍出現後的近百年時間裏,騎兵一直都存在,甚至規模比以前更大了。真正淘汰騎兵的並不是機槍。

古代中國可能是歷史上受遊牧民族騎兵影響最大的國家,從匈奴到突厥,從遼金、蒙古再到後金,歷朝歷代都把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當成重中之重,長城也因此而誕生。

但長城並沒有抵擋住遊牧民族的鐵蹄南下,在冷兵器時代,能阻擋騎兵的只有騎兵。如漢武帝北征匈奴,岳飛大破金軍,都是以騎兵對陣騎兵取得的勝利,誰能擁有優勢數量的騎兵,勝利的天平就會倒向誰。

但農耕文明要組建規模龐大的騎兵非常困難,因爲戰馬的飼養成本和維護成本都極高。一匹戰馬的服役週期只有8年,其中黃金時段只有3年,需要不斷更換馬匹,才能保證騎兵的戰鬥力。

而馬匹的飼料轉換率很低,農耕文明還缺乏大量飼養馬匹的場地等諸多不利因素,使得農耕文明在面對遊牧騎兵時處於劣勢,不得不採取被動防守的態勢。而騎兵來去如風,一旦戰況不利可以立即脫離戰場,想要全殲他們也非常困難。

直到熱兵器的出現,這種局面才漸漸改變,使用火槍的步兵開始有了能正面對抗騎兵衝鋒的資本。

1514年3月,奧斯曼和波斯在查爾德蘭平原爆發大戰,裝備火繩槍的奧斯曼軍隊抵擋住了幾萬波斯騎兵的輪番進攻,在火槍的打擊下,波斯騎兵血流成河、潰不成軍,這是人類歷史上騎兵首次在正面進攻中敗給火器的戰例。

同年9月,波蘭、立陶宛聯軍和羅斯公國爲了爭取基輔地區發生戰爭。裝備了新式火槍的波立聯軍在戰場上大顯神威,10000多名羅斯騎兵倒在了火槍的輪番射擊中。

1860年的八里橋之戰,裝備了火帽槍的英法聯軍對陣清軍僧格林沁七千騎兵。在霰彈炮的配合下,英法聯軍以50人的傷亡,讓僧格林沁損失了全部的騎兵。

從中可以看出,火槍的出現,已經扭轉了步兵對騎兵的劣勢。此時機槍還沒有出現,火槍也是射速極低的火繩槍和火帽槍,但它威力大,訓練週期短(相對於弓箭),它的出現讓騎兵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勁敵。

1861年,美國人加特林發明了手搖式轉管機槍,人稱加特林機槍,它的射速超過了每分鐘200發。23年後的1884年,英國人馬克沁又發明了使用火藥氣體爲動力的馬克沁重機槍,最高射速可達每分鐘600發,機槍的出現使得騎兵的衝鋒徹底變成了一種送死的行爲。

但騎兵並沒有退出歷史舞臺,而是一直在各國軍隊中保持着相當的規模。不久後發生的一戰各國反而還擴大了騎兵部隊的規模。如沙俄在1914年有12個騎兵師,到1918年變成了30個。德奧聯軍在1914年有10個騎兵師,到1918年變成了18個。

既然機槍都大規模使用了,騎兵衝鋒已經成了送死的行爲,各國爲什麼還要擴充騎兵部隊?難道這些國家都傻嗎?

原因很簡單。騎兵在機槍面前只是失去了進攻能力,但騎兵攻不動的陣地,步兵更攻不動。騎兵好歹還有機動能力,機槍可以終結騎兵的進攻,卻無法抵消騎兵的機動能力。

雙方都陷入塹壕戰的僵局時,騎兵能繞開陣地進行大範圍的偵察,利用機動性找到敵方防線的弱點進行突破。所以騎兵並沒有因爲機槍的出現而被淘汰,反而在增加,真正讓騎兵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的,是坦克和汽車。

一個事物的消失,並不是因爲出現了剋制它的東西,大概率是出現了替代它的東西。火槍和機槍的出現,只是改變了重騎兵集團衝鋒的戰術,但騎兵仍長期充當偵察、聯絡和運輸的工作,直到坦克和汽車的出現,騎兵才真正失去存在的意義,開始逐步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