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百年間中國飽受列強欺壓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損失了大量領土、揹負了沉重賠款、喪失了諸多主權。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上19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被定義爲中國近代史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事實上這個說法並不嚴謹,因爲早在1835年清政府就已簽訂過不平等條約。迫使清政府在1835年簽訂不平等條約的不是英、法、美、俄這樣的世界列強,而是一個我們不怎麼熟悉的中亞小國。
這個中亞小國的名字叫做浩罕汗國。說到這兒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個名字似曾相識啊。這是因爲很多人都知道左宗棠打敗浩罕汗國阿古柏侵略軍收復新疆的故事,但這個浩罕汗國到底是何方神聖呢?咋就突然一下子冒出來在短時間內拿下了新疆大部分地方呢?我第一次讀到這段歷史的時候心裏其實很納悶:中國近代史一直在講英、法、美、俄這些世界列強對我國的侵略,可這咋就突然冒出一個平時都沒怎麼聽說過的浩罕汗國竟也想在中國分一杯羹?
我不知道當初大家讀到這段歷史的時候有沒有像我一樣覺得突兀啊?其實浩罕汗國可不是突然一下子冒出來的。人家早在1835年就通過不平等條約在中國新疆攫取了諸多特權。在阿古柏大舉入侵新疆前浩罕汗國早就在新疆滲透擴張多年了。只不過以往我國的歷史書很少介紹這些纔會讓我們覺得突兀。這個浩罕汗國到底有何能耐竟先於當時世界頭號列強英國迫使清政府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呢?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就已在如今輪臺縣境內設立西域都護府。這標誌着天山南北的廣大新疆地區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此後西域與中原多次歷經分分合合:唐代安史之亂以後吐蕃軍隊佔據河西、隴右地區從而將西域和唐朝本土的聯繫切斷。在此後的千年間西域地區出現了一系列割據政權,直到清朝乾隆年間平定準噶爾與大小和卓叛亂後纔再次統一西域地區。乾隆皇帝因西域故土新歸將其命名爲新疆。
清王朝統一新疆後就直接與中亞地區的幾個汗國接壤了。準噶爾汗國的滅亡使中亞地緣格局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權力真空:以前中亞的哈薩克、浩罕、布哈拉等幾個汗國都長期被準噶爾壓制。可能有人覺得這些中亞小國連準噶爾都打不過,那麼如今面對滅了準噶爾的清朝豈不更會被實力碾壓?可別忘了有句老話叫“強龍難壓地頭蛇”。準噶爾汗國的統治中心就在新疆,所以準噶爾要打中亞幾個汗國也就是抬抬腿的事。
可清朝的統治中心在北京啊。如果乾隆皇帝滅了準噶爾以後打算繼續對中亞用兵,那麼這天高皇帝遠的光是部隊、糧草徵調就得耗費大量國力。準噶爾對中亞幾個汗國而言是近在咫尺具有現實威脅的狼,而清王朝對這幾個中亞幾個汗國而言是遠在天邊的虎。虎雖比狼更強大,但由於遠在天邊反而沒那麼大現實威脅。中亞這幾個汗國在沒了準噶爾現實威脅後得以日漸發展壯大。清軍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時又給回疆地區輸送了大量白銀。
這些白銀又通過貿易流入了費爾幹納盆地的安集延。這安集延正是中亞浩罕汗國的都城。本來這浩罕汗國是中亞幾個汗國裏實力比較弱的一個,卻依靠與中國新疆地區的貿易積攢了鉅額的財富,又依託強大的經濟形勢逐漸壯大了軍事力量。正好準噶爾滅亡後中亞出現權力真空也沒誰壓制了,所以浩罕汗國就趁着這個時機逐漸發展強盛起來。當初中亞的哈薩克汗國、布魯特汗國、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聽說清王朝滅了準噶爾之後都在震驚之餘主動遣使稱臣。
我們現在作爲事後諸葛亮當然知道清朝在滅了準噶爾之後已達到自己的擴張極限不會再對中亞有什麼企圖,但當時哈薩克、浩罕、布哈拉這些中亞汗國可不瞭解清朝內部的底細啊。清朝滅了準噶爾後中亞汗國紛紛遣使其實有兩方面目的:一是探聽虛實看看清朝是否還有繼續西征的念頭;二是看看能否與清朝達成長久的貿易關係。這兩個目的基本都實現了。中亞汗國既瞭解到清朝沒繼續西征的念頭,也從此和中國新疆地區建立起較爲長久穩定的貿易關係。
清朝滅了準噶爾之後幾個中亞汗國的遣使行爲在清朝的官方語境中被形容爲是前來稱臣朝貢。這幾個中亞汗國因此被認爲是清朝的藩屬國,但這幾個藩屬國比起朝鮮、琉球、越南這些東亞漢字文化圈的藩屬國不大一樣。簡單來說這幾個中亞藩屬國與清朝中央政府的關係都比較疏離:朝鮮、琉球、越南的國王是要接受中國皇帝冊封的,可中亞這幾個藩屬國的汗王根本無需中國皇帝冊封。中亞藩屬國也不像朝鮮、琉球、越南那樣需要定期向北京朝廷派出使臣朝見。
名義上中亞藩屬國會向清王朝納貢一些牛羊、毛皮、地毯之類的,但與此同時清朝也向中亞汗國贈予銀兩、瓷器、茶葉之類。其實所謂的賜予不過是爲照顧天朝上國的面子。清朝與中亞幾個汗國之間所謂的朝貢本質上無非不過是一種朝廷官方主導的以物易物貿易。中亞這幾個汗國從一開始與清王朝的聯繫就不是太緊密,所以也缺乏像朝鮮、琉球那種對天朝上國的恭順之心。在中亞這幾個汗國中浩罕汗國在地理位置上是距離新疆最近的一個。
那個年代邊境上牧民是可以自由穿行的,所以兩邊很自然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浩罕汗國的語言、宗教都和新疆地區高度相似。因此當浩罕汗國實力日漸增強後就漸漸對新疆產生了覬覦之心。到了19世紀初已有大量浩罕商人在新疆的喀什、莎車一帶經商。與中國新疆的貿易成爲了浩罕汗國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這一時期浩罕汗國在擴張商業版圖的同時也在用武力擴張着版圖。
這時浩罕汗國北部疆域與哈薩克接壤,西部到達瞭如今烏茲別克斯坦的布哈拉,東部已與新疆喀什毗鄰。恰逢此時英、俄兩大帝國也擴張到了中亞地區開始圍繞包括中亞、中國新疆等地在內的亞洲內陸腹地展開地緣博弈使局勢更加趨於複雜化。當初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後統一新疆後大小和卓的家人逃到了境外。1820年大和卓波羅尼都之孫張格爾從境外潛回國內發動叛亂。張格爾叛亂其實並非一場單純的國內分裂勢力的叛亂行爲。
這是一場內外勾結的旨在分裂國家的叛亂行動:張格爾曾在英國控制的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留過學,還曾接受過英國人的顧問、訓練和武器,所以張格爾叛亂背後其實是有英國人支持的。除了英國之外張格爾還有一個支持者就是當時的中亞小霸王浩罕汗國。張格爾在境外流亡期間浩罕汗國就曾爲其提供過收留庇護。浩罕汗國這樣做就是想扶持張格爾作爲自己統治新疆的代理人,可到了1827年張格爾叛亂被清軍成功平定使得浩罕汗國的如意算盤落了空。
浩罕汗國見扶持代理人不成索性由幕後走到前臺親自出馬於1830年糾集了一支由數千名各色亡命之徒組成的軍隊入侵新疆喀什噶爾、葉兒羌等地。清軍採取堅壁清野的戰術龜縮不出。浩罕軍隊攻堅不利只好撤走,但他們撤離時居然擄走了兩萬多中國百姓。此後浩罕汗國又多次入侵新疆。浩罕汗國採用游擊戰術使清軍疲於奔命。浩罕汗國敢在此時動手其實也是看穿了清王朝的虛弱。這時距離鴉片戰爭爆發還有10年。
此時尚未被英國人痛打的清王朝看起來似乎仍足夠強大,但其實已有很多問題逐漸暴露出來。早在1796年一場白蓮教起義席捲湖北、四川、陝西三省導致清王朝的統治由盛轉衰,此後清朝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力度就已日漸減弱。1820年張格爾叛亂後清王朝花費了一千多萬兩白銀歷時七年纔將其剿滅。儘管這場叛亂被成功平息,然而卻使清朝的諸多問題暴露出來:叛軍能在短時間內席捲全疆,而朝廷卻需要歷時七年才能平息叛亂。
這充分證明清軍的戰鬥力比起當年乾隆統一新疆時下降了太多。當時清軍在新疆的軍事防禦力量其實相當有限:在新疆天山以南的廣袤地區一度只駐守着四千餘人的清軍。這是叛軍能在短時間內輕易得手的重要原因。清軍戰鬥力的下降、清軍在新疆防務的空虛全都被在幕後支持張格爾叛亂的浩罕汗國看在眼中。此外此時清朝的財政也出了大問題:張格爾叛亂期間清王朝每年的歲入不過2000多萬兩,而平叛就花掉了1000多萬兩。
清王朝這樣一個大帝國需要花錢的地方絕不僅僅只是平息新疆叛亂:就在張格爾叛亂後的第三年直隸、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湖北、江西、湖南九個省三百多個縣遭受水災。又要打仗又要賑災這開銷可就大了,更要命的是江蘇、浙江這些地方歷來是清廷財賦收入的主要來源地。這些地方一遭災勢必導致賦稅收入銳減,而且災後還得減免賦稅安穩人心吧?一邊是收入在庫庫銳減,一邊是開銷暴增,而此時清朝的腐敗現象更是日趨嚴峻。
大大小小各級官吏幾乎都在從朝廷財政收入中撈錢中飽私囊。1823年被新疆叛亂和水災搞得焦頭爛額的道光皇帝清查國庫發現居然虧空達925萬兩之巨。因此當1830年道光皇帝得知浩罕汗國的挑釁行爲時只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畢竟在他看來大清王朝是再也經不起折騰了。浩罕汗國雖不可能完全知曉清王朝的內情,但多少還是瞧出了清王朝外強中乾的虛弱本質。浩罕汗國其實是在賭清廷不敢跟自己一直耗下去。
浩罕汗國這麼想其實有自己的道理:張格爾叛亂雖被平息,但新疆的局勢並未完全安定。儘管浩罕汗國不可能未卜先知預料到鴉片戰爭的爆發,然而浩罕汗國很清楚英國、俄國的勢力已擴張到中亞。清王朝不僅得防着浩罕汗國,而且更得提防自己與浩罕汗國鬥得兩敗俱傷後英國、俄國會不會趁機坐收漁利。總之這時清王朝需要擔心的問題太多了,所以不可能把所有精力都用在浩罕汗國身上。
1835年清政府與浩罕汗國簽訂《中國-浩罕協定》:浩罕汗國有權在喀什噶爾派駐一名政治代表,同時在烏什、土魯番、阿克蘇、英吉沙爾、葉爾羌、和闐六城派駐商務代表。條約還規定浩罕汗國派駐的商務代表有權對外國人運入六城地區的全部貨物徵收關稅,而且可以對來到六城地區的外國人行使司法治安管轄權。這一協定雖不涉及割地、賠款的內容,但其實清政府相當於出賣了新疆地區的關稅、司法主權。
從此以後浩罕商人在新疆犯了事不受中國法律管轄,而是由他們自己派駐的代表依據本國法律處置。這不就是英、法、美、俄等列強在中國所享受的治外法權嗎?《中英南京條約》規定英國出口到中國的貨物需要繳納多少關稅必須由中、英雙方協商。光是與外國協商關稅就讓我們覺得有失主權覺得屈辱,可在《中國-浩罕協定》裏清政府直接把烏什、土魯番、阿克蘇、英吉沙爾、葉爾羌、和闐六城的稅收都讓給了浩罕汗國。
還協商什麼呀?這些地方我直接不徵稅了讓你去徵。連英國都沒做到的這點愣讓浩罕汗國給做到了。除此之外浩罕汗國還獲得了管理新疆宗教的特權。我們今天覺得這個條約屈辱,但當年清政府可不這麼認爲。像治外法權這條其實不是被對方逼迫簽訂的,而是清政府自己主動提出來的。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清王朝覺得番邦蠻夷實在難以管理,所以要不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還省得我勞心費力。至於徵稅喫點虧無所謂。只要能保持新疆安定花這點小錢不算什麼。
更何況清廷還覺得新疆本來也不是朝廷稅賦的重要地區。中亞商人在新疆多年逃稅漏稅都習慣了。大清朝廷一直對此是睜隻眼閉隻眼。現在既然浩罕汗國想收稅那就去吧。出了問題發生摩擦啥的可就怪不到我大清身上了。此外新疆歷史上幾次內外勾結的分裂叛亂多與宗教原因或多或少有些瓜葛。被搞得焦頭爛額的清政府這時其實也不大想管新疆宗教事務。既然浩罕汗國提出要管理新疆宗教事務就去管好了。
因此在當年清政府看來這個協定其實沒我們今天這樣覺得屈辱。一方面清朝繼續穩定新疆局勢不願再跟浩罕汗國繼續耗下去,另一方面清王朝始終不願放下天朝上國的身份姿態。事實上這個所謂的《中國-浩罕協定》根本就不見於兩國的官方外交文件中,而只見於具體磋商此事的雙方官員私人信件中。這是因爲清王朝覺得你一個藩屬國哪配以對等身份和我天朝上國白紙黑字籤條約啊!我派幾個官員私下和你磋商洽談一下就得了。
因此我們的歷史教科書把1842年的《中英南京條約》定義爲中國近代史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也是有道理的。1835年的《中國-浩罕協定》畢竟沒形成白紙黑字的兩國正式官方文件嘛,但我們也不能據此認爲這份協定不存在,因爲這份協定自1835年後確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執行着。清王朝執意不籤正式官方條約不過是維護天朝上國的面子,但浩罕汗國卻在這份非正式的協定中撈取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1835年後浩罕汗國利用自己在新疆徵稅、司法管轄、宗教管理等特權進一步擴張滲透。尤其是利用管理新疆宗教的特權把一些極端主義思潮傳播到新疆勾結當地分裂叛亂分子形成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圈子。可笑清政府當年還覺得讓浩罕汗國來管理新疆的稅收、司法、宗教等事務是幫自己分擔麻煩,但殊不知這是給自己挖了大坑埋了大雷啊。這顆雷遲早是會爆的,但當時的清政府並沒意識到這點。
1851年洪秀全、楊秀清等人在廣西金田村發動反清武裝起義。1852年皖、魯、豫一帶爆發捻軍起義。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62年陝甘地區爆發的回民“起義”幾乎使整個陝西、甘肅都脫離了清王朝的控制......1863年陝甘地區的回民暴動波及到新疆。這時浩罕汗國多年前在中國新疆埋下的雷終於要爆了。1865年浩罕汗國的阿古柏趁清王朝內憂外患之時侵入新疆,再後來左宗棠驅逐阿古柏侵略軍收復新疆的故事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了。
入侵新疆是浩罕汗國最後的瘋狂。這時英、俄兩大列強爭奪中亞的地緣博弈已進入白熱化階段。中亞幾個汗國的滅亡已只是時間問題。1873年至1875年浩罕汗國爆發了大規模的人民起義。俄國以幫助浩罕汗國政府鎮壓起義爲由出兵。起義被平息後俄國實際上佔領了浩罕汗國。這時俄國人索性不裝了。從此浩罕汗國變成了沙皇俄國的費爾干納省。浩罕被俄國滅了對大清而言可不是什麼好消息。中國邊疆即將面臨一個比浩罕汗國更加強大危險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