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婚姻”悄然流行:看似比離婚好,卻難逃3種結局

由 奶豆爸爸聊育兒 發佈於 親子

'25-06-30

有人說:所謂“婚姻”,就是因愛締結。

是啊,兩個人選擇攜手,構建家庭,本是最幸福浪漫的事情。

它可以讓我們在疲憊人生裏,看到理解、陪伴與歸屬,也能讓靈魂覓到休憩的港灣。

可在現實裏,當愛情悄然褪色,承諾逐漸模糊,柴米油鹽的瑣碎,成了煙火日常的主調,許多人的婚姻就變成了寡淡無味的雞肋。

看似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卻像是交集不多的“合租室友”。

你刷你的電視劇,我看我的短視頻。

你加班到深夜,我不問不等不打擾。

偶爾說句話,不是孩子教育,就是幫忙捎個快遞。

彼此之間,依舊披着完整家庭的外衣,內核卻早已空洞冰冷。

大家緊握着這份徒有其名的關係,並且說服自己,這至少比離婚的動盪體面一些。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一種在夫妻之間悄然流行的“假性婚姻”,便成了不少人的新選擇。

01.“假性婚姻”悄然流行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對夫妻的日常交流截圖:

總得來說,每天基本上就兩件事,其一今天喫什麼,其二幫忙取快遞。

寥寥兩句話,再無任何情感交流。

而這,就是典型的“假性婚姻”。

所謂“假性婚姻”,並非是法律意義上的無效婚姻,而是指夫妻雙方維持着表面的家庭結構,卻早已失去了婚姻最核心的情感連接。

它的可怕之處在於,爲了不讓生活陷入動盪之中,而不得不去“僞裝”穩定。

一般來說,“假性婚姻”有三個明顯的特徵。

第一,對話機械化,交流僅限於家務分工,子女教育等問題。

談戀愛時的“廢話連篇”早已消失不見,曾經因爲一部電視劇能聊半個小時的情況,如今可能只剩下誰接孩子、喫什麼飯的日常必要對話。

第二,身體疏離化,親密變成一種“程序執行”,就連觸碰都帶着刻意與嫌棄。

其實,身體是最誠實的情感探測器,真正的親密是想靠近,而假性婚姻中的身體接觸,往往是爲了“完成任務”。

第三,期待降級化,從靈魂伴侶,退守爲生活搭子。

大家選擇婚姻,往往是帶着“懂我”的期待,一個眼神就知道你的需求,你皺一下眉,就明白你遇到了麻煩。

可在假性婚姻中,這種期待會被現實磨平成“別添亂、別打擾我”就行。

在不少假性婚姻的羣體中,大家都心照不宣,認爲表明的穩定纔是生活的根基,哪怕沒有情感流動,只要不離婚,就對自己沒什麼太大的傷害,

可實際上,時間一久,這種婚姻模式,逃不過3種結局。

02.看似比離婚好,卻難逃3種“結局”

表面來看,假性婚姻比離婚體面,不用面對財產分割、輿論壓力,也不必重新適應單身生活。

可問題是,它總有一天,會在沉默中爆發3種代價。

①情感耗竭,變成“冷漠共同體”

當兩個人長期缺乏情感流動,會逐漸失去“愛的能力”。

正如心理學中的“情感枯竭”理論指出:

當關系中的一方長期得不到感情回應,會進入“自我保護式關閉”狀態。

比如不再期待、不再投入,甚至連爭吵的力氣都沒有。

久而久之,人雖然還在婚姻中,內心卻陷入深深的孤獨與無意義感,生命力也會在無聲中,被慢慢抽乾。

②關係破裂,完整家庭成爲“笑話”

假性婚姻的穩定往往是假象,有時它脆弱的的不堪一擊。

比如一次激烈的爭吵,一場突如其來的經濟危機,一方意外的情感外溢,甚至子女成長離家後的驟然孤獨,都可能成爲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而這時,表面的平和瞬間土崩瓦解,積攢多年的怨懟、失望和傷痛會更加猛烈的爆發,而結局往往比坦誠分手,更爲慘烈和失控。

③自我迷失,“我”成了婚姻中的犧牲品

假性婚姻中最危險的,就是兩個人都在“扮演角色”,卻弄丟了自己。

比如,妻子不再是獨立的女性,變成了孩子的媽、婆婆的兒媳,而丈夫不再是熱血的追夢人,變成了賺錢的機器。

久而久之,不但個人的生活熱情會被耗光,就連對下一代的教育,都會逐漸走入逼仄潮溼的窄地。

到了那一天,這種犧牲自我的“忍耐”,將變得毫無意義。

03.婚姻,永遠不是湊合過的一場妥協

作家李愛玲說過:

好的婚姻,是你永遠有跳下去的勇氣,也有爬上來的底氣。

如果婚姻,真的陷入到假性狀態,與其在湊合中消耗,不如試着去改變。

比如,重新“認識彼此”。

找個週末,關掉手機,像戀愛時那樣聊天,分享童年的糗事,未完成的夢想。

關鍵是放下夫妻的身份,找回兩個人各自的感覺。

比如,創造一些“非功利性”的互動。

就像可以一起學做一道菜,養一盆植物,追一部劇。

這些沒有目的的小事,反而會讓情感自然流動。

再比如,可以學的“自私”一點。

婚姻不是“犧牲”的代名詞,而是共同成長的旅程。

保留自己的興趣愛好,維護自己的社交圈,你越完整,越有魅力,越光芒萬丈,婚姻才學會飽滿。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寫道:

愛不是一種被動的感受,而是一種主動的能力。

婚姻也是如此,它需要的不是熬下去的忍耐,而是好好經營的智慧。

如果你此刻正身處於假性婚姻的泥沼,請記得:

離開對的人或許會痛,但留在沒有愛的關係裏,纔是對自己最大的辜負。

畢竟,我們結婚的意義,從來不是爲了活着,而是爲了“更好的活着”。

我們一起,共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