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90%父母忽略的育兒真相:養育之道,盡在自然

由 婚姻與家庭親子營 發佈於 親子

'25-07-01

本期專家


王人平

著名兒童教育學者,長期致力於兒童心理、親子關係和父母自我成長的研究和實踐。“人平陪你走世界”成長營創始人,新浪微博知名“教育博主”,曾爲多家育兒雜誌的專欄作者。


毫無疑問,年輕一代父母是更愛學習、更講科學的,讀育兒書、聽育兒課、找專家諮詢等。不過,有一位更好的老師常常被忽視,那就是“大自然”。


之所以說更好,是因爲大自然孕育和滋養了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形式,其自身所蘊含的養育智慧,遠勝於人類實踐和思考所能總結出的有限經驗和結論。正所謂養育之道,盡在自然。


01


無條件愛,溫暖自由


大自然首先教會父母的是無條件的愛。


太陽平等地照耀着大地、山川、河流和所有生命,不會因爲某棵樹沒有好好生長而發火,不給它光明和溫暖。雨水不會因爲樹木高大或苔蘚微小,或花朵是否美麗、有價值而區別對待。


正如《道德經》所言:“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生養了萬物而不據爲己有,爲萬物盡了力而不恃其能,助萬物成長而不去主宰它們,這纔是最深遠的“德”。


養育孩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真正的愛就像陽光一樣,時刻溫暖着孩子,同時又給孩子自由。遺憾的是,很多父母習慣通過懲罰給孩子製造恐懼,通過獎勵放大孩子的慾望。他們傳遞給孩子的是有條件的愛,讓孩子時刻生活在被愛遺棄的恐懼中,無法活出自尊、自愛和自信。


很多父母擔心,無條件的愛會把孩子慣壞。其實,事實恰恰相反。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此一階段的充分滿足是下一階段得以健康發展的基礎。一個感受過父母無條件的愛的孩子是慣不壞的,反而是那些總被父母以愛之名控制的孩子,更傾向於用叛逆來對抗父母,因爲生命的力量就在於不屈從。


我一直堅信,對孩子而言,最大的幸福莫過於確信自己隨時有被愛的把握,且僅僅是因爲自己本來的樣子。


父母無條件的接納和愛會給孩子更多勇氣、信心和力量,孩子藉此可以義無反顧地爭取成功。遭遇挫折和苦難時,孩子依然會保有免於崩潰的力量,確信人間值得、歲月可期。


正如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所說:“孩子必須確認自己可以隨時回家,纔可以安心地向前發展。”



02


愛如所是,靜待花開


大自然向父母示範瞭如何尊重生命的唯一性和獨特性。


我曾帶着學生們到秦嶺、長白山等名山大川徒步、考察,最大的感受就是生物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在長白山,從山腳到山頂2700多米的海拔高差,濃縮了由溫帶到極地的壯麗垂直景觀帶。在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即便是同一海拔,也分佈着錯落有致的多個植物層。


這些自然現象無不清晰地向我們展示,每個生命都有其獨特的位置、價值和使命。生命是用來完成的,不是用來比較的。好的養育不是把孩子塑造成千篇一律的贗品和山寨貨,而是鼓勵和支持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來完成他自己。


大自然教會我們要尊重生命的生長規律和秩序,靜待花開。


有些父母常常把孩子當成年人甚至聖人一樣去要求。曾有位媽媽問我:爲什麼上幼兒園的孩子犯過錯誤被懲罰後還會再犯,是不是要加重處罰?


孔子都說,能做到“不貳過”的,三千弟子中只有顏回一人。我們自己都做不到“不貳過”,卻要求只有幾歲的孩子做到,這是不公平的。


我曾帶着學生們在西雙版納野象谷的蝴蝶園中觀蝶。蝴蝶是從青蟲蛻變而來,但蝴蝶在空中飛,青蟲在地上爬,感受到的是不同的世界。


人的成長也是如此,從嬰兒到成年人的跨越,不是單向的成長,而是從青蟲到蝴蝶的質變。人生的不同階段有着不同的主題。讓孩子活得像個孩子是童年的意義和價值所在,也會爲孩子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奠定良好的身心基礎。


春華秋實是自然規律,孩子的成長亦是如此。不要總想着用各種猛藥雞娃,催熟必然導致早衰。父母需要用更長的時間跨度去審視今天的教育,多一點兒耐心和平常心,靜靜等待孩子的成長。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



03


敬畏生命,放手留白


大自然教會我們要敬畏生命,學會留白。


我每年都會組織幾期夏令營,帶孩子們去騰格裏沙漠徒步。很多孩子原本以爲沙漠是寸草不生的,實際走下來卻發現,沙漠中不僅有梭梭、野兔等動植物,還有生機盎然的綠洲。


這些植物通常根系發達,深扎地下,以便吸收更多水分,減少水分散發。這是生命內在自我調節的能力。


孩子也是一樣,並非一張可以任由父母隨意塗抹的白紙,而是一粒種子,從誕生起就具備了成就最好自己的傾向性和可能性。正如《功夫熊貓》中烏龜大師對浣熊師傅所說:“我們無法勉強一棵樹何時開花,何時結果。無論我們做什麼,這種子終會長成桃樹。我們或許想要蘋果或是橘子,但能得到的只是桃子。”



在騰格裏沙漠自然營地的附近,有一棵近300年樹齡的榆樹。前幾年,這棵樹周圍是有柵欄的。兩年前徒步路經此地時,柵欄不見了。爲什麼會這樣呢?


當地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最初做柵欄是出於對這棵榆樹的保護,想構建一個小的安全環境,使其免受風力或人爲破壞。但幾年下來發現,這一善舉反而對樹造成了更大傷害。


原來,風碰到柵欄後,一部分會向上走,一部分會向下走。向下走的風會把下面的沙子不停地掏出來,形成一個越來越大的坑,榆樹的很多側根暴露出來,被風抬起。最終只能拆除柵欄,還樹以真實的自然環境。反觀家庭教育,我們是不是也經常以“爲你好”和“愛”之名,做着傷害孩子的事情呢?


大自然不僅是人類生存的環境,也是育兒智慧的源泉。希望父母能夠通過對大自然的觀察與深入體悟,不斷汲取養分,智慧育兒,幸福育己。


本文摘自《婚姻與家庭》雜誌

原標題:《養育之道,盡在自然》


一審:曹 磊

二審:李 津

三審:趙海旭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