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越在這3個方面“富養”,長大後越能成功,你別養錯了

由 布穀媽媽 發佈於 親子

'25-06-30

我們做父母的,誰不愛孩子?誰不希望兒子將來能有出息?

可很多時候,我們拼命給他喫好的、穿好的,卻忘了——

真正決定一個男孩高度的,不是他小時候喫了幾頓大餐,而是他有沒有被好好對待、好好培養。

一個男孩,如果在這3個方面“富養”得當,他未來的路會走得順很多。

一:情緒上的“富養”

很多男孩子,從小就不允許“表現出軟弱”。他從小到大,聽到的最多的話就是:

“你是男孩子,哭什麼哭?”

“男孩子要堅強啊。”

“你怎麼跟個女孩一樣,還不是男孩了?”

每次遇到委屈,他剛紅了眼,一聽到這些話,只能默默把把難過和委屈往肚裏咽。

但問題是,忍下來的情緒,並不代表它不見了。

如果一個男孩,從小就一直“忍着”不發泄情緒,他長大後,很可能不會吵架、不會解釋、不會認錯、也不會求助。

他會沉默。

爲什麼現在有那麼多男人,和家人不溝通,吵架只會摔門、沉默、冷戰,甚至動不動就爆炸?

說白了,是小時候的“情緒窮養”埋下的雷。

那情緒這東西,能富養嗎?

能。

就是我們願不願意,給他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他知道,情緒不是錯,表達也不丟人。

比如他難過了,我們不急着打壓說“不許哭”,而是告訴他:“你可以哭出來,哭完我們再想辦法。”

他發脾氣了,我們不立刻打斷他,而可以等他冷靜下來後,再和他說:

“你剛剛是不是有些生氣?沒關係,媽媽理解你。”

情緒上被“富養”的男孩,會更瞭解自己。

他知道,自己爲什麼生氣,爲什麼難過,是不是需要幫助。

遇到事情,他會大膽地說出來,也願意跟家人溝通、一起解決事情。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不會因爲一點小事就崩潰,也不會把壓力全憋在心裏。

他反而更有力量,因爲他內心通透,能處理好情緒,也能理解別人。

二:見識上的“富養”

有些家長覺得爲難:“我家條件一般,怎麼富養見識?”

其實見識這個東西,並不是非得出國旅遊、砸錢長見識。

而是他對這個世界感不感興趣、思維活不活躍。

哪怕只是遇到問題時,我們多問他一句:“你怎麼看?”

晚上睡前和他聊聊最近看的一本書,週末帶他去趟圖書館、博物館、爬個山。

慢慢地,他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了。

別小看這些細節。

小時候眼裏裝過世界的孩子,長大後,纔不會困死在雞毛蒜皮的小事裏。

有些男孩,一輩子就活在一個模式裏:上學、打工、結婚、生娃,然後抱怨生活苦。

但有些男孩不一樣,他讀過的書、見過的事,會讓他知道——其實,還可以試試別的路。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出息”,可出息從哪兒來?

從他見過、聽過、想過、思考過的地方來。

如果他對世界感興趣、對書本有熱情、對新鮮的事物充滿好奇。

那麼,他將來,就是長成一個見識廣的人。遇到事。便不迷茫、不盲從、有自己的主意。

三:自尊的“富養”

你有沒有見過那種孩子,明明挺聰明,做什麼都不錯,但就是不敢出頭,遇事總是往後縮?

老師讓發言,他低頭;

組隊做活動,他說“我不行”;

哪怕真的有想法,也不敢說。

不是他真沒本事,而是他從小不相信自己能行。

男孩的自尊心,就像一塊玻璃,表面看起來硬,但其實特別脆。

我們一句話說得重了,他可能嘴上不說什麼,但心裏已經咯噔一下,碎了。

有些家長圖省事,動不動就是“你看看人家誰誰誰”“這點小事都做不好啊?”

甚至有時候,當着外人就數落孩子,覺得這樣能激勵他。

但實際上,他那點僅有的“我可以”,早被我們這樣的話語給掐滅了。

小時候我們不肯給他的自尊,長大後,社會也不會給他。

一個從小被尊重過的男孩,他心裏是有桿秤的。

他知道自己“值得”,他不自卑,也不跋扈;他敢表達、敢爭取,跌倒了能爬起來,不用靠別人的評價活着。

反過來,那些從小被罵“沒用”“不中用”的男孩。

長大後,最怕的不是失敗,而是“被人看不起”。他的性格,失敗了自卑,成功了自負。

“富養自尊”不是溺愛,也不是盲目誇他什麼都好,而是讓他在試錯裏建立信心,在尊重中慢慢長大。

比如他沒考好,我們不急着罵,而是問他:“這次看起來有點難,我們一起來研究下?”

比如他幫你拿了重的東西,我們不只是說一句“嗯”,而是看着他說:

“媽媽沒說你就主動幫忙,我真的好感動,你太有責任心了。”

這些看似無意的回應,其實是在悄悄告訴他:你有價值,你被看見,你的努力不白費。

男孩的骨氣,就是在一遍遍被信任和肯定中,發展出來的。

真正聰明的父母,懂得把自尊,當作一種底層財富來養育兒子。

男孩越在以上3方面“富養”,長大後,他就越能成功,你別養錯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