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被清華錄取的湖南考生,我頓悟名校挑的從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由 男孩派 發佈於 親子

'25-07-25

最近,湖南省首個拿到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學霸張樂天火了。

他高考662分,還曾斬獲2024年全國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

但比張樂天更火的,是他媽媽的教育心得——

“我們家的電視、手機、電腦都是擺設。”


“每一門功課的學習,都是萬小時定律堆出來的。”


“家長要懂得規劃,天賦不是一切。”

網友紛紛感嘆:名校挑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畢竟,考試卷面寫的是孩子的分數,但背後卻是家庭教育的比拼。

父母是投入的主角,家庭是比拼的主場。

每一個優秀孩子的身後,都藏着父母的苦心栽培。

沒有一個孩子,可以在放養中成才

教育路上,嚴是愛,松是害。

深知這一點的張樂天媽媽,從小就嚴抓下面3點:

一抓手機:

她說,孩子玩手機去了,學習的時間就不多了。加上看了太多孩子被手機毀掉的案例,所以她從不給張樂天玩手機,平時聯繫就用老年機。

二抓學習:

“聰明只代表你有反應這個知識體系的能力,不代表你不用去思考,去理順,去喫透它。努力要大於天賦。”

張樂天紮實的學科基礎,就是在她和丈夫的監督下,通過日復一日地積累,達到一萬小時的努力成果,確保“做一題,喫透一題”。

三抓習慣:

遇到難題時,她會鼓勵兒子先查閱資料,再與同學或老師交流看法,最後對照答案反思不足,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

空餘時,她會帶着兒子一起看書,從小培養兒子愛閱讀的習慣。

《清華學霸教子經》裏寫道:

“父母要明白,孩子小時候缺乏自制力。對學習等艱苦的事情,不主動是常態,主動是非常態。”

趨甜避苦是人性本能,而教育本就是一場與本能的博弈——

父母嚴格管教與督促,才能減少孩子的任性與散漫。

就像那個同時被8所世界名校錄取,被網友譽爲“學神”的丁雯琪。

她優秀的祕訣,就是身後站着一對盡職盡責的父母。

小時候,丁雯琪生性貪玩,做事三分鐘熱度,父母就常常把她摁在琴凳上練琴,讓她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中學會堅持。

小學時,父母就給她定下規矩:回家第一時間先寫作業,才能娛樂。

再大一點,就逐漸放手,培養她自我管理能力,讓她自己制定時間表,合理安排閱讀、學習、上興趣班和休息的時間。

而電腦和手機,則一直是被明令禁止的。

剛開始,丁雯琪難免牴觸,但當成績越來越好、讚美越來越多,她的內驅力被激發,就從“他律”變成了“自律”。

正如2019年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媽媽所說:“只有小時候定型,後面的路纔好走。”

這世上,從不存在什麼所謂的天才,有的只是全家傾情澆灌的結果。

而這,拼的是父母的堅持、父母的遠見。

教育的關鍵,首先在於父母的自我教育

作家鮑德溫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從不會一味逼迫孩子,而是懂得身教大於言傳,用榜樣的力量激勵孩子前行。

張樂天的父母也不例外。

他們不讓兒子玩手機,自己也從不玩手機。

媽媽本身雖是英語老師,但在給兒子啓蒙英語時,也一直在學習相關的教育知識,提升自己。

兒子走奧數道路,也是在二三年級時,受父親的薰陶,逐漸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這種“不教而教”的力量,遠勝一萬句道理與管教。

就像孔子說的:“其身正,雖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

看過很多學霸父母的採訪,我發現,每一個“別人家的孩子”背後,都站着“別人家的父母”。

安徽理科學霸董吉洋,在談到自己的學習時也說:

“偶爾我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麼,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還有被北大錄取的湖南三胞胎,在談及自己的成績時,直言最想感謝的人就是媽媽:

“很少會有一個母親像我們的母親這樣,爲了孩子把自己逼成了一位教育專家。”

媽媽譚女士白天要上班,晚上還要照顧他們三兄弟,卻依然每天擠出時間堅持學習教育知識,最後甚至考上教師資格證。

耳濡目染下,三兄弟從不貪玩,而是跟着努力學習,變得自律又上進。

你看,好的家庭教育,始於父母的一言一行,成於孩子的日拱一卒;是無聲的示範,更是潤物無聲的滋養。

父母積極,孩子上進;父母好學,孩子樂學;父母嚴己,孩子律己。

父母修煉自我,做好榜樣,纔是對孩子最好的託舉。

父母的規劃,決定孩子未來的高度

張樂天媽媽在採訪中,就着重強調了“規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有規劃,有目標,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挖掘出兒子的數學天賦後,張樂天媽媽就讓他開始學習奧數,參加競賽。

最終在2024年,張樂天憑藉全國奧賽金牌的學科特長優勢,通過清華大學“強基計劃”提前鎖定錄取資格。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家長的“規劃力”,就是孩子的天花板。

還記得那個同時被5所世界名校同時錄取的雷子昂嗎?

在衆人都感慨超級學霸的誕生時,雷子昂的父母卻絲毫不意外:兒子進入世界頂級學府,是我們早就規劃好的,在預料之中。

原來,父母雖只是普通的銀行職員,卻爲他謀劃深遠。

從小,讓他學一門才藝傍身。

初中開始,帶着他遊歷國內外很多地方,拓寬視野。

尋找他身上可以放大的優勢,讓他未來有更多的可能性。

雷子昂確認從事生物研究工作後,就根據世界名校的錄取條件,制定進一步計劃:

報名學習,爲出國考試做準備,加入相關研究,發表文獻。

最終,這條精心設計的規劃路徑,讓他成功叩開了世界排名前十的帝國理工學院。

很認同一句話:教育最大的謊言,就是以爲光靠孩子努力就夠了。

事實上,選擇和努力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父母的認知高度與規劃深度,直接決定了孩子能抵達的起點。

父母多學習、早規劃,才能爲孩子搭建更廣闊的成長平臺。

父母的格局,讓孩子走得更遠

兒童心理學家艾莉森曾將家長劃分爲“園丁”和“木匠”:

“木匠式父母”像修剪盆景般只保留學習這一根“主幹”,孩子看似“筆直”成長,卻因缺乏其他枝丫的支撐,變得脆弱不堪。

“園丁式父母”則視孩子爲獨立生命體,因此願意投入時間和資源支持他們的興趣發展。

這樣的孩子,不僅抗壓和調節能力強,往往更能在長久的學業競爭中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

縱觀那些考上清北的學霸們,不難發現:

只會刷題的書呆子學霸,已經很少了。

大部分的學霸孩子,不僅會學習,還很會玩,課餘生活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生命更豐盈,也更豐富。

張樂天媽媽也強調,自己從不讓孩子死讀書,而是每年暑假帶着孩子去遊玩,平時也留出時間讓孩子發展興趣愛好。

目前,張樂天的古箏考到了十級,圍棋考到了三段,還打得一手好球。

最主要的是,因爲興趣的滋養,張樂天本人就像他的名字“樂天”一樣樂觀向上。

江蘇高考狀元丁潤陽,也從小愛玩圍棋,是“圍棋業餘五段”選手。

他說,玩圍棋培養了他強大的抗挫折能力,正確的得失心,讓他在考試時能夠保持一個好心態。

還有來自廈門的高一生張旖軒,今年高考考了653分,提前拿到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入場券。

他直言,自己平常就很愛玩,熟練掌握所有卡牌類遊戲。而這不僅沒有耽誤他的學習,反而讓他平時得以放鬆大腦。

很認同一句話:廣泛的興趣愛好就是孩子生命之樹上繁盛的枝丫,只有枝繁葉茂的樹,才能健康成長,才能迸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教育不該只爲了暫時的領先,而要有遠見地投資與發展。

父母放下功利心,爲孩子賦能,孩子才能在勞逸結合中張弛有度,以更飽滿的狀態投入日常學習,從而自信又陽光地成長。

有句話說得好:世上沒有橫空出世的奇蹟,每一個金光閃閃的孩子背後,都是父母持之以恆的努力。

孩子就是家庭的縮影,父母不一樣的引領和託舉,最終造就的是孩子天差地別的未來。

所以,從現在開始,請做好孩子前行的燈塔。

努力學習、有效引導、以身作則、精心規劃、持之以恆。

今天你有多努力,孩子他日就有多優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