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媽媽跟我說:
“我兒子最近特別暴躁,動不動就摔門、砸東西,一開始,我以爲是青春期在作怪,結果後來才意識到——不是他的問題,是我們的問題。”
很多時候,孩子的“異常表現”,其實是家庭狀態的一面鏡子。
有個詞,叫“情緒傳染”。
意思是,家人之間的情緒,會互相影響。尤其是孩子,會對父母的情緒變化非常敏感。
孩子若有3特徵,說明父母“關係不好”,很多人還以爲是孩子的問題。

一:孩子的3種表現
孩子的以下這3個表現,可能正反映了父母的關係狀態。
①情緒不穩定,動不動就炸
和一位朋友聊天時,她告訴我說,有一陣子,她發現兒子脾氣特別不好。
妹妹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立馬吼起來:“你幹嘛啊!”
和小夥伴玩,別人不小心弄倒了他的玩具,他立馬罵人家:“你根本就是故意的,你給我滾!”
聽到這話時,她當時驚呆了。
因爲兒子說的這話,是她和老公吵架時,她無意識脫口而出的一句話。
可當時兒子明明在臥室,他們沒當着孩子面吵啊。
這時她才知道,原來每次他們吵架時,孩子其實都聽得到,也都明白是怎麼回事。
她以爲孩子還小,不懂大人的事。
但其實,兒子雖然沒在他們面前說,卻把這些情緒,都壓在心裏,然後發泄到了其他地方。
這時,她才明白,兒子“脾氣差”,不是他真的性格就是這樣,而是父母關係差,影響了他的情緒和表達方式。
父母天天吵架,他不知道,父母的怒火會不會燒到他身上,也不知道,這個家,會不會一下子就散了。
害怕、壓抑、焦慮的情緒,全壓在心底,他就表現的“脾氣差”了。

②動不動就自責
我曾看到一對夫妻,爲了孩子的事爭吵,吵着吵着,旁邊的孩子放聲大哭,一邊哭一邊喊:
“你們別吵了,都是我不好,我下次再也不這樣了……”
聽到這句話,我們在一旁的大人,心都碎了。
心理學家鮑爾比說過:
“孩子的大腦,還不能理解複雜的人際衝突,他們只能從‘是不是我惹了麻煩’開始推理。”
尤其是父母吵架時,孩子會變得特別小心翼翼,他會覺得:“是我不夠好、不夠可愛,爸爸媽媽才吵架。”
如果這樣的情緒,若是重複太多次,他就很容易變成“討好型人格”——極力地討好父母,讓他們開心,不再爭吵。
一旦形成這種性格,他對別人,也會是這樣的“討好”。
③越來越冷漠,不想和別人靠近
布妞有一個同學,剛開始人還挺開朗,和誰都玩得來。
後來,她像突然變了人一樣,對誰都冷冰冰的。誰跟她搭話,她要麼不理,要麼就懟人家:
“我怎麼知道,你自己不會看嗎?”
“你再吵,我打死你。”
“你好醜,離我遠點。”
那一陣子,大家都覺得,她像個“刺蝟”一樣,見誰都要軋一下。而且,看到同學摔倒了哭,她不但不幫忙,還嘲笑別人:
“看,他摔成了狗啃屎,哈哈哈。”
後來她媽媽跟我們說,女兒對人最冷漠的階段,就是她和老公關係最差的那個階段。
那個時候,她和老公忙着吵架要分開,誰也顧不上孩子。孩子一下子,就變得對人很薄涼了。
孩子在緊張、暴力的家庭氛圍裏,其實是擔驚受怕的。而爲了讓自己看起來堅強,他漸漸學會了“防守”。
他會覺得,連父母的關係都這麼差,和別人的關係又能好到哪去?
所以,他在人際關係裏,也變得對人淡漠。

二:孩子的狀態,反應地是家庭的狀態
很多時候,我們以爲,只要給孩子喫好穿好就算盡責,但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東西——安全感。
爸爸媽媽,構建了家的房子。一旦房子搖晃,首先受到影響的,是孩子。
父母的關係穩,孩子的安全感才足,他的幸福感,纔會更強烈。
當然,不是說我們就不能吵架了,而是我們處理關係時,可以動用一點“小智慧”。
①吵架可以有,但別在孩子面前撕破臉
沒有夫妻不吵架,關鍵是怎麼吵。
我們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責、冷嘲熱諷、吵得不可開交,瑟瑟發抖的,一般是孩子。
實在要吵,我們可以跟對方說:
“我們不要當着孩子的面說這些,有什麼問題,我們一會再說。”
如果我們實在情緒失控了,事後也跟孩子解釋:
“剛剛爸爸媽媽只是意見不合而爭吵,不是你的錯,我們也在學習怎麼更好地溝通。”
這樣,孩子纔不會把大人的矛盾,背在自己身上。

②在孩子面前表達愛
孩子其實特別需要,看到爸媽相愛的樣子。
哪怕只是我們互相夾菜、出門前一個擁抱、或者一句感謝的話,都會讓孩子知道:“我的家是充滿愛的,是溫暖的。”
他就會有滿滿的安全感,內心充滿力量。
③別讓孩子成了你們感情的“中心”
孩子,伴侶,你把誰放在地位?
我想大部分人會說:“孩子。”
其實,《愛的序位》指出,一個家庭裏,排在第一位的,是伴侶,然後纔是孩子。
因爲當你的眼裏只有孩子時,你就很難越過孩子,去看到對方,對方也很難越過孩子看到你。
時間久了,夫妻關係就會變淡,這對孩子,可不是什麼好事。
只有父母關係穩了,才能給孩子一個安定、牢固的家。
我們可以每週抽出一個固定的時間,沒有孩子、沒有手機,一起出去喫個飯、散散步,或者看場電影,喝喝飲料聊聊天。
一個情緒穩定、有安全感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
我們若能經營好夫妻關係,孩子,自然會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