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三十歲,還不打算要孩子的,往往是這4類人,父母發愁也沒用

由 奶豆爸爸聊育兒 發佈於 親子

'25-07-26

在傳統觀念裏,有“三十而立”的說法。

似乎,到了三十歲,就該標配家庭、事業和孩子。

可如今的街頭巷尾,越來越多三十歲以上的年輕人,堅定的選擇丁克,或暫時不要孩子。

父母急得團團轉,催婚催生成了家庭日常的固定話題。

可任憑催得再急,他們仍然不爲所動。

老一輩人不理解,明明到了結婚生子的年紀,爲什麼年輕人沒有半點焦急之色?

他們的心裏又在想些什麼呢?

其實,過了三十歲還不打算要孩子的,往往是以下這4類人。

哪怕父母再發愁,也很難改變他們的選擇。

接下來了解一下,儘管兒女不明說,父母也得知道。

01.事業型人格,追求自我價值

三十歲,對很多人來說是一道“坎”。

比如,三十歲的女性常被貼上“婚育風險”的標籤。

生活中,父母開始催生,社會也默認“成家立業”纔是正軌。

但對於另一部分人來說,三十歲卻恰恰是“厚積薄發”的起點。

這類人,通常把事業當做人生的“主賽道”。

而三十歲,正是衝刺的關鍵期。

他們可能是某公司的中層管理,正帶着團隊攻堅核心項目。

可能是自主創業的老闆,剛熬過起步期,正全力拓展市場。

也可能是專業領域的骨幹,憋着一股勁要評職稱、拿大獎。

對他們來說,事業不僅是謀生手段,更是實現自我價值的核心途徑。

他們深知,養育孩子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

無論是嬰兒期的夜醒、上學後的輔導,還是成長中的陪伴,每一項都可能讓事業節奏被迫打亂。

於是,在“事業上升期”和“育兒關鍵期”的衝突裏,他們果斷選擇前者。

而這,並非是不愛孩子,而是他們更想活成自己認可的樣子。

只有這樣,才能用成就感填滿人生的“價值賬戶”。

02.自由主義者,不願被孩子束縛

這類人,骨子裏鐫刻着“自由至上”的基因。

人生信條是“我的生活我做主”。

他們天生熱愛自由,喜歡旅行、社交、探索新事物。

更重要的是,他們喜歡待在讓自己舒服又自洽的環境裏。

他們可以在週末,泡在咖啡館裏,讀一下午的書。

也可以在深夜,靈感來了的時候,立刻打開電腦也文案。

這種無拘無束的狀態,是他們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而一旦有了孩子,意味着至少有十八年的責任和束縛。

在他們看來,孩子就意味着“自我”的妥協和讓步。

比如旅行時要考慮孩子的安置問題,加班還要惦記誰去接孩子放學。

甚至連突如其來的想看場電影,也有很多的後顧之憂。

既然如此,還不如先摁下“要孩子”的暫停鍵,讓自己可以更大程度上,自主支配人生。

這類人,並不是否定婚姻,也不是排斥家庭,只是不願生活被孩子“綁架”。

畢竟,對他們來說,保持人生的“自由度”比遵循傳統生育節奏更重要。

他們寧願守護當下的自在,也不願爲“應該有個孩子”而妥協。

面對這類年輕人,父母無論怎麼勸,也很難說服他們。

03.經濟壓力大,覺得養不起

網上有個熱梗:養一個孩子需要多少錢?

有人算過這筆賬:

從懷孕產檢到幼兒園,一線城市需要至少100萬。

二三線城市,也要將近60萬之多。

就算是小縣城,養育到18歲的成本,也超過30萬。

而這其中的每一筆支出,都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

此外,在高房價、高教育成本的現實壓力下,有的年輕人養活自己,都尚無喘息之機,更何況還要託舉孩子的成長。

對於這類人來說,他們不是不想要孩子,而是深知現實的殘酷。

他們不想讓孩子跟着自己“將就”,也不願讓孩子揹負與自己複製粘貼般的人生體驗。

尤其是當他們看到身邊朋友爲了給孩子報班縮衣節食,或者聽到同事因育兒成本不敢更換工作。

他們就會更加堅定“沒準備好就不生”的想法。

對他們來說,生育不是順其自然的事情,而是需要經濟底氣的“重大決策”。

04.對人生持悲觀態度的年輕人

不得不說,這類人對生活的看法偏理性,甚至帶點悲觀。

但這並非是消極,而是被生活的“負面樣本”磨平了期待。

也許,他們見過父母爲錢爭吵。

見過親戚的孩子,被捲進雞娃大戰。

見過朋友當全職媽媽後失去自我。

也見過名校畢業的孩子,接連碰壁,找不到工作。

這些經歷和感受,讓他們對“生育”產生了本能的警惕。

他們可能認真思考過:

自己能否給孩子一個穩定的成長環境?

能否確保孩子在充滿競爭的社會里,活的輕鬆幸福?

也許,他們在看到親戚朋友的孩子時,也想象過有孩子的美好場景。

可與此同時,也會反覆問自己:

我連自己的人生都過得磕磕絆絆,憑什麼覺得能給孩子幸福?

其實,像這類人,並非否定生命的美好,而是對“爲人父母”有着極強的敬畏心。

在他們眼裏,生孩子不是“傳宗接代”世俗任務,而是要對一個新生命的一生負責。

如果自己都對生活充滿迷茫,又怎能保證孩子能快樂成長?

看起來可能悲觀,但這種“悲觀”本質上卻是一種清醒。

畢竟,沒有誰能保證能給孩子完美人生,但至少可以避免這一切的發生。

其實,生育從來不是人生的“標準”,而是一種選擇。

有人把孩子當做生命的延續,有人把事業當成人生的勳章。

有人用自由定義幸福,有人靠理性規劃未來。

無論選擇哪一種,都是一個人對人生的理解和期待。

作爲父母,發愁、擔憂都能理解,畢竟傳統觀念裏,“兒孫繞膝”是幸福的象徵。

但時代在變化,年輕人對人生的規劃早已多元。

而爲人父母能做的,就是要告訴年輕人:

無論是否選擇生育,都要對自己的決定負責。

畢竟,能爲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就是最好的生活態度。

最後也想問問大家,如果你的兒女不選擇生育,你會着急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