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先問問大家:
你想讓奶奶幫着帶娃,還是想讓姥姥帶娃呢?
可能關於這個問題,只要是媽媽這個角色,大多都傾向於自己的孃家人。
畢竟,姥姥帶娃,寶媽媽們樂得輕鬆不說,而且跟自己母親說話,能夠直來直去,絲毫不用擔憂婆媳相處的問題。
就像我的高中同學娜娜,當初也是抱着這樣的美好初衷。
從大寶出生,就一直讓孩子姥姥幫着照顧。
直到二寶1歲多那年,一件事情的發生,讓她改變了想法。
也讓她說出了那句“如果可以,別讓姥姥帶娃”的懊悔且自責的話。
到底怎麼回事呢,咱們一起了解一下。

01.“如果可以,別讓姥姥帶娃”
娜娜剛懷上大寶那會兒,天天就琢磨着等孩子出生,就得讓姥姥來帶。
一來公婆確實身體不大好,二來有孃家媽助陣,確實能省心不少。
後來大寶出生,娜娜媽媽爲了給女兒女婿帶娃,特意辦理了內退。
早早退休,專門從老家趕到城裏,開啓了帶娃生涯。
自從有了孃家媽的鼎力幫忙,娜娜的生活過得越來越滋潤。
剛開始那幾年,她在家休養,完全當起了“甩手掌櫃”。
孩子有啥事,第一時間就會交給媽媽處理。
再往後,又生了二寶,等到二寶半歲大的時候,她重新步入職場。
因爲後方穩定,她的事業也做的風生水起。
看起來,一切都朝着當初娜娜期待的那樣發展。
可是,二寶1歲多那年,一件事情的發生,卻讓娜娜意識到“姥姥帶娃”有多麼不易和心酸。
也讓她終於明白,比起媽媽默默無私的奉獻,她對媽媽的關懷和孝心,簡直少的可憐。

那是北方的冬天,剛下過雪,路上滑的厲害。
娜娜媽媽懷裏抱着二寶,去幼兒園裏接大寶放學。
誰知雪天路滑,一不小心摔了個人仰馬翻。
老人家爲了護住懷裏的孩子,在摔倒的一瞬間,把重心朝自己方向傾斜重重倒下。
而抱着的二寶,僅僅胳膊肘處有一點擦傷。
事情發生後,娜娜第一時間就趕了過來。
看到孩子受傷,衝着母親就脫口而出道:“下雪了路滑,你就走慢點啊,這孩子萬一摔個好歹,你說你這不是一天幫倒忙嘛……”
後來,娜娜帶着二寶去醫院做進一步處理,而孩子姥姥帶着大寶先行回家。
等娜娜帶着二寶回到家時,天已經黑了。
她一進門打開燈,發現桌上擺着自己愛喫的餃子,而母親已經倚靠在沙發上睡着了。
她湊近一看突然發現,母親的膝蓋處,滲出了一大片血漬。
這一下,娜娜眼眶裏噙滿了淚水,佈滿了悔恨和歉疚。
也許是感覺到動靜,娜娜媽媽也醒了過來。
看到女兒時,她眼裏的疲憊仍未消退,卻溫柔的說:“餓了吧,做了你愛喫的餃子,等我給你熱熱”。
聽見媽媽的話,娜娜再也控制不住情緒,一把抱住了母親,久久難以平靜。
提起這些事,娜娜每次都會說:
姥姥帶娃,有着太多難以言說的委屈。
她們不是沒脾氣,只是爲自己的女兒,忍下了一切,甘願做那個有苦也往肚裏咽的人。
也正因如此,她才說出了“如果可以,別讓姥姥帶娃”的這句話。

02.姥姥帶娃的3點難處
網上有句話是:
姥姥帶娃,心疼的是閨女,成全的是女婿,穩定的是一個家啊。
可問題是,在這些付出和奉獻的背後,卻飽含着姥姥帶娃的艱難與苦澀。
甚至還有一些我們年輕人可能從未察覺的難處。
①要忍受背井離鄉的孤苦
比起很多爺爺奶奶,姥姥需要背井離鄉、幫忙帶娃的概率,明顯更高。
可問題是,很多老人幾乎沒怎麼出過遠門,一進城裏,兩眼一抹黑。
再加上對電子設備以及交通路線的不熟悉,常常將她們可活動的範圍,控制在兩點一線上。
不是呆在家裏陪孩子、做家務,就是在接送孩子上下學的路上。
就像網上有人說的那樣:
當姥姥們踏入女兒所在城市的那一刻,她們就與熟悉的世界徹底割裂了。
從此,要飽受人生地不熟的孤苦,忍耐與老伴分離的煎熬,過着拘謹又受累的生活。

②姥姥帶娃,往往是高危職業
爲什麼會這麼說呢?
原因很簡單,若是爺爺奶奶幫着帶娃,可能寶媽們就算有什麼不滿,也不會直截了當的批評和指責,或者說一些難聽話。
可輪到姥姥,在這一點上,就幾乎無所顧忌。
比如,孩子稍有磕碰、生病,姥姥承受的目光壓力,就遠超旁人。
比如,姥姥帶娃,寶媽媽常常會有恃無恐,想當“甩手掌櫃”就當甩手掌櫃,根本不考慮婆媳矛盾那些事。
再比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姥姥去女兒女婿家帶娃,總會下意識覺得自己是“客人”,從而在言談舉止上都不會太過自在。
在照顧孩子的時候,也會更加精細小心,生怕出現一點意外。
試想想,在如此繁多且複雜因素的影響下,姥姥帶娃,可不就是“高危職業”嗎?

③姥姥帶娃,有苦得往肚裏咽
有人說:
姥姥的愛,厚重如山,有時卻也常常“沉默如迷”。
就像娜娜的媽媽,明明自己摔的更嚴重,卻一直忍着不說。
還有的姥姥,明明已經累得直不起腰了,卻還是不斷的說着“沒事”。
除此之外,像是育兒觀念的衝突、生活習慣的差異,都有可能引發女兒女婿的不滿。
可是她們卻從未因爲委屈和難過,就丟下孩子不管不顧的離開。
而之所以會如此,之前央視的一檔紀錄片《姥姥》,也許會告訴我們原因。
在紀錄片中,大多數姥姥被問及爲啥給女兒女婿帶娃時,她們都說出了一個相同的答案:心疼閨女。
還有一位姥姥,被採訪時,衝着鏡頭說道:
自己幫着女兒女婿帶娃很久了,可是女婿從沒喊過自己一句媽。
她說自己現在想開了,默默無聞,做個無名英雄挺好的。
只是,她眼裏的落寞和難過,卻扎向了每一個人,讓人不禁心疼。

其實,當我們理解了那份背井離鄉的孤苦,看清了姥姥處在“高危位置”的謹慎小心,讀懂了所有嚥下去的委屈與疲憊,纔會真正明白:
別讓姥姥帶娃,並非是一句冷漠之言,而是一聲遲來的心疼與警醒。
要知道,在隔代養育的溫情背後,姥姥們正經歷一場無人知曉的無聲遷徙。
她們把鄉音埋在行囊深處,將思念嚼碎了嚥下,只爲用蒼老身軀撐起女兒生活的晴空。
這份愛,太過偉大和厚重。
所以,作爲年輕人的我們,要多分擔一些家務,多一些暖心關懷,給姥姥留一點喘息的空間。
而這,纔是對那份傾其所有的愛,最該有的溫柔回應。
大家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