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年前我深陷抑鬱,醫生開的藥堆滿抽屜,可每次喫下藥都像飲鴆止渴——短暫平靜後,是更深沉的空洞。直到我遇見一位心理醫生,他聽完我的經歷後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心病終需心藥醫,喫藥只能暫時緩解症狀,最終還是要從心理去改變。”
這句話猶如及時雨點醒我。我也深深意識到依靠喫藥是不行的,它只能暫時改善我的症狀而已,但它確實改變不了我的認知,打開不了我的心結。
英國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分析顯示,認知行爲療法(CBT)對中重度抑鬱的長期療效不亞於藥物。真正決定能否走出抑鬱的,是能否解開思維的結。

抑鬱的根源,其實就是你內心停不下來的內耗和自我鬥爭。當你遭遇挫折、失去或傷害,本該指向外界的憤怒,卻被調轉槍口指向了自己——“是我不夠好”、“都是我的錯”。弗洛伊德稱之爲“將失落的客體的憤怒轉向自我”,這種內向攻擊像慢性毒藥,蠶食着我們的內心。
你或許試過用正能量雞湯逼自己“振作”,或是不斷地給自己講大道理。但是你卻發現越用力越痛苦;又或者用藥物控制症狀,但是你會發現自己始終擺脫不了那種無力和父消極的思維方式。因爲真正的解藥,是停止錯誤的自己和自己的鬥爭,學會接納,學會包容,學會接受不完美。
想起一個禪修故事:一位徒弟緊握雙拳問禪師:“爲何我越對抗痛苦,它越強烈?”禪師示意他看案頭茶杯:“你手中若緊攥滾燙的茶杯,自然灼痛難忍。放下,痛就只是經過你身體的感受。”徒弟鬆開手,杯落茶傾,灼痛果然消散。

這就是接納承諾療愈(ACT)的核心智慧——不迴避、不抗拒,允許情緒自然流經你。抑鬱如影隨形的五年裏,正是它真正救了我:
停下對抗:當自我否定的思維突襲時,我不再強迫自己“必須立刻振作”。而是接納當下的狀態。
解綁標籤:我不再把“工作失誤”等同於“我什麼都幹好”,就像區分“今日天寒”與“世界永遠冰冷”。負面感受只是路過,並不是永恆。
帶着痛苦前行:即使當下感覺很難受,症狀很厲害。我也儘量帶着症狀去生活、工作。不關注情緒,不管症狀,只專注當下的事,該幹嘛幹嘛,正如森田療法中講到的“順其自然、爲所當爲”。

改變認知,纔是根本的療愈。ACT療法之所以被公認爲國際前沿療法,正是因爲它教會我們跳出“消滅痛苦”的執念,轉而在情緒起伏中允許和接納,反而體會到情緒會在允許、接納中自然而然的消退。
初期練習,不妨試試簡單有效的“身體着陸法”:當恐慌襲來,試着從腳趾開始,感受它們與地面的接觸,逐步向上覺察膝蓋的支撐、腹部的呼吸起伏……將注意力從混亂思緒拉回身體感知的此刻。正念研究表明,這種覺察能有效調節杏仁核過度激活,極大的緩解焦慮情緒。
其實在抑鬱的情緒中,藏着渴望被真正看見的自己。那些緊繃的肌肉、急促的呼吸,都是心靈無聲的吶喊:請看見我的存在,請接納我的全部。
想依靠自我療愈的朋友,推薦兩本實操自愈書:一本是《情緒自救》,書中講到日常心理訓練的工具方法。

另一本書是《抑鬱症打卡自救》,書中用結構化練習方式陪你一步步落實行動,激發行動力,逐漸找回自我掌控感和認同感。
走出抑鬱其實並不是要消除症狀,而是通過症狀的接納,學會對自我的接納,學會接納不完美,學會用無常,用平常心的方式看待生活,這就是抑鬱背後的深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