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自己 “不對勁”?疑病症把擔憂熬成了執念

由 精神科王永龍醫生 發佈於 心理

'25-07-24

  生活中,有些人常常覺得自己身體 “不對勁”,哪怕醫生已經明確告知身體並無大礙,可他們依然憂心忡忡,這可能就是疑病症在作怪。疑病症就像一個頑固的小惡魔,把對健康的擔憂慢慢熬成了執念,緊緊糾纏着患者。接下來,咱們就一起深入探究疑病症背後的心理奧祕。

一、揮之不去的擔憂:疑病症的表現

  疑病症患者總是懷疑自己患上了嚴重的疾病,即便經過多次醫學檢查都顯示正常,他們的擔憂也絲毫不會減輕。

  比如張大爺,最近總覺得自己胸口悶,偶爾還會有點刺痛。他立刻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心臟病,於是馬上去醫院檢查。醫生經過詳細的檢查後,告訴他身體一切正常,只是有點勞累,多休息就好。可張大爺根本不相信,覺得醫生沒檢查出來,還是到處求醫,反覆做各種心臟檢查,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憂心不已。

二、執念的形成:疑病症的成因

  1.對健康的過度關注

  現代社會,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有些人卻過度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張大爺平時就特別關注養生知識,稍有身體不適,就會對號入座,聯想到各種嚴重疾病。這種過度關注讓他對身體的細微變化過於敏感,將正常的生理現象也視爲疾病的徵兆。

  2.過往經歷的影響

  如果曾經經歷過身邊人患病離世,或者自己有過生病的痛苦經歷,就容易對疾病產生恐懼。張大爺年輕時,父親因心臟病突然離世,這件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陰影。所以當自己身體出現類似心臟病的症狀時,他內心的恐懼被瞬間點燃,對疾病的擔憂不斷加劇,逐漸形成執念。

  3.心理壓力與情緒問題

  生活中的壓力和負面情緒也可能引發疑病症。張大爺退休後,生活節奏突然變慢,又面臨一些家庭瑣事的困擾,心裏一直憋着一股氣。這種壓力和負面情緒無處釋放,就通過對身體疾病的擔憂表現出來。他把對生活的焦慮轉化爲對健康的過度擔憂,陷入疑病症的漩渦。

三、張大爺的改變:打破疑病執念

  張大爺意識到自己的擔憂已經影響到正常生活,決定努力改變。

  他開始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瞭解疑病症的相關信息。通過閱讀書籍和參加健康講座,他明白自己的症狀是疑病症的表現,很多人都有類似經歷,並非自己真的得了重病。這讓他對自己的狀況有了更客觀的認識,減輕了一些擔憂。

  張大爺嘗試轉移注意力。他報名參加了社區的書法班,每天專注於練習書法。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他沉浸在筆墨的世界裏,不再把全部心思放在自己的身體上。隨着注意力的轉移,他發現自己對身體 “不對勁” 的感覺也沒那麼強烈了。

  同時,張大爺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他學會正視生活中的壓力和負面情緒,不再憋在心裏。他會和家人、朋友傾訴自己的煩惱,尋求他們的理解和支持。通過與他人的交流,他的心情變得舒暢,對疾病的擔憂也逐漸減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張大爺不再像以前那樣執着於自己的身體是否患病,生活也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四、驅散疑病陰霾:應對策略

  1.正確認識疑病症

  瞭解疑病症的症狀、成因和治療方法,明白自己的擔憂可能是疑病症的表現,而並非身體真的出現嚴重問題。通過學習相關知識,以科學的態度看待自己的狀況,減少不必要的擔憂。可以閱讀專業書籍、諮詢醫生或參加心理健康講座,增強對疑病症的認識。

  2.轉移注意力

  嘗試培養新的興趣愛好,將注意力從對身體的過度關注上轉移開。比如學習繪畫、攝影、下棋等,讓自己投入到感興趣的活動中。當注意力被其他事情佔據,對身體的擔憂就會相應減少。同時,參加社交活動,與他人交流互動,也能豐富生活,緩解疑病情緒。

  3.調整心態與情緒

  學會正視生活中的壓力和負面情緒,尋找適合自己的情緒宣泄方式。可以通過運動、聽音樂、寫日記等方式釋放壓力,調節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用平和的心情看待生活中的變化和挑戰,避免將焦慮情緒轉化爲對身體疾病的擔憂。

  4.定期體檢與信任醫生

  定期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確保身體健康。當醫生給出明確的診斷結果後,要選擇信任醫生,不要輕易懷疑診斷的準確性。如果對檢查結果仍有疑慮,可以換一家醫院再次檢查,但不要過度頻繁地檢查,以免加重疑病心理。

  總覺得自己 “不對勁”,疑病症把擔憂熬成執念,這給患者帶來不少痛苦。張大爺通過努力成功打破疑病執念。相信大家對疑病症有了更深入認識,你身邊是否有人有類似經歷?你是如何幫助他們的?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經驗和故事,讓我們一起幫助更多人驅散疑病陰霾,重拾健康心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