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建議:性格簡單的人,不要沉迷於人情世故

由 壹心理 發佈於 心理

'25-07-23

你會不會很羨慕這樣的人——

在人際交往中很會說漂亮話,爲人處世總是很圓滑,人緣很好、很會社交。

甚至你一度感慨:“自己怎麼就學不會呢?”

但慢慢你會發現:

TA們表面看起來做什麼都遊刃有餘,在人際圈中混得很不錯。但其實活得很心累,也沒有別人想象得那麼成功。

比如常常要被迫在飯局上左右逢源,硬着頭皮參加不喜歡的社交,甚至要違心讚美討厭的親戚、領導、客戶……

反而是那些小時候“不執着於人情世故”的人,長大後卻活得越來越自在。

或許有人會說:“不懂人情世故,怎麼在社會上立足?”

但真正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的人,從來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留天真。

今天,壹心理就和大家聊一聊:爲什麼性格簡單的人,最好不要沉迷於人情世故?

爲何性格簡單的人,不適合沉迷於人情世故?

其實,家庭環境是一個人最早的社交圈。

一個人單純的性格,往往植根於早期的成長土壤,尤其是在以下2種家庭環境裏:

1、主動順從:認知停留在“順從=安全感”。

成長在這樣的家庭中,父母大多以老實本分作爲處事原則,從小教導你要乖、要聽話,習得順從的生存之道。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模式是人類對維繫關係的一種本能適應。

心理學家朱迪斯·哈里斯在《教養的迷思》一書中指出:

如果父母本身的社交經驗有限,孩子就容易在人際關係中顯得“慢半拍”。

於是,長期受家庭環境的影響,等你進入了社會這個大家庭之後,當外面的人向你發起“試探”,你就會很自然地服從。

比如:

朋友邀請你聚會,哪怕自己有事,也不好意思拒絕,生怕朋友不高興;

和大家一起喫飯,你不愛喫辣,但還是逼自己跟着大家一起喫辣的;

同事總是借用你的東西但不還,你心裏不樂意,但還是不好意思說出來。

時間久了,大家就會覺得你好說話、好相處,你什麼都不在意,因此也不會考慮你的感受和想法。

2、被動順從:經常被否定,產生“習得性無助”。

經常被否定、打壓的人,容易養成“被動生存”的慣性,面對人際關係的衝突,會本能習慣性地退讓。

甚至當遇到一些行爲和自己意願相反的時候,也只會習慣性地屏蔽自我感受,機械地完成他人的意願。

電視劇《不討好的勇氣》中的吳秀雅,在職場裏表現出來的取悅和討好,和她的成長經歷息息相關。

父母經常吵架,爲了保持家庭表面的和諧,得到認可,她不斷地討好父母。

經年累月之下,僵硬地服從他人的意志,已經成爲了她的肌肉記憶。

以至於後來進入職場,秀雅也變得唯唯諾諾。

她害怕得罪他人,所以髒活累活全都包攬在自己身上。

她工作很積極,本可以被提拔爲主管,卻被人搶了位置。

只因領導覺得她脾氣好,肯定不會生氣,也不會添亂。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經歷,你可能已經產生“認知失調”——誤以爲人情世故就是一味地討好別人、壓抑自己。

你以爲這樣可以換來別人的喜歡,實際上這是一種“自我矮化”——

個體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的一種自我貶低、缺乏自信和尊嚴的狀態。

“自我矮化”並不會讓你更受歡迎,反而是在告訴別人:“我可以被隨意對待,我允許你們來傷害我”。

過度沉迷於人情世故,會逐漸消耗你的生命力

如果你性格一直很簡單純粹,一旦你研究的人情世故越多,你就越會覺得自己有一種“腳不着地”的不踏實感。

因爲深陷人情世故泥潭的人,習慣了在關係中創造出一個“人格面具”來迎合他人的期待。

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爲:過度社會化。

簡單來說,就是不管自己內心想法如何,都可以做到見什麼人就說什麼話,圓滑、遊刃有餘,並以利益爲導向。

這其實是一場巨大的心理消耗。

第一,持續內耗會磨滅我們的生命力。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感覺:

當自己扮演一個圓滑、會來事的人時,時間久了,會覺得很心累,甚至討厭那樣的自己——

每次在同事面前嚥下的委屈;

每次和朋友之間尷尬的互捧;

每次對別人違心的順從……

這些瞬間都是你在一次次地壓抑真實的自己。

但壓抑的情緒從來不會消失,只會越積越多,最後以更可怕的方式爆發。

前段時間,朋友婷婷有事回了趟老家,和我吐槽說,老家複雜的人情世故讓她整個人無比心累。

各自有隔閡的親戚聚到一起聊天,說着言不由衷的話,虛僞又彆扭。

親戚、朋友請喫飯,也是打定主意想讓她幫忙,她還得隨時表現出有禮貌、有教養的樣子。

“懂人情世故”往往意味着壓抑真實感受,而這恰恰是一個人喪失人格活力的體現。

一旦深陷人情的內耗,生命力就無法很好地釋放。

熱播劇《蠻好的人生》中的胡曼黎,以前的她總覺得自己有三頭六臂,總想着爲他人付出,每天沉迷於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爲了成爲金牌銷售,她能在客戶家樓下蹲守12個小時,爲其買早飯、買胃藥。

劇中有一個場景:

客戶把咖啡潑在她臉上,但她擦擦臉就遞給客戶合同,說:

“您發泄完了的話,我們聊聊方案?”

可這般執着於人情世故的背後,是胡曼黎想要獲得他人的認可,來確認自我價值、做出工作業績。

一次次接踵而至的人際壓力,也最終壓得她喘不過氣來。

她才意識到,自己最應該關注的是“自我的需要”。

作家辛東方曾說:

“一個人懂得遠離人情世故,就是遠離內耗。

看清事物的本質,學會選擇,就是一個人最好的狀態。遠離人情世故,專注自己的世界,提升自己的認知,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第二,習慣戴上“假自我”的面具,會失去“真自我”。

就像魯迅說的:

“面具戴太久,就會長到臉上。”

很多人會發現,自己活得越來越不像自己。

朋友小磊就是這樣,他厭倦了現在的工作和生活,每次出去應酬感覺都是帶着面具在社交。

對身邊的人沒有感情,只有想獲得的利益。

曾經的他是一個“i人”,朋友雖少,卻都是真心相待。

但現在他自嘲地說:

“我看起來是個‘e人’了,和誰都能聊上幾句,甚至很懂對方的心思,比任何人都遊刃有餘,更懂社交規則。但這個面具下的自己一度讓我覺得噁心,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沒有感情的空心人。”

這背後其實是因爲,他在用一個“假自我”生活,把自己藏在了一個合格的“社會人”角色裏。

在朋友面前是開心果,在領導面前是高情商的員工,在同事面前是老好人。

這些角色看起來完美,但拼在一起卻不是真實的、完整的自己。

爲了不被批評、贏得認可,我們不再問“自己想要什麼”,只會問“別人希望我做什麼”,真實的自我逐漸消失。

第三,關係經不起考驗,容易吸引到錯誤的人。

基於單薄的人情世故建立的情感連接,終究是脆弱的。

正如蔣方舟所說:

“通過討好,你吸引來的人,並不是真正欣賞你的人。”

你吸引來的多半是那些只想索取,不懂得尊重邊界的人。

朋友小A有段時間在職場中刻意追求圓滑感,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揣摩領導的意圖和喜好。

但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這些年沒花什麼心思鑽研業務和提升自我。

表面上看,他在關係網裏左右逢源了,但升職加薪的機會卻遙遙無期。

再比如,你可能認識過這樣的人——

你總是安慰、遷就TA,但TA很少在你需要的時候出現。時間久了,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不快樂,在關係中越來越累。

結果你拼命吸引來的,都不是什麼高質量的關係。

而當你索性真誠地做自己,收穫的反而是體驗好的、甚至能很好地滋養你的關係。

真正厲害的人,不用“精通”人情世故

其實,社會化程度不高的人,不等於融入不了社會,而是不再追求做主流社會的“正常人”。

單純本是一種極爲珍貴的天賦。

很多單純的人,也並不意味着什麼都不懂,而是一種主動選擇——在最大限度內,不被人情所裹挾,自由地做自己。

如果你也常常爲人情世故所累,可以從以下3點開始,專注做自己:

第一,接納並承認自己不夠圓滑和精明,看見自己的需要。

多觀察和尊重自己的感受,多一點自我意願的表達空間。

主動覺察“自己在爲人處世的時候是否舒服”,代替思考“這麼做別人是否喜歡我”

你可以每天花15分鐘時間做自我覺察訓練,寫下今日未妥協的三件事,逐漸拿回在社交中的主動權。

第二,培養自己的“自然感”,無需刻意變得“世故”。

演員唐嫣曾說過:

“別人說我單純,但我並不是真的傻。我不會想很多複雜的事,我想要的是進步和開心。”

她在節目中從不刻意表現自己,和嘉賓互動也頗爲自然和真實。

著名演員陳道明亦是如此。

在這個應酬不斷的娛樂圈,他是圈中出了名的“淡人”。

他曾在楊瀾的採訪中表示,自己參加各種酒局就煩,更不屑於人際場上的阿諛奉承。而是選擇專心研究劇本,打磨演技。

很多人說他不懂人情世故。

而當他拿到大獎的時候,別人卻都向他投來羨慕和尊重的目光。

好的社會化,不是把自己“捏”成社會所需要的形狀,而是找到讓自我與外界相處最舒服的方式。

第三,保護好自己的能量場,建立真正滋養自己的平等關係。

主動篩選人際關係,理解真正的“人情”,珍惜那些能與你深度對話的關係。

就像賈平凹,他曾經是一個非常喜歡熱鬧的人,每次家裏來朋友,他都很開心。

最開始他爲了維繫關係,幾乎每個人都熱情地接待。

可是時間久了,發現來的要麼是一些酒肉朋友,要麼就是有求於他的人。

這些繁瑣的人情關係,讓他焦頭爛額。

後來他下定決心,不再任由一些無關緊要的關係打擾自己的生活,只接待部分朋友,才又過上了平靜的生活。

每個人的能量是有限的,過度沉浸在無效的社交中,會讓人看不到真正值得投入的高質量關係。

而當你一直保持本真、簡單、純粹,周圍的人就會調整對待你的方式,你就越能留住那些真正珍惜你、與你同頻的人,獲得更健康的人際關係。

寫在最後

性格簡單的人,其實往往內心更強大和自洽,始終能守住自己的穩定內核:

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專注於自己的目標和方向;

不會讓不重要的人和事消耗自己。

在人際交往中,我相信“真誠”永遠是最好的必殺技。

待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乾淨,是平等對待,是沒有功利心、不帶目的地交往。

就如本傑明·富蘭克林的那句名言:

“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對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過於真實、誠意和廉潔。”

願你保留那個簡單清澈的自己,也祝你遇到簡單純粹的關係。

乾淨待人,清淨待己。

世界和我愛着你。

作者:蠍子的瞳孔

編輯:一顆多肉、笛子

圖源:網絡、unsplash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