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臺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這個人吧,還是比較有遠見的,尤其在赴美建廠這件事情上。雖然最終的結果,沒能如他所願,還是按照下一任董事長劉德音的意願——前往美國建廠,但現在回頭來看,張忠謀老爺子的預言卻逐步成爲現實。

當初張忠謀反對赴美建廠,就是因爲簡單的三個字,不划算!相較於在本土建廠擴產,赴美建立晶圓廠無非是給自己找麻煩,除了供應鏈不完善、缺乏人才外,各方面的成本都高得離譜,明眼人都知道,赴美建廠對臺積電而言,根本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但劉德音之所以堅持要赴美,他的理由也說得過去。在美不斷施壓之下,如果臺積電不同意赴美,這可能會導致臺積電也被打壓,所以說,赴美不是一筆買賣,而是利益交換,只是這背後究竟誰會付出更大的代價,似乎早就已經註定了。

從2020年開始至今,臺積電陸續在美投入了1650億美元,且從第一家亞利桑那州工廠開始,後續又陸續投資了五座芯片廠。但5年過去了,臺積電在美工廠的進度卻一直在延遲或退後,不是因爲沒有工程師,就是因爲停水斷電,要麼就是工會罷工等等,整的臺積電在美工廠產能少得可憐。

而更讓臺積電難受的是,美承諾給予的補貼,也不斷加碼,條件越來越苛刻,付出越多,得到越少。甚至特朗普還針對臺半導體,提出了將關稅從25%提升至100%的要求,點名臺積電,聲稱“是臺半導體搶走了美芯企業的市場”。這個指責就相當嚴重了,相當於把臺積電推到了整個美芯產業的對立面上。

要知道,臺積電在選擇了美芯陣營後,幾乎放棄了所有中國大客戶,現在又超90%的主要客戶,都集中在北美地區,像蘋果、高通、英偉達、AMD等全都是美國知名的科技企業,而現在臺積電被推到這個尷尬的位置,很可能會“渣”都不剩,在中美都再沒了容身之處。

在這種情況之下,臺積電再次被美“剝削”,被要求接受不了英特爾代工廠,而這家工廠虧損嚴重,本就是要關門的狀態。讓臺積電接手,不就是變相“霸權”嗎?雖然經過一番交涉,臺積電最終以20%持股且不投入現金的方式接受了,但臺積電需要交出人才、經驗和技術等核心競爭力,用外媒的話來說就是,臺積電相當於被美芯掏空了,這代價也太大了。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雖然臺積電持股20%,但只要英特爾代工廠被盤活了,臺積電分分鐘會被踢出局,但到時候,臺積電的技術、人才、經驗啥的全都被搶走了,那麼臺積電還有什麼用處呢?毫無疑問,臺積電依然難逃被踢出局的結局。

客觀來說,臺積電幫助英特爾,本就是很危險的事情。因爲英特爾本就是臺積電的主要競爭對手,它的代工廠的生產線上,用的也都是EUV高端光刻機,只要有臺積電的技術和人才支持,完全有望達到和臺積電同等的先進製程水平,所以說,真的被張忠謀說準了,臺積電赴美反而加快了被掏空的速度。劉德音以爲赴美可以獲得豁免,到頭來卻付出了更大的代價,這場博弈輸得徹底!

作爲旁觀者,這件事情也需要給中國科技企業敲響警鐘,該拋棄幻想了,別以爲妥協、退讓可以換來美優待,唯有自身強大,才能真正實現獨立自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