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個假期,一則看似荒誕卻無比真實的新聞刷屏了:某景區聘請大學生扮演的“野人”因遊客過於熱情,被投餵到喫不下,最終累癱在崗位上。
據報道,這些“兼職野人”本來的工作只是在山間遊蕩、吼叫,與遊客進行簡單的互動。
然而,遊客們的熱情如火山噴發,他們將“野人”團團圍住,瘋狂投遞零食、水果、飲料,甚至還有燒雞、漢堡。
“野人”們被迫營業,從早“喫”到晚,不堪重負,最終只能“癱倒”在岩石上,用肢體語言發出無聲的抗議:“真的喫不下了!”
這場令人啼笑皆非的鬧劇,背後折射出一個深刻的現代寓言:
當一種關係失去邊界感,熱情就會成爲一種負擔,關愛也會演變成一場“災難”。

02
這幕景象,與幾年前北京野生動物園“自駕區黑熊被投餵成球”的事件何其相似。
遊客們無視嚴禁投餵的警示牌,將胡蘿蔔、白菜、麪包甚至塑料包裝的食品扔向黑熊。
原本應該威猛矯健的猛獸,被喂得體型臃腫,行爲懶散,失去了野性,健康也亮起紅燈。
飼養員的勸阻被淹沒在“它看起來好餓”、“我好喜歡它”的聲浪中。
遊客們沉浸於自我感動的施捨快感裏,卻從未想過,這種一廂情願的“愛”,對動物而言是否是致命的毒藥。
兩起事件,形式不同,內核如一:用自我滿足的方式去表達關注,其結果往往是摧毀性的。

03
社會學家鮑曼曾提出“液態現代性”的概念。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社交過載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正變得前所未有的模糊。
我們見證了多少這樣的場景:
親戚聚會,你成了“焦點”,從工資收入到婚戀生育,被事無鉅細地“關懷”,讓你如坐鍼氈;
朋友圈裏,隨手分享的生活片段,引來無數“爲你好”的指點與審視;
網絡之上,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可以憑着隻言片語對你的人生妄加評判。
這種無孔不入的“熱情”,本質上是一種邊界入侵。它披着善意與關心的外衣,行踐踏個體空間與自由意志之實。
《論可愛》一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人們常常愛的不是對象本身,而是愛着自己投射在對象身上的幻想。
我們投餵“野人”,並非真正關心他的角色設定與工作強度,而是沉迷於“看我多善良”、“這個互動真有趣”的自我敘事。

04
前幾年,一篇《我拉黑了我媽》的文章曾引發巨大共鳴。
作者詳細描述了母親如何用無微不至的“愛”控制她的一生——小到每天穿什麼內衣,大到職業選擇與婚姻對象,母親都要介入。
這種令人窒息的關懷,讓她最終選擇了決絕的“拉黑”。
文章底下,最高讚的評論是:“我們反抗的並非關愛本身,而是那種不容分說的綁架。”
這與被投餵到崩潰的“野人”何其相似?當遊客的“愛”如潮水般湧來,不容拒絕,扮演者便失去了說“不”的權利,只能被動承受,直到崩潰。
君子不立於“熱情”的危牆之下。
當外界的關注開始越界,對你的生活造成實質性的干擾時,堅守自我的邊界,就不再是冷漠,而是一種必要的自我保護。

05
說了這麼多,並非要鼓吹人與人之間應該徹底冷漠。
而是希望我們都能有所警醒:任何健康的關係,都需要呼吸的空間。
古希臘德爾斐神廟上鐫刻着一句箴言:“凡事勿過度”。
心理學上有個“刺蝟效應”:在寒冷冬天,兩隻刺蝟需要依偎取暖,但距離太近,身上的刺會扎傷對方;距離太遠,又無法抵禦嚴寒。反覆摸索後,它們找到了一個最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溫暖,又不會彼此傷害。
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亦是如此。
無論是景區裏的瘋狂投餵,還是生活中的過度關心,一旦越過了那個恰到好處的邊界,所有的“爲你好”都會變成“讓我煩”。
對於那匹被累壞的“野人”,我們能做的最大的善意,或許是另外八個字:保持距離,靜靜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