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個假期,當喧囂的旅遊人潮與寧靜的書齋形成鮮明對比時,一種不同的潮流在悄然湧動——《毛澤東選集》的閱讀筆記,意外地在多個社交平臺成爲分享的熱點。
其中一段話,尤其引發深思:
“一切戰爭指導規律,依照歷史的發展而發展,依照戰爭的發展而發展,一成不變的東西是沒有的。”
這句寫於近一個世紀前的論斷,穿透時光,精準地命中了當今時代的核心特徵——不確定性。
它揭示了一個超越軍事領域、放諸人生皆準的真理:真正的智慧,不在於掌握一套永恆的法則,而在於深刻理解變化本身,並隨之起舞。

02
這番洞察,與當下我們面臨的現實困境形成了奇妙的互文。
在職場中,賴以生存的技能可能在三年內過時;在商業世界,昨日還被奉爲圭臬的商業模式,明天就可能被顛覆。我們渴望穩定,追求“鐵飯碗”,卻發現世界唯一能確定的,就是它的不確定。
《毛選》中反反覆覆強調的,正是 “從實際出發” 與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它反對的是任何形式的“本本主義”和“經驗主義”,即把過去的成功公式,機械地套用在全新的環境中。
這正如現代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的斷言:“在動盪的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盪本身,而是沿用過去的邏輯做事。”

03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本身就是一部如何應對極端不確定性的教科書。
面對數倍於己的強敵,毛澤東爲何能提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這並非源於任何軍事課本,而是基於對當時當地形勢的深刻洞察,並隨着敵我力量對比的瞬息萬變而靈活調整。
這背後,是一種動態的、演進的思維方式。它不追求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而是培養一種“駕馭變化”的能力。
我們身邊那些總能抓住機遇、穿越週期的人,往往都具備這種特質。他們不執着於過去的路徑,不恐慌於未來的迷霧,而是將全部注意力用於理解正在發生的“當下”。
你的困境,往往源於用靜止的地圖,去導航一個持續變形的戰場。

04
曾幾何時,一篇《我花了十年,才學會不再做“計劃”》的爆文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相:在高速變化的領域,精細到年的長期計劃本身就是最大的脆弱性。我們需要的不再是“計劃”,而是持續“規劃”的能力——一種隨時調整航向的動態過程。
這與《毛選》中的方法論不謀而合:通過實踐發現規律,再讓規律接受新實踐的檢驗,循環往復,以至無窮。
君子不立於“刻舟求劍”的危牆之下。
當環境已經劇變,最危險的行爲不是冒險嘗試,而是固執地堅守那個曾經安全、但現已過時的“原點”。

05
重讀《毛選》,並非爲了尋找解決當下具體問題的現成答案。
其核心啓示在於:在這個變幻莫測的時代,我們必須修煉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不變”之本。這個“不變之本”,恰恰就是“主動求變”的思維方式、勇氣和能力。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他看到了變化是宇宙的常態。
而《毛選》則更進一步,它不僅承認變化,更提供瞭如何在變化的河流中成功航行的 “實踐論”與“矛盾論”這套羅盤。
對於那個渴望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感的我們,能獲得的最大底氣,便是這八個字:擁抱變化,實事求是。
從放下一個僵化的觀念開始,到嘗試一種新的工作方法,再到接受一個不斷迭代的自我。當你不再尋求一成不變的庇護,轉而培養與變化共舞的從容時,你便在這個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的世界裏,獲得了真正的自由。